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冬交会后的思考
  • 时间: 2001-11-29 09:09:14    作者: 吴钟斌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交易成果缘何缩小 冬交会已经结束,但却留给人们许多的思索。冬交会已办了四届,与上届相比,今年的成交不是增长了,而是缩小了,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本届组委会公布的数字是:农产品合同成交量183万多吨,成交额人民币38.4亿元,美元1亿多元。几大农产品中,瓜菜成交量104.9万吨,成交额16.7亿元;水果成交量42.8万吨,成交额8.5亿元;水产品成交9.5万吨,成交额人民币11.7亿元,美元9537.4万元;花卉2175万株,成交额5500万元;林产品26.4万吨,成交额人民币0.76亿元,美元1430万元。 去年的冬交会成交近73亿元,成交量239万多吨。其中,瓜菜145万吨,成交额近30亿元;水果成交量67万吨,成交额19亿多元;水产品成交14万吨,成交额20亿元;花卉成交7600万枝,成交额1895万元;林产品成交13万多吨,成交额2亿多元。 几个主要的指标相比,本届冬交会的成果大大“缩小”了。 这种情况与前几届也不一样。据资料记载,首届冬交会成交货物总量113万多吨,成交金额近49亿元。而1999年的冬交会成交货物总量179万吨,成交金额约54亿元。瓜菜、水果、水产品、花卉等农产品的交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人们一般的概念中,冬交会的交易成果应该一年比一年多。但从成交额来看,第四届还不如第一届多。这是否意味着冬交会作为一个平台,其感召力或作用已开始下滑? 非也。业内人士说:“这恰好地说明,经过几年的探索,冬交会上签的农业订单合同更实在,更有效了。” 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组委会将一些意向性的合同或协议剔除掉,没有列入统计的范畴。 这位负责人还特别强调,今年强调抓兑现率较高的“放种订单”和“保价订单”,所以今年的交易情况与往年“没有可比性”。 相比之下,意向性合同或协议的兑现率相对较低。换句话说,如果说合同也有“泡沫”,那么最大的“泡沫”就是意向合同,首当其冲应该挤掉。今年的冬交会挤掉了“泡沫合同”。 今年冬交会筹备组一成立,首要的任务就是特别强调要重点抓兑现率高的放种订单和保价订单,包括定价或定最低保护价的订单。据介绍,本届冬交会上所签的订单,保价和放种订单占了总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和运销规模较大的个体户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有中海集团背景的中海永青公司签了10多万吨瓜菜运销合同,按最低保护价收,显示出了较强的实力。 冬交会为何能改名 细心的人也许会注意到,从本届开始,冬交会的名称改变了。 此前,冬交会取名“XX年全国(海口)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而本届首次启用“2001年中国(海口)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名称。 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一样。前者,只是一个省份举办的面向全国的交易会,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后者,则已演变为一个全国性的交易会,地点设在海口,内容是冬季农副产品,更多的是“中国特色”。 这也表明,海南连续举办几届冬交会后,已进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视线。 冬交会缘何能改名?凭借的当然是其越聚越旺的人气,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每年9月8日举行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投洽会)。这也是一个姓“中国”的会议,至今年已办了五届。投洽会当初也并没引起多大重视,被收编后,才引起瞩目。当地老百姓也习惯地称之为“98会议”。如今,厦门的投洽会已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个“前沿阵地”。 据了解,我省近几年制药、旅游、农业等行业异军突起,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投洽会。记者去年曾有幸随我省代表团赴会,亲眼目睹投洽会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投洽会―――冬交会,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么,投洽会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冬交会的初衷是,为我省的农副产品找销路,包括冬季瓜菜、水产品等。4年了,应该说这个目标是达到了。至少,将瓜菜倒在路边的事已没有了。 但4年了,冬交会卖的东西并没太大变化。我们可否凭借这个机会,将更多内容纳入冬交会中。 我省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少,如椰子汁、椰子糖、乳鸽制品、辣椒加工品等,甚至矿泉水、非处方药、制衣等,都可纳入这个范围。而且,相比之下,这些产品大都是现货交易,是看得见的货物,合同的有效性更强。 在卖自己鲜活的农产品的同时,“搭卖”一点加工品或工业品,并非不可以。发邀请函时,范围应大些,视野应开阔些。 纵观冬交会,参展的399家企业中,只有17家是外地企业,洋公司更少。这多少令人有些尴尬和遗憾。 冬交会应该是一个销售海南农产品的展台,也应该是内地企业推介自己产品的平台,还应该是洋企业认识海南农业、中国农业的一个窗口。 收点门票如何 到冬交会馆的人很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开幕式前一天,展馆还没开放,就已有大批人涌进展馆,一睹为快。开幕式当天,1万平方米的展馆里,人流比肩接踵,只能缓慢地蠕动。这种情况几乎延续到闭馆。 据估计,冬交会开幕的3天时间里,约有近10万人次进过展馆,平均每天3万多人次。这当中,有各地的客商,他们是来洽谈生意的。更多的是市民、老人、小孩、学生,他们是来开眼界、看热闹的。所有这些人,都是免费进馆的,年年如此。 冬交会是否可以收点门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赞同售票的人与表示应该免费的人都各持己见,形成了两种相对的看法。 认为应该免费的人认为,冬交会是政府办的展馆,是为农民服务的,不应该收门票,否则会大大降低其效果。他们说,让更多的人来看看海南农业,了解海南农业,这本身也是一种树立海南形象、宣传海南的途径。 赞同售票的人说,展馆这么拥挤,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谈何生意?有些参展商说,那么多人,不管是谁,都来抢资料、名片,最后真正有合作意向的人却拿不到。有许多进展馆的人目的只是来看看,但他们不管什么资料都拿,然后随手就扔。部分参展商送来的资料第一天就被抢光了,不得不加印。而有些参展商为了防止资料被抢,遇到索要资料的人,先看看像不像有意要合作的人,然后才决定给不给。 对此,一些客商建议,应分流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售票。他们甚至建议,第一天先向客商开放,凭贵宾证或代表证进场;第二天向各级政府人员开放,包括市县政府组织的规模庞大的乡镇、村委会参观团;第三天才允许市民进馆。 据组委会人员介绍,每年冬交会,财政支持的专项经费都显得捉襟见肘。不得已,很多环节只能小心翼翼地“抠”着花。 既然如此,可否从广告、门票等筹一些资金,以弥补会务经费的不足。 以每张门票售价10元为例,如果有10万人次进馆,那么,门票收入也有100万元。这应该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来源。 短短几天时间,就有数万人汇集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凸现出一个巨大的商业潜力。采访中,有人向记者反映,“想借助冬交会好好地宣传一把,花点钱没关系,但却找不到出钱的地方。”想赞助印刷冬交会统一的袋子,没有;想制作冬交会纪念物品,没有;想在入馆凭证背后打上公司的产品和电话,也没有。 或许,通过门票或其他方式、其他渠道来增加一些会务经费,这样就可以将冬交会办得更加精彩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