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十大成就”(征求意见稿)
  • 时间: 2001-12-10 08:37:0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

    1952年1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海南农垦正式创建。以解放军林业工程一师官兵为基本骨干力量、以大陆和本地民工为主体的垦荒队伍,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依靠锄头砍刀开垦荒山,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种植橡胶。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橡胶栽培技术,使橡胶在我国北纬18―24度之间的地区大面积栽培成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现有橡胶面积370万亩,干胶年生产能力22万吨,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50%,单位面积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000公斤的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橡胶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为国家和海南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海南农垦创建50年来,至2001年底止累计为国家提供天然橡胶385万吨,节约外汇30多亿美元。上缴税利47.31亿元,其中上缴利润16.61亿元,投资回报率达128%。并形成了国家巨额资产,全垦区资产总额达108.7亿元。

    海南农垦以其占全省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七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全省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七分之一的工农业总产值;农垦国有经济和垦区其他经济成份提供了占全省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其中农业税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在我省农场比较集中的市县中,是农垦经济稳定和支撑了实现财政的重担,不少市县财政收入的大头甚至80%以上来自农垦。除此之外,海南农垦主动承办了垦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社会事业,每年为政府承担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

    海南农垦直接提供各种支农资金、利润分成三亿多元,无偿移交了57个农业生产项目或工厂,资金累计1亿多元,还帮助乡村兴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托儿所、小水电、水井、修建公路等社会福利事业。垦区划出土地7439公顷,包括无偿划出部分橡胶园作为扶持乡村的生产基地。农场还每年提出利润留成的7%“定点”扶贫。至80年代初,先后转制并入农垦系统的乡(镇)自然村1520多个,总人口23.8万人(内少数民族7万人),其中10.8万农民成为农场职工。并场头10年,国营农场共投入资金1.4亿元,在并场农村种植橡胶12930公顷,与农场建立帮带关系的有自然村200余个,总人口3.6万人,其中劳力1.5万人,农场扶持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和自营经济,并基本上解决了吃水难、照明难、行路难、看病难的“四难”问题。垦区农场同附近乡村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联合,内农场出资金、种苗和技术,乡村出土地和劳力,已投资了670多万元同72个乡村联营发展橡胶、茶叶、胡椒、咖啡等热带作物1400公顷,养殖面积47公顷。此外,海南农垦还积极支援海南钢铁厂、牛路岭电站、列车电站、海南广播电视事业、海南电大、海南大学、海口市图书馆等海南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提供资金1000多万元。

    建立起大型的农垦社区群落

    在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橡胶基地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移民社会,先后安置了大批复员退伍军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移民、知识青年和印支、越南难侨近百万人。提供了介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生存条件,承担了垦区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医疗卫生、公安、能源、水利、交通等社会事业。垦区现有中专学校3所,师范学校2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中学4所,初级中学81所,完全小学336所,小学教学点315个,幼儿园有102所。全局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累计达23亿元,学校校舍总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全局中小学普遍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农垦中学被国家教育部首批选入《中国名校路》,农垦卫校、农垦海口中专、农垦三亚中专相继进入全省重点中专学校行列。

    垦区已形成局、场、队三级医疗保健网,拥有局属医院3家,其中三级甲等2家,二级甲等1家;农场医院91家,其中二级乙等1家,一级甲等16家;基层卫生所2144个。各级医疗单位共有卫生人员1.08万人,每1千人口有卫技人员11.2人、有医生3.5人,有护士2.4人。垦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484张,每1千人口5.7张。每年设备购置款达300万元,局属医院装备了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医疗器械不断得到充实。有85个农场初级卫生保健达标。

    198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南农垦公安机关,担负垦区近百万人口和1280万亩土地人身财产安全保卫工作。总局公安局下设18个公安分局、93个派出所。垦区广大公安民警和保安人员长年累月默默地战斗在胶林深处。

    农垦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海南农垦所辖有180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岛的19个市县。海南农垦创建五十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为农垦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先进实用”和“高标准、高水平”的思路,重点抓好山、水、田、园、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垦区现有人造林面积达121.3万亩,其中防护林99.9万亩,以天然橡胶为主的林木覆盖,造就绿化、涵水、保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1995年经国家检查验收,海南垦区森林覆盖率达63%,形成了新的生态平衡。垦区现有机电水井57眼,排灌站51座,有效灌溉面积22.1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7.6%;旱涝保收农田面积6.3万亩。初步建立起一批规模化、高标准、稳产高产的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信息系统硬件设备和软件管理工作,橡胶交易电子商务中心已正式运作,拉开了农垦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的序幕。

    垦区现有农场内公路6603公里,桥梁541座,其中独立桥梁20座。全垦区92个农场(所)连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机场、港口、重点城镇等对外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质化。农场(所)部路街基本实现水泥路面,内部公路晴雨畅通,橡胶园的林间和田间道路已能把摩托车、小三轮和拖拉机等运输耕作机械开到林间地头。实现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网络布局,为垦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垦区创建初期的自营电话系统现在已纳入全省的现代通讯网络,垦区长途电话线路已达1881对公里,直拨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和电脑网络等先进通讯工具已进入垦区千家万户,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

    海南垦区现有水电站85座,年发电能力46244千瓦。输电线路8514公里,变电量197472伏安,变电设备4454太。垦区部分输电设施已与全省的电网联接,部分农场的小水电已与地方并网。全垦区现有的3360个农业生产队中,已有电灯的生产队3315个,占总数的95.7%;已有自来水的生产队2261个,占总数的67.3%。

    经济开发区的基础建设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软硬环境保障,加速了部分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活跃了农垦经济。已初具规模的桂林洋经济开发区,集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区内基础设施完善,软硬环境良好,已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位于垦区西部的蓝洋温泉旅游渡假区和南部的南田“神州第一泉”温泉旅游渡假村已远近闻名,成为海南省重点旅游渡假区之一。“九五”时期开始,农垦不断加大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农垦城镇化水平已提高到了目前的30%。2000年末农垦住宅面积达116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达12.6平方米。绝大部分农场以场部为中心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农场办公、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

    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

    经过50年开发建设,垦区热带作物发展到80万亩,占全省的70%,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其中胡椒占全国农垦的97.2%,芒果占全国垦区的76.5%,红毛丹占全省的62.4%。还种植了椰子、槟榔、咖啡、剑麻、可可、油棕、腰果、南药等20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垦区也是全国农垦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现有茶园总面积5000多公顷,最高年产量7000多吨。生产的茶叶,曾先后获国家经贸部门、广东省、海南省优质产品奖和绿色食品证书,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40个国家和地区。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的增加值从1995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亿元,翻了一番。

    割胶新割制改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新割制改革是集垦区40年的割胶经验与成果,系统总结乙烯利刺激割胶20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消化吸收了国内外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创造性综合设计出全程、连续、递进新割制。从1994年起,连续8年在海南垦区全部90个产胶农场,260―285万亩开割胶园,5400―6010万株开割胶树,有组织、有领导、统一措施、规范化推广。从三天割一刀到四天割一刀,新割制推广率逐年增加,至2000年,新割制推广达到98.3%,其中四天割一刀割制达到66.6%。该项科研成果在海南垦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94―2000年7年共节省胶工3.8万人,共增产干胶22.3万吨,总共增收节支28.95亿元。胶工人均产干胶由1991年的1.18吨提高到目前的3.4吨,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干胶单位面积产量由1991年的每公顷9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10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该项科研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大植胶垦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获1999年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

    职工自营经济成为垦区经济“半壁江山”

    职工自营经济是在家庭副业的基础上,从小到大,从以种养业为主,扩大到第二、三产业,是改革的产物,现已成为海南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垦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作物面积102万亩。其中,热带作物13万亩,水果29万亩,反季节瓜菜10万亩。海淡水养殖5万亩,猪牛羊存栏64万头,家禽存栏435万只。参加自营经济的总户数18.78万户,30.57万人。此外,还有工商、运输、服务业等。2000年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总额10.4亿元,占垦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9%,比1999年增长21%,自营经济年劳均纯收入4012元,占职工劳均总收入的52%,首次超过工资收入。

    垦区工业成为海南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垦区工业已形成机械加工、食品饮料、橡胶制品、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七大工业体系,垦区工业企业284家,固定资产总值达24.71亿元,从业人员1.95万人,成为海南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最高的1996年工业总产值达31亿元,有30个产品获部、省级优质产品称号,西联的全乳白绉片、八一总场的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填补了国家空白,新大洲摩托车、六连岭牌矿泉水、石鹿牌水泥等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其中新大洲摩托车年产量达35万辆,产值达17亿元。垦区利用橡胶更新木材,变废为宝,建起中国南部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年创刨花板、中纤板8万立方米,填补了海南省造板工业项目的空白。三叶药业集团公司由小到大,扭亏为盈,现已拥有资产总额28567万元,在海南医药行业享有很高声誉。

    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橡胶初加工成套设备,从手摇压片机到绉片机、锤磨机、洗涤机、打包机到1000Kg/h杂胶标准胶生产线,2000Kg/h杂胶标准胶生产线,ZP200x600型绉片机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ZP300x600型绉片机1990年获国家银质奖、中国农业部博览会金奖;GJ―500型干搅机1998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取得实用新型专利。产品遍布海南、广西、云南,远销尼日利亚、泰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并创汇100多万美元。

    农垦科技在橡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南农垦已经拥有一支大型的科技队伍,全垦区科技人员已取得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共有27658人,其中高级职称554人,中级职称3742人,初级职称23362人。海南农垦科技和广大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从生产实际出发,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较好地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自从1978年国家设立科技奖以来,垦区取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共有14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133项。单倍体育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73年开始进行橡胶树花药培养研究,1977年2―3月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5株)橡胶单倍体植株,开辟了橡胶育种的新领域。“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科研项目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20年来,使海南农垦增产干胶121.2万吨,增加产值94.2亿元。“橡胶树低产实生树胶园更新”项目,提出了胶园更新和建立新一代胶园的全套技术措施,在技术上进行十大改革,对更新地域进行山、水、胶、林、路、居民点、作物布局等综合规划设计,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第二代胶园。“草甘膦(镇草宁)在胶园灭茅中的推广应用”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南热带作物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把垦区30多年种植天然橡胶树的成功经验加以综合应用,并且将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该项科研成果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垦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建设了一支能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垦区有27个场级单位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其中西联农场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至1991年开展创建100个文明生产队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来,垦区有4个生产队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292个生产队被总局党委授予文明生产队和文明生产队标兵的光荣称号;开展“千里文化长廊”活动,垦区已有12个农场被评为千里环岛文化长廊达标单位,其中新进农场被评为全国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龙江农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在服务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省百名优秀公务员和百名优秀服务员评选活动中,垦区有8人获省“百名优秀公务员”称号,6人获省“百名优秀服务员”称号;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垦区已建起文化室、俱乐部103个,100%的农场建起电视卫星接收站或差转台;40%的农场已开通调频广播电台;75%的分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建起卫星接受站。垦区宣传思想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五优”(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优秀政研会、优秀政研会工作者)的评选中,海南农垦是全省唯一全获“五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