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橡胶制度改革30年
  • 时间: 2001-12-10 09:23:01    作者: (许闻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来源:    点击:
  • 1971年以来,我国天然橡胶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撞击下,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时间持久、效益显著的割胶制度改革。30年来,它始终闪烁着我国橡胶农垦群体智慧之光。据业内人称,这是继橡胶北移成功后我国天然橡胶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在我国割胶史上树立了世纪性里程碑。

    这场改革的意义在于:①提高我国割胶生产的新科技含量,使割胶生产由单一的胶刀割胶增加了高效化学采胶,创造性地实行双控(即割胶调控和化学调控),实现了我国割胶技术水与国际对接。②提高低频、短线割胶的经济活力,充分利用高产高效刺激剂乙烯利大幅度增加每割次产量的生理特性,以药代工、以药代线,使割胶方式沿用近百年的二天一刀(d/2)改为三天一刀(d/3)、四天一刀(d/4)和五天一刀(d/5),割线长度由二分之一树周(s/2)改为微割(割线长度3-5cm)。③提高割胶工效,大幅度增加胶工割胶株数。海南农垦改制前胶工人均割胶不足400株,改制后d/3制为770株,d/4制903株,d/5制1559株,工效提高2 4倍;微割一天割1000株以上,若d/3制为3000株以上,d/4制为4000株以上,工效提高7-10倍。④提高树皮利用率,延长胶树高产年显和经济寿命。我国传统年割制110-135刀,年耗皮20cm以上,采用新割制年割50~70刀,耗皮量节省60%以上。⑤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减员增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生存力与竞争力;同时大幅度增加胶工的收人,优化胶工队伍,确保我国天然橡胶业的可持续发展(表1)。

    表1 1998年海南\云南农垦割制改革效益对比

    采胶频率 对比项目 海南农垦 云南农垦

    对比数 实际数 对比数 实际数

    d/2 人均割胶株树(株) 608 100 466 100

    人均干胶产量(kg) 2112.2 100 2670 100

    胶工人均年收入(元) 3423.4 100 5000 100

    d/3 人均割胶株树(株) 770 127 643 138

    人均干胶产量(kg) 2706.8 128 3680 138

    胶工人均年收入(元) 4400.7 128 6500 130

    d/4/ 人均割胶株树(株) 903 149 830 179

    人均干胶产量(kg) 3386.6 160 4570 170

    胶工人均年收入(元) 5015.5 146 7500 150

    人均割胶株树(株) 1559 256

    人均干胶产量(kg) 5217.4 247

    胶工人均年收入(元) 6626.1 193

    1.市场竞争的撞击点

    30年来,国外橡胶市场一直敲打着国内橡胶市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强化了割制改革的紧迫性,推动了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从实生树到芽接树进行了全面割胶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以10年左右为一个节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实生树改制阶段(1971-1980年)、芽接树新割制中试研究阶段(1981-1989年)和牙接树新割制推广阶段(1990-2000年)。这三个阶段是在国外3个冲击波撞击夏形成的。

    1.1高产冲击波20世纪60年代末,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以下简称马研院)亮出了3张王牌高产品系RRLM600、高产刺激剂乙烯利和颗粒胶加工,有力地推动马来西亚天然橡胶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稳居橡胶王国地位,每公顷干胶产量约1000kg。而这时我国天然橡胶业以实生树为主产树,处于三低一高(低产量、低工效、低工资、高成本)状态,全国农垦干胶总产量和每公顷产量:1970年4.7万t496.5kg,1971年5.1万t、498.0kg,1972年4.9万t、447.0kg,1973年5.3万t、466.5kg,1974年4.7万t、403.5kg,单位面积产量不及马来西亚的一半,而且徘徊不前。产量之低,已属国际淘汰之列。与国外产量相差之悬殊,实令国人羞愧难容。

    为了摆脱困境,我国天然橡胶业在茫茫烟海中盲目苦斗。1970年底大战100天,在持续阴雨低温天气中不惜采用各种强割措施,最终导致树皮大面积溃烂,惨不忍睹,成为我国割胶史上大悲剧。刻骨铭心的教训告诫人们:单靠强割来夺高产是行不通的,是杀鸡取卵的自毁行为。就在这乾坤混沌的岁月,1971年初,橡胶树高产刺激剂乙烯利(Ethrel)引入了我国。当年5月4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农院)首次在试验场二队和五队进行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的产量刺激试验。7月中旬海南农垦总局保亭热作所也进行了刺激药效试验。试验表明,乙烯利是一种速效、高效、长效刺激剂,施药后产量成倍甚至成数倍增加,产量越低的胶树(或树位)增幅越大。这个初试结果在当年6月召开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大会上披露后,立即引起全场轰动,人们惊呼橡胶树出现奇迹,强烈地希望这种新技术能给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带来新生。随后,中国热农院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研制乙烯利(即2-绿乙基膦酸),并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地合成出乙烯利结晶。接着上海彭浦化工厂和北京农药二厂也相继完成了工厂化研制和扩大成产,为乙烯利国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策略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产量刺激试验应从哪里入手你呢?中国热农院的专家们认为应根据国情,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先从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人手,理由是这些胶树是当时的主产树,一旦新技术应用成功影响面大,而且这些树树龄较大,较耐刺激,风险较小。这样,1971年初开始,中国热农院和保亭热作所进行乙烯利施药方法(包括浓度、剂型、药量等)及国内外乙烯利药效比较试验,1972年起由中国热农院牵头,组织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垦区科技人员参加的联合攻关。参与攻关的科技人员肩负重任,自觉下基层长期蹲点,住茅屋、喝稀粥,栉风沐雨、起早摸黑,布置试验、量胶测产,掌握试验第一手材料,探索刺激产胶特性,经过艰苦深入的不断研究,至1977年基本解决了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乙烯利刺激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规程,通过了部级大型技术鉴定。来自全国的80多名教授、科技人员一致满意地认为,该项成果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果,是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刺激的重大突破。突破。翌年该项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实生树割制改革的成功开创了我国橡胶树全面改制的先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鲜经验,它用丰富的实践回答了一系列亟待回答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消化吸收国外引进的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创新?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共同资源。我国引进国外新技术乙烯利后,必须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对新技术进行适应性研究,使新技术在我国生根开花。在乙烯利应用初期,有些胶工提出:乙烯利搞得好是乙烯利,搞不好是乙烯害。为了趋利避害,我们提出减(刀)、浅(割)、增(肥)等保护性措施,把省下来的人工用于加强胶园施肥管理,提高胶树的产胶潜力。这些都是符合国情的创新性新举措。

    其次,如何组织大型科研攻关?回答是:

    必须有一个群体攻关的核心力量,以组织不同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体系成员包括各级主管领导、技术人员和先进工人,形成权威性群体。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试验原则,即以点带面、面广点深、积极稳妥、逐步推广。必须有一套群体攻关的技术措施,这就是三统:统一试验计划、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测算标准。三定:定期布置、定期检查、定期总结。

    再次,如何推广刺激割胶新技术?这是一个由试验、示范、推广相互鳌合、规模逐步扩大的链式发展过程,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然过程。每个试验点都是新技术的示范点和先行点有风险必然会现出现在先行点上,所遭损失就很小,有经验也会先出在先行点上,将对新技术起辐射作用和扩散作用。同时还要做大量科普工作,编写科普小册子,组织改制小分队,深入基层,宣讲技术规程;办班培训技术骨干,提高广大干部和胶工的技术素质。

    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大规模推广刺激新割制,翻开了我国天然橡胶业赶上世界新潮流、应用新科技的崭新一页,使我国徘徊多年的低产局面有了显著改观。统计表明,改制后比改制前总产翻一番,每公顷产量增加150kg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表2)。这项成果也为植物激素乙烯利在其它排泌植物(如漆树、松树、安息香树等)上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经验。

    表2 橡胶实生树和国内低产芽接树改制前后产量比较

    产量 改制前 改制后

    1970 1971 1978 1979

    总产量 (万吨) 4.7 5.1 9.5 9.9

    每公顷产量(公斤) 496.5 498.0 649.5 673.5

    (引自农牧渔业部农垦司热作处橡胶垦区基本情况)

    1.2低价冲击波

    20世纪80年代,国际天然橡胶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由于世界汽车业长期不景气(50%以上的天然橡胶用于汽车轮胎),世界天然橡胶供过于求、产大于销,胶价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的1美元/kg急剧下降。至80年代中期,胶价多年持续疲软,下跌严重。1986年天然橡胶市场之一新加坡每吨一级烟片1625新元(1新元=1.72元人民币,折合人民币2795元),1987年伦敦市场每吨626英磅(1英镑=5.94元人民币,折合人民币3718元)。而我国每吨为6080元,后来又调升为7850元。天然橡胶国际市场价格不仅低于国内收购价格,而且低于国内平均生产成本,以致国内化工部门大量购买进口胶,从而造成国产胶大量积压,有些农场因此长期拖欠职工工资,职共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国外低胶价的冲击,我国科技人员在完成实生树改制后,随即于80年代初进行芽接树改制攻关试验。考虑到我国60年代和70年代初大量种植的PRl07、GTl和PB86已达15龄以上,这些树已逐步取代实生树,成为我国的主要产胶树,正处于刺激最佳时期,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因此,进行改制前的储备性研究,无疑是十分迫切的。1985年农业部受国家经委的委托,下达了中龄牙接树改制开发性试验项目。参与单位由中国热农院与全国橡胶农垦系统,在广东、海南、云南、中国热农院的17个农场35个生产队布置了为期3年(1986-1989年)的试验,参试面积793hm2、289 809株,后来进一步扩大到7987hm2,应用面积达到同类型胶树的53.9%,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由于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1988年3月国家经委授予本项目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88年底国家科委将本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989年1月通过了部级鉴定,并制订出了技术规程,1990年8月本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实生树改制相比胶,我国80年代牙接树改制在技术上有九大突破:

    1.改单一型割胶为多样性割胶

    传统的割胶制度为二分之一树周割线隔日隔(S/2 d/2)。这种被国际上称为标准割胶制度的采胶方式已沿用百年不变,成为单一型割胶制度而涵盖所有制植胶国家。长期实践表明,这种割胶制度无法随着橡胶树品系特性、年龄差异、季节不同和植株状况进行合理调节。为此,攻关协作组在80年代进行了个胶强度位50%-67%的多种新割制筛选试验,从中选出了3种最优割制:(1)单阳线刺激割制(S/2 d/3 ET);(2)双短线阴阳刀刺激割制(S/4 S/4↑)d/3 ET;(3)高低线轮换刺激割制(S/2,S/2↑)d/3(m,m) ET。这3种割制在比传统割制减少28%-48%割次的情况下,产量增加20%左右,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产量都显著提高。而且可以利用高部位高产树皮,延长了高产期年限,使割胶制度走向因地制宜的多样化。

    2.改单用阳刀割胶为阴阳刀割胶

    传统的割胶方法都采用阳刀割胶。中国热农院研究认为,高部位树皮有丰富的糖含量割胶上方为高糖区,割线下方为低糖区,阴刀割胶的胶乳糖含量比阳刀割线的高63.3%-82.9%,阴刀割线比阳刀割线产量高10%以上.同时发现,不同品系高部位树皮的产胶能力是不同的。若以产量达到地部位树皮的70%作为具有采胶价值的标准,那么,PR107、PB86和RRLM600采胶高度达5m,海垦1可达3m,GT1达2.5-3.0m。这些研究结果为阴刀割胶提供了生理依据。

    3.改加刀强割为剪刀浅割

    在乙烯利问世以前,人们要获得高产,只有加刀强割。乙烯利广泛应用后,人们就可用化学刺激和机械切割的方法组合割胶。由于刺激剂提高每割次产量,因而减刀仍可获得高于常规割胶的产量。浅割是新割制技术重要的养树措施,目的在于保护有疏导功能的韧皮部,以减少死皮,安全割胶。

    4.改要割再生皮位只割原生皮

    橡胶牙接树原生皮通常比再生皮高产。通过高效刺激,减少割胶刀数,一般可节约树皮40%以上,大大提高了原生皮的利用率。据初步估算,采用d/3割制,2m以下的原生皮可隔34a以上;如果割胶高度提高到2.5m,则原生皮割胶年限可达40a以上,这就不需要割再生皮了。

    5.改乙烯利单方乳剂为乙烯利复方糊剂。

    70年代我国在实生树上应用乙烯利,采用的是单方乳剂或水剂。乳剂成本较高,会引起割面膨胀,死皮率较高;水剂易挥发,周期短,药效差。从1972年起,中国热农院开始在实生树上进行乙烯利复方剂型筛选试验,以提高药效,克服乙烯利的副作用。80年代后进一步在牙接树上进行大规模试验,结果获得了可喜的结果。商品名乙烯灵(Ethlin)糊剂新配方获1992年国家专利。同年或国家科委优秀专利银奖,并在国内外广为应用,深受用户欢迎。

    6.改低效割胶为高效割胶

    新割制改革天割(d/2)为三天一刀(d/3)、四天一刀(d/4)、五天一刀(d/5),一个胶共由改制前1.6-2.0个树位改为满岗3、4、5个树位,年总刀数由原来的110-135到分别减至75、60、50刀,即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胶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了耗皮量,提高了树皮利用率,达到高效割胶和高效利用树皮的目的。

    7.改传统定性调控为综合定量调控

    传统的割胶调控大多属于静态的定量调控,主要看产量、干含、耗皮量、伤树率等项目。新割职为安全起见,采用了生理诊断方法,进行多因子、多参数的定量调控。这些参数包括:(1)干胶含量,PR107每割次干含不低于28%,RRIM600、PB86、GT1不低于25%;(2)当年死皮树不超过0.5%;(3)每年干胶增幅控制在10%左右;(4)割胶深度PR107、PB86、GT1在离形成层0.18cm以上,PRLM6001在离形成层0.2cm以上,此外还进行乳胶生理参数(如硫醇含量、蔗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磷含量等)测定,为生产上调节刺激强度和割胶强度提供依据。

    8.改老龄树刺激为中幼龄树刺激

    为了安全起见,我国的刺激树龄由老龄向中幼龄推移,研究开发顺次:首选50年代种植的实生树和国内低产牙接树,这些树至80年代已有20龄以上;次选60年代和70年代种植的高产牙接树,这些胶树至80年代时也有15龄以上。至此,我国科技工作者并不停步,而是继续攀登高峰,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晚熟无性系PR107的幼树刺激问题。改项目由中国热农院、八一农场和西联共同负责,经3a研究,通过部级鉴定,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海南省<十大科技成果(榜首)称号。

    9.改低经济效益为高经济效益

    中龄牙接树3a开发性试验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根本上改变了低效益的生产状况。据测定,d/3新割制每年每公顷净增干较256.95kg,获纯利1500元,投入产出比为1:9.87。同时,增加了胶工的收入。据粤西农垦统计,推行三天一刀(d/3)隔3个树位的胶工,平均收入2800元,比割2个刺激树位的增收700元,比常规割胶的多收入1030元,企业也因减员增收,节省了企业巨额开支。

    1.3高效冲击波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橡胶主要生产国马来西亚经济高速发展,诱发了胶工大量外流,胶园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割胶工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主要通过4条途径:①最大限度地降低割胶频率,以药代工,实行低频和超低频割制;②最大限度地缩短割线长度,以药代线,实行超短线采胶(如导胶、微割);③最大限度地扩大割胶树位(即扩岗),实行低频加短线的组合割胶;④最大限度地减轻收胶劳动,实行田间凝固,专业人员定期收胶块。举报导,把这些提高工效的措施组合起来,胶工只需原来的1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倍。

    就在此时,胶工不足的问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垦区(如海南、粤西)天然橡胶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些农场胶工成群结队,不告而别,我国天然橡胶业开始从辉煌的顶峰陷入困惑的境地。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不搞割制改革,我国在成本上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在劳务上将失去对胶工的吸引力,在国外胶进口上将失去必要的缓冲力和抵抗力。唯一的抉择就是采用新科技,从割制改革中寻找出路。这种抉择的技术根据来自3个方面:①芽接树新割制的研究已趋成熟。我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用了十几年时间,对芽接树乙烯利刺激新割制的各个环节,包括类型划分、割制筛选、最佳浓度、合适剂量等的探索,都作了充分的比较试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规程,通过了部级鉴定,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②我国高产芽接树进入刺激割胶的最佳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大量种植的芽接树已有15龄以上,正处于旺产期;有的芽接树有强割史,到这时已耗完低部位原生皮,开始割第3割面。对于这些芽接树有必要推广新割制,延长高产年限。③国外已有20 a使用乙烯利产量刺激的正反面技术经验,现在又在研究和开发全新割胶技术,这些他山之石;对我国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在这种情况下,推广耐刺激品系(如PRl07、PB86、GTl、南华1等)新割制已是势在必行。那么,这场涉及我国天然橡胶业命运的芽接树割制改革是如何开展起来的呢?

    首先,是行政行为。1994年初,由农业部下达的橡胶树无性系RRIM600刺激割胶新技术开发试验经3 a试验,通过了部级鉴定,3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对中龄橡胶RRIM600芽接树推行新割制得通知,决定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植胶垦区推广中龄橡胶无性系RRIM600芽接树新割制。领导的远见和决心对这场规模浩大的割制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启动改制,1990年3月23日农业部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行我国天然橡胶割制改革的同志和中龄橡胶树新割制技术试行规程,从此以提高工效为核心的我国牙接树改制,在广东、海南有序地铺开。农业部农垦据热作处也积极为推广新割制出谋划策,并于1991年组织专家修改过时的《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把一整套新割制纳人其中,使这项新科技制度化、法规化。1993年初,海南农垦总局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果断出手,义无反顾地全面推行全程、连续、递进的割胶新制度。他们制定技术细则,分片讨论落实,把割胶频率从两天一刀制(d/2)推向三天一刀制(d/3)和四天一刀制(d/4),结果使海南农垦得割胶生产效率、企业效益和胶工收入成倍提高,生产面貌焕然一新,为海南橡胶业作出重大贡献。这项成果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紧接着,广东、云南、福建农垦系统领导,也先后作出推广新割制的决策,并亲自深入基层抓典型、摸经验。推广新割制的农场,都组成了场长亲自领导的改制领导小组,保证生产中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社会治安的落实。1993年10月,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割胶---生理专业委员会受农业部和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的委托,成功地在广西南宁主办了全国天然橡胶推广新割制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有力地把橡胶芽接树改制推向新的高潮。

    其次,是科普行为。为了把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海南农垦总局于1991年10月先后举办了2期乙烯利刺激割胶新技术高级学习班,参加1期高级学习班,由中国热农院专家编写讲义和授课,全面介绍新技术的内容、原理和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参加高级学习班的场领导回单位后,又结合本场实施情况,举办了生产队长学习班和胶工学习班,使改制计划和各项技术要求层层落实到位,形成了新技术的科普网络和创新群体,大大地提高了推广单位的技术素质。此外,为了配合推广工作,中国热农院、海南、广东农垦还联合拍摄了《刺激割胶》科教片,改写《割胶问答》,对胶工掌握刺激技术起了良好的科普作用。

    再次,是示范行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推广新技术最现实、最直观的途径。自90年起,海南农垦和广东粤西农垦,随后是云南农垦,开始在大多数橡胶农场布置改制新技术示范点。示范点的范围由生产班、生产队到作业区,逐步扩大。示范点的条件:①有品系和生境的代表性;②有技术骨干;③有经过培训的割胶队伍。通过技术示范出骨干、出经验、出效益,一旦条件成熟,新技术便在全场迅速铺开。

    2 群体智慧的创新点

    我国新割制的创新点包括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

    在理论方面,70年代初,根据胶树施用刺激后的排胶生理特性,首次提出诱导愈伤反映假说。其内涵是胶树施用乙烯(乙烯利是乙烯的载体),将促使皮部和木质部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同时加速乳管系统对水和养分的吸收,强化产胶与排胶功能,产生短期大幅度增产的效果。这既是乙烯进入胶树体内产生的壑区效应。这个假说在80年代末,以被法国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试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得到证实。

    然而,诱导愈伤反应假说无法解释乙烯刺激和机械切割对胶树生长与产胶、产胶与排胶生理平衡的调节作用,因而仍刁二适合作为群体应用新技术的指导性理论。

    科学理论是技术开发的先导。为了适应大面积推广新割制的迫切需要,中国热农院集思广益,提出了产胶与排胶“动态平衡反馈调控”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涵义是:

    ①橡胶树产胶与排胶共同处于一个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反馈系统中,因而刺激与割胶的最佳组合应是胶树,个体或群体保持产胶与排胶动态生理平衡的基础;

    ②随着胶树的生长发育,其产胶潜力的生理平衡亦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

    ③在刺激割胶高能级平衡时,排胶与产胶的系统动态平衡是可以反馈调控的,改变系统的组成因子,:降相应改变系统原有的平衡、重建新的平衡。

    根据这个理论我国在新割制的研究与推广中,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群体胶树调节生理平衡的保护性措施,保证了新割制推广的健康发展。有些措施现在看来习以为常,但在历史上它是具有国际水准的这些创新性措施主要有8个方面:

    1.3 减刀。1968年马研院在发现乙烯利后立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乙烯利是没有副作用的高效产量刺激剂G 1976年马研院乙烯利发明者Abraham等人提出的“小胶园刺激割胶规程”认为,施用乙烯利可以天天割或隔天割。直到1983年马研院才认识到施乙烯利常规割胶无异于强割。而我国,早在1972~1973年研究实生树改制时,已提出施乙烯利后要减刀,降低割胶频率,把省下来的人工用于加强胶园管理,提高胶树产胶潜力。马采西亚提出刺激减刀,起码比我国慢10 a。

    2. 浅割。国外基本上没有浅割观念。在割胶技术上,他们一贯认为,深而不伤是最高水平。我国从养树观念出发,认为施用乙烯利以后应应适当浅割,以保护其输导组织和产胶组织,防止乳管内缩和死皮。实验表明,深割不但造成养分水分大量流失,而且部分切断了有输导功能的韧皮组织,使养分、水分不能及时输入乳管,削弱了乳管的产胶功能。所以我国胶工说:“深割就是伤树”。此外,我国还根据不同晶系的产胶潜力和耐割程度提出了不同的割胶深度,比如PRl07不超过0.18 CM,RRIM600不超过0.20 CM。这是国外所没有的。

    3. 应用产胶动态分析。我国植胶区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每年的气候季节变化使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和产胶能力也发生季节变化。据此,我国定期对胶树进行产胶动态分析,以调节刺激强度和割胶强度,使产胶与排胶保持相对平衡。我国进行产胶动态分析时将干胶含量与产量联系起来,划分为4种状态:一激活(亢进);二稀释;三疲劳;四障碍(早凝)。基于这种分析,我国采取“稳、紧、超、养”的割胶季节安排,“保一促二”(保第一蓬叶,促第二蓬叶)的叶蓬生长节奏,争取高效刀,减少低效刀,避免有害刀的割胶策略,“三看”(看物候、天气、树情)割胶的养树措施。这些都是我国调控胶树生理平衡的创新性经验。马来西亚J.W.Blencowe(1971)认为冬季可以施用乙烯利,以旺胶树在冬季产量不降低。因而,马来西亚在冬季胶树落叶期、印尼在旱季落叶期,都继续刺激胶。这是有悖于胶树生理状态的。

    4. 全程、连续、递进刺激割胶 1983年,P.D.Abraham和IsmailHashim在“现代橡胶晶系的胶程序”一文中提出:成龄幼树第1割面(BO-1)采用S/2d/2割制,不刺激;第2割面(BO-2)采S/2d/2不刺激,或S/2 d/3 低浓度刺激。我国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认为,耐刺激晶系(如PRl07等)开割头3 a就可用低浓度(0.5%--1%)乙烯利刺激,随着割龄的增长刺激浓度可逐步提高;不耐刺激品系(如RRIM600)开割头3 a不刺激,第4--5 a开始低浓度刺激,以后随割龄增长而逐提高刺激剂浓度。我国的刺激割胶起始时间比马来西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 低浓度、短周期。马研院Abraham(1971)筛选了乙烯利浓度6.7%、10%和13.3%,认为6.7%ET的12个月总产量比2,4,5-T(对照)的低,10%和13.3%ET产量才能超过2、4、5―T。于是在80年代以前,他们都采用高浓度(10%)、长周期(2个月)。我国则认为低浓度 <5%、短周期( 6. 复方乙烯利。马来西亚从70年代初开始,也不断研究复方乙烯利,但效果总是不佳,没有在生产上应用。我国从1972年开始,研究产胶与排胶的互补效应,在乙烯利中加人多种微量营养元素和化学添加剂,力求减轻乙烯利的副作用,结果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1992年中国热农院的“乙烯灵”(Ethlin)获国家专利,当年由中国热农院提供乙烯灵样品,经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证明中国乙烯灵比马来西亚自己生产的’单方乙烯利(Ethrel)产量提高15%,而且性能稳定、药效持久,是比乙烯利略胜一筹的橡胶增产药剂。

    7. 年周期割胶制。我国橡胶树冬季黄叶到一定程度后即停割冬休。传统的冬休时间为3-4个月;采用刺激新割制后,迟割早停,冬休时间长达4-5个月(有些年份甚至还更长)。于是在年际之间形成了周期性割胶制度’,使胶树有休养生息、调节产胶机能的机会。这种规范化的冬休制度,是我国割胶上的一个独创。马来西亚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冬休的周期性割胶试验。

    8. 控制增产幅度。我国在70年代进行实生树刺激割胶试验时,就主张控制增产幅度为15%。这是对实生树整体产胶潜力的经验估计。因为胶树的产胶能力和排胶许可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胶树的排胶量>产胶量,在生理上失衡,将会造成“增、平、减”的后果。对高产芽接树,采用新割制时增产幅度控制范围为:d/3 割制,比对照(S/2 d/2不刺激)增产10%,d/4割制又比d/3割制增产5%-10%;d/5割制又比d/4割制增产0%-5%。在《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每年达到上述增产幅度后即停割,以保证胶树持续高产。象这样严格控制增产幅度的措施,在国外是没见过的。

    3 令人遗憾的薄弱点

    回顾30年来,我国橡胶树割制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薄弱点。这些薄弱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采胶工具改革无功而散

    70年代初,人们怀着力争高产、高效的愿望,对采胶工具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改革,比如刨刀、电动胶刀和针刺采胶都在生产中作过试验,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初步结果。中国热农院研制的电动胶刀,在克服了胶线环绕难题之后,其割胶速度、割胶质量、机具重量、成本价格等方面,都优于马研院委托日本研制的电动胶刀。但后来因科研经费无着,研究就此中止。

    值得提起的是我国针刺采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自1973年起,我国与国外同步开展针刺采胶研究,其初衷就是改革传统割制,丢掉胶刀,实现高效采胶。为此,全国橡胶垦区集中技术精英联合攻关,花了近10 a时间,经过系统探索,形成了成套的技术规程。1982年在印度召开的首届IRRDB割胶与生理研讨会上,中国针刺采胶法引起到会专家的极大兴趣,印度报纸载文详细介绍;1986年在我国召开的IRRDB年会上,当国际专家观摩我国的针采成套技术后,都惊赞中国已把针采技术解决了。然而在幼树上针采应用上失控,加上行政干预,最后就不了了之、无功而散了。

    3.2 新刺激剂的探索浅尝辄止

    乙烯的重要生理特性之一,就是促进植物衰老,当然也有可能促使橡胶树乳管的衰老。因此从70年代以来,人们就一直希望能有新型刺激剂取代作为乙烯载体的乙烯利。对新型刺激剂的筛选目标是:①能促进排胶和产胶;②对胶树树皮结构无破坏作用;③应用简便;④价格便宜;⑤对人体安全。为此,曾试制试验过有机硅和乙烯附,但都因没有跳出乙烯的圈子。以后只好全力研究复方乙烯利配方。

    3.3 田间凝固技术有进展,而无社会安全保障

    为了提高收胶效率,减轻胶工挑胶水的劳动强度,国外(如科特迪瓦、马来西亚等)部分地区在70年代就开始试推田间胶乳凝固法。其做法是在胶舌下安装塑料袋,袋内装有凝固剂,割胶吼胶乳流人袋内凝固,20d左右收一次凝块,运回工厂加工。中国热农院早在70年代也用袋装乳酸链球菌方法进行了田间凝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考虑到我国垦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偷胶越演越烈,田间凝固根本无法进行,试验只好搁置。

    3.4 割胶经济学研究依然空白

    橡胶树的割胶历来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国际胶价、销售状况和市场需求往往会直接影响割胶强度的大小。新割制的仿真筛选及其经济评估、不盈不亏割胶制度的建立、胶工合理人数的确定,都是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可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尚无人问津。

    3.5 理论研究缺乏系统

    乙烯是20世纪30年代确认的植物激素(J.K.Pratt,1969)。60年代末又进一步发现乙烯是橡胶树高效产量刺激剂(J.W.Blencowe,1971,P.D.Abraham,1971)。此后,乙烯载体乙烯利 (Ethrel)在世界植胶国家普遍应用。为了阐释乙烯利的作用机理,中国、马来西亚和法国科学家都提出了不少设想。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从植物生理、生物化学、植物解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经费不足、人员变动、设备陈旧等原因,理论研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缺乏系统深入。有些研究也颇有创见,但有零敲碎打之感,难以发展成为新技术的创新诱发力和生产实践的推动力。②没有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整合力量。学科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缺乏互相杂交、彼此渗透。③特色不突出。我国橡胶树全面推广刺激新割制后,乙烯利的使用量多达数百吨,大面积的乙烯利应用实践,不可避免地也会提出了许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本应循此发.展,建立以乙烯作用机理为重点的研究特色,但是我们没有做到,至今乙烯刺激橡胶树增产的机制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4 充满希望的新热点

    科学无止境,天涯路无涯。90年代后,我国在进行橡胶树新制度开发的同时,从来没有停止对高层次新割制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储备性技术的研究。这些研究成为采胶制度研究的新热点。

    4.1 低频与超低频割胶研究

    我国把d/3、d/4、d/5新割制划分为低频割胶,把d/6以上的割制划分为超低频割胶。

    降低割胶频率,以药代工,把传统的高频割胶(d/1或d/2)改为低频或超低频刺激割胶(d/6或d/12)是橡胶树割制改革的世界性热点,也是提高割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人们只要控制增产幅度,一方面适当提高刺激量,缩短施药周期,增加高效刀数,另一方面又相应降低割胶频率,延长两割次之间的胶乳再生时间,此增彼减,此起彼伏,把胶树整体的生理负荷控制在其可忍受的范围内,胶树是不致产生割面胁迫的。

    据此,90年代,我们把割胶频率从高频割制的两天一刀(d/2)改为三天一刀(d/3)和四天一刀(d/4)。1997年由农业部农垦局主持、中国热农院牵头,海南、云南、广东、福建农垦参加的948项目正在进行五天一刀(d/5)的试验,1998年海南农垦龙江场正在加紧试验六天一刀(d/6),希望在21世纪初,我国进行推行超低频割制。然而,低频或超低频割制中也有技术难点。这就是:①随着割胶频率的不断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下降,而人产则不断提高,单产与人产形成剪刀叉。人们必须寻找两者的最佳组合,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超低频割制两割次之间的间隔极限该多少。从现有的纪录看,科特迪瓦的间隔期为12-14d(d/12-14),也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而我国的植胶条件较差,合理的间隔期该多少为好,这需要进行大量长期的研究包括探索胶乳再生速度才能解决。

    4.2 短线与超短线采胶研究

    不断缩短割线是现代割胶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效刺激剂(乙烯利或乙烯)的引进应用,为以药代线、短线割胶提供了技术前提。于是割线长度由S S/2一S/3一S/4一S/8一<5 em一导胶(单孔针采)都成为可能。只是随着割线的不断缩短,刺激强度必须相应增加,两者构成反相关。

    从目前国内外的试验情况看,微割技术是最有希望的。中国热农院在海南农垦八一农场试验表明,微割有如下优点:①割胶速度快。胶工每人每小时可割250-300株橡胶树,胶工每个上午可割1000多株。②割胶工效高。微割采用d/3制,每个胶工割3个树位3000株,采用d/4制,每个胶工割4个树位4000株,这比常规割胶每个胶工承割不足400株,提高工效10倍。③产量高。在微割割次仅为对照的65%的情况下,产量比对照提高1.2%-12.7%。④树皮省。据2 a试验测定,微割每年每株树仅耗皮56.1 em2,比对照的662.0cm2节省605.9cm2,或91.5%。采用微割根本不用割再生皮,而是根据胶工的最适高度割原生皮。⑤劳动强度低。不用绕着胶树转,而是站着割,不头晕。⑥死皮少。微割割线短,树皮创伤反应比长割线的轻;而且采用阴刀,胶乳再生所需的原料供应特别充足。

    然而,微割也有技术难点。第一,安装气室技术比常规涂药复杂,成本也较高,现在每个气室的为1元,以后批量生产可能会便宜些;其次,气室易漏气失效,要经常修补,较麻烦;第三,乙烯的供应应工厂化,必须投资生产乙烯的工厂设备。

    4.3 超低频加超短线采胶研究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启动。但人们可以逻辑地相信,进行这项研究只是时间问题。割胶低频化研究正以跨越式的速度达到12天1刀(S/2个d/12<十2.5%ET),采胶微割化研究也已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而达到导胶(或针采,切口直径仅0.8-1.0 mm)。一旦乙烯刺激方式或新型刺激剂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人们不难看到超低频化与微割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届时,如果加上采胶工具自动化,三化合一,那么,橡胶树的采胶效率将比传统割制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这才称得上采胶技术和采胶制度的革命性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