•     点击排行
  •   
  • 关于我国天然橡胶业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的讨论
  • 时间: 2001-11-28 10:11:56    作者: 王锋    来源: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点击:
  • 摘要 分析我国天然橡胶业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中国天然橡胶布局调整、植胶企业成本结构调整、天然橡胶加工结构调整问题,并讨论了加入WTO对中国天然橡胶业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 天然橡胶业 布局调整 成本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 植胶 企业改革

    当今世界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主要随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国际市场上天然橡胶供需平衡,有时供大于求。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大,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为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天然橡胶业调整生产结构势在必行。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1 我国天然橡胶业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天然橡胶业是在国外学者长期认为不能种植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植胶区地处北纬18-24度之间。与东南亚等传统植胶国家比,我国植胶区所处纬度高,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偏低,常有寒潮侵袭,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旱季明显,且常有台风袭击,土地比较瘦瘠。 一句话,橡胶树生境条件较差。我国橡胶树年生长天数明显比东南亚国家少,年实际采胶天数仅为东南亚国家的60%-80%,因而同一技术水平同一品种,在我国植胶区的产量要比东南亚国家低。以上是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劣势。然而,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优势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首先,中国天然橡胶生产既是主要工业原料生产,又是进口替代型生产。作为主要工业原料生产,天然橡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不可缺少,并且不能为合成橡胶所替代??尤其是在制造飞机、载重汽车及越野机械的轮胎等方面,作为一种进口替代产品生产,它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并且与国家外汇开支、国家独立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整密切相关。在国家独立和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上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国天然橡胶业的不可缺少。

      其次,经过近50年的努力,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主要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之一,而且植胶技术配套先进、特色明显,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三,中国天然橡胶业是经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植胶工人和农民,怀着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热情,艰苦奋斗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天然橡胶业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艰苦创业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热区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植胶企业的改革在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中国的天然橡胶业正以新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2 我国天然橡胶业亟需进行生产布局、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和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天然橡胶业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胜算在于使产品独占性技术含量提高和生产成本最小化。从当前我国橡胶生产的主体??植胶农场的实际看,影响产品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有三:植胶环境条件对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限制;企业养人过多,社会成本偏大;产品比较单一,质量不够稳定。解决这些问题,与生产布局、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现分述如下:

    2.1 调整优化植胶布局,稳定植胶面积

      植胶环境条件的优劣,将影响到橡胶生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与东南亚国家比,我国植胶环境条件相对差,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中选优,即选择些单位面积产量能达到较高水平、且较为稳定的地区发展天然橡胶。

      目前世界上植胶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较高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植胶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单位面积产量历来不是很高。据报道,马来西亚大胶园1990年每公顷产干胶1334kg,1996年为1056kg,1998年为1224kg;小胶园1990年每公顷产干胶908kg,1996年为949kg,1998年为970kg。马来西亚是以小胶园生产为主的国家,小胶园产量约占全国的80%,因此估计目前全国平均每公顷干胶产量不会超过1200kg。另有报道,1999年马来西亚橡胶平均每公顷产干量1060.5kg,泰国1996年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120kg,1999年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039.5kg。印度近几年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较快,1991年每公顷产干胶1076kg,1996年为1422kg,1997年为1503kg,1998年达1565kg。非洲的科特迪瓦,通常认为是世界上橡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该国1994年橡胶开割面积4.47万hm²,产量7.14万t,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600kg,1999年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665kg。

    我国1997年全国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110kg,其中海南省开割面积25.7万hm²,总产干胶27万t,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051kg,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海南农垦开割面积19万hm²,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108.5kg,90个产胶农场中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200kg以上的有33个,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500kg以上的有4个);云南省开割面积9.79万hm²,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572kg,其中云南农垦开割面积6.4 万hm² ,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639.8kg。1999年全国橡胶开割面积41.97万hm²,总产干胶48.84万t,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165kg。其中,大胶园(农垦系统)开割面积29.79万hm²,总产干胶36.35万t,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220kg;云南西双版纳垦区5万多hm²开割胶园,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973kg。

    综上所述,我国云南植胶区是当今世界上橡胶大面积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地区植胶条件的优势,稳定、巩固、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种植业。我国植胶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海南岛,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到1100kg/ hm²左右,其中部分农场每公顷干胶产量达1200kg以上,有的达到了1500 kg/ hm²。这一产量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海南岛尤其是中西部完全可以作为天然橡胶的重要生产基地。此外,广东粤西局部橡胶风寒害较轻的地区,也是我国较为适宜的发展天然橡胶的地区之一。所谓调整优化植胶布局,就是要根据我国40多年来发展天然橡胶正反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以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中西部和广东粤西局部风寒害较轻的地区为我国的主要植胶区,稳定植胶面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加快老胶园更新改造,巩固提高、适当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种植业;而福建、广西和粤东等风寒害严重的植胶区应逐步淘汰现有橡胶面积,发展其它高效热带作物生产。总之,调整优化我国的天然橡胶种植业布局 ,应从我国植胶区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其生产的经济效益。

    2.2 降低植胶企业社会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是以国营农场为先导和主体的。这种以国有大胶园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保证了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具有较高的良种应用水平、栽培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整个行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了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单位组织”,作为单位组织的植胶农场或公司,不但要有经济功能,还要具有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植胶农场为实现非经济功能需要支付较大的成本,我们把它称为社会成本。根据科乐内的定义,社会成本是“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牺牲或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企业社会成本通常指企业的福利供给(分为潜在福利和显性福利)的成本,以及企业办社会、不合理的社会摊派等开支;而企业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服务人员和社会服务性人员比例大,企业福利保险费开支也大,因而与企业人均利润呈负相关。据海南、云南农垦分析,该两个垦区天然橡胶直接生产成本为5000元/t左右,而间接生产成本与此相当,综合生产成本近10000元/t。据郑文荣等报道,我国植胶农场兴办中小学教育、卫生、文体、公、检、法自成系统,留成地方利润及地方政府各种摊派等,每年开支占企业收入的10%以上,同时,企业负责人花费应酬这方面的精力达50%-80%。我国橡胶农场离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40%以上,仅海南、云南、广东垦区每年离退休人员基本工资开支就达8亿元;富余人员占30%以上,并且每年递增5%;如按目前最佳生产效益和劳动强度承受能力计算,植胶农场从事橡胶生产的工人只需18万人左右,实际上目前达26万人,富余达44%。据《"99海南统计年鉴》资料,1998年海南农垦在职职工总数为24.2万人,而离休、退休和领定期生活费的退职人员共14.7万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0.7%,(若只统计离休退休人员,则占54%);全年开支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41782万元,约占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3.4%。由于富余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多,企业社会成本开支大,加上较高的农林特产税率,致使植胶农场近年税后利润连年出现负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生产的产品和技术水平相同的不同企业,其生产成本应该是一个给定的数,但现实中不同企业的又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社会成本的差异,正是社会成本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不同。提高我国国有植胶农场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降低其社会成本。虽然迄今为止,中国天然橡胶业依然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热带农业支柱产业,但它面临着剧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承受不起过大的社会成本,养不起过多的富余人员。此外,中国天然橡胶生产成本构成中,还存在着直接从事橡胶生产人员工资偏低,对劳动者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天然橡胶种植业的生命活力。解决植胶企业社会成本过大问题,必须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主要途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门路,分流富余人员;确实解决植胶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问题;适当降低农林特产税率,并减少各种社会摊牌等。对于植胶农场来说,最根本的是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途径,有效分流富余人中。

    2.3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天然橡胶初加工产品以标准胶(包括5,10,20,50号)、浓缩胶乳为主,有少量烟片胶投放市场,产品较为单一。上述产品中,5号标准胶占全国天然橡胶产量的75%以上。国产5号标准胶用胶园鲜胶乳加工而成,质量符合国家“六项”理化质量标准要求,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1)橡胶行业以轮胎为首要产品,而普通斜交轮胎生产用10号和20号标准胶已基本满足要求,倘若用5号标准胶生产就显得原料价格偏高,加大了生产成本,但对于子午线轮胎生产来说,5号标准胶又不能满足其要求;(2)现有标准胶生产厂规模小,缺乏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天然橡胶用户的一般要求是质量高, 加工耗能小,性能一致,价格适宜。因此,我国的天然橡胶初加工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天然橡胶加工同样面临着生产布局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一方面,要根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合理布局加工企业,逐步关闭小加工厂,扩大骨干加工厂的生产规模,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减少5号标准胶的产量,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如子午线轮胎胶、农缩胶乳和专用胶的生产,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提高天然橡胶生产的经济效益。

    3 关于我国天然橡胶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加入WTO对我国天然橡胶业的影响

    关于天然橡胶生产成本与我国天然橡胶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略作如下分析。据莫善文1997年报道,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越南的干胶生产成本较低,大致500―700美元/t(若按1美元:8.28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则为4140―5795元/t)。马来西亚接近1000美元,印度则超过1000美元(若按上述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则为8280元/t上下左右)据古希全等2001年报道,目前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主要植胶国家干胶生产成本为660―700美元/t。折合人民币5478―5810元/t。据《中国橡胶》杂志报道,1998年新加坡市场20号马来西亚标准胶现货每公斤售价在57―85美分之间,平均68.7美分,合687美元/t,约折人民币5688元/t;1999年1―11月现货每公斤售价在53―80美分之间,平均59.9美分,合599美元/t,约折人民币4960元/t;2000年5月现货每公斤售价63.5美分,合635美元/t;约折人民币5258元/t;2000年5月公布的约期在6―9月的期货每公斤价为61.5―63.25美分,平均62.1美分,合621美元/t,约折人民币5142元/t;2001年2月现货每公斤价61.4美分,合614美元/t,约折人民币5081元/t。根据以上国外天然橡胶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的报道,以及我国进口天然橡胶到岸价要高于新加坡市场价的实际,我国天然橡胶生产若能控制每吨干胶成本在5000元上下,则与进口天然橡胶比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尽管我国植胶农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负担等不尽合理,企业社会成本偏大,但在植胶条件较优的垦区和农场,将干胶生产成本控制在5000元/t上下是有可能的。1997年,云南农垦每干胶生产成本为5581元,1999年云南农垦每吨干胶直接生产成本为4500―5000元;1998年海南农垦每吨干胶直接生产成本为5202元,其中有30个农场,包括八一、龙江、阳江等大农场和乐中、长征、邦溪、珠碧江等中小农场,每吨干胶生产成本在4000-5000元之间。

    事实上,中国天然橡胶业已经历市场饱和与低关税进口的冲击――1996年我国海关进口天然橡胶达55万吨,1997、1998年海关进口连年超过40万吨,加上合成橡胶的生产与进口,橡胶工业原料连年积压;1997―1998年我国天然橡胶实际进口关税仅为5%;1995-1998年海南农垦生产的天然橡胶海口售价与进口天然橡胶到岸价相近,约为1.2:1。

    由此可见,我国天然橡胶业早已加入了国际天然橡胶市场的拼搏,已基本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环境。天然橡胶是一种性能优势的天然弹性体,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橡胶的产量和消费量越来越大,但据近20年来的统计,在世界橡胶消费总量中,天然橡胶始终占有30%-40%的份额-―1998年与80年代前期比, 天然橡胶所占消费份额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有所回升。

    天然橡胶的不可替代性,我国橡胶消费大国的地位,以及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稳固基础和先进水平,决定了我国天然橡胶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然而,当前中国天然橡胶企业?? 国有植胶农场,面临的挑战是相当严峻的。摆在国有植胶农场面前的既有国有企业必须解决的减员增效问题,又有中国农村的分流富余劳动力问题;既有生产成本偏大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又有国家居于全局利益和建立国际贸易伙伴关系考虑有可能增加天然橡胶进口量的问题。此外,存在有尚未解决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问题,企业自办社会和不合理的社会摊派问题等。面对挑战,国有植胶企业出路在于深化改革,确实解决减员增效和分流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一方面不断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提高天然橡胶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瓜、果、菜、药、花卉、养殖业和加工、运销、旅游、服务业等,拓宽就业门路,分流富余人员;另一方面,要转变国产和进口的天然橡胶消费仅限于国内的传统观念,积极发展橡胶制品工业,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即变天然橡胶原料进口冲击国内市场为进口天然橡胶原料,生产深加工产品出口创收外汇-―解决这一问题难度较大,但却是我们无法避免的现实。此外,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企业还可以利用自己技术上的优势,走出国门,与天然橡胶生产条件更为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合作,发展天然橡胶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外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