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执行WTO承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 时间: 2001-12-13 03:57:2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    点击:
  • 世贸组织有144个成员国,90%以上的成员国是有农业的。有农业的国家,就有农业政策。用一个政策来管理144个成员国的农业政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就采取了分类管理。对成员国农业生产、价格、贸易没有影响的农业政策就归为绿色政策,有影响的就为黄色政策。

    从贸易上看,世界上最大的有支付能力的进口市场是欧盟和日韩市场。这两个市场历来推崇农业保护政策,明义上我国的农产品有竞争比较优势,但实际上受这些国家国内保护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根本就进不了这些国家。入世后,我们农产品出口的目标就是欧盟和日韩市场。

    加入WTO,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政府的挑战。世贸组织是协调政府行为的国际经贸组织,规则和条款绝大多数是针对政府。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农业管理体制是2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征是部门分割,导致行业垄断,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利益。另外就是要形成内外贸相结合的一条龙农业管理体制。庞大的利益格局肢解了农业的效率,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形成。

    加入WTO的承诺

    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从两个方面对农业作出承诺。一个是总的承诺。这是我们在谈判中有一个总的文件,这是议定书,是我们成为世贸成员后总的框架。中国入世谈了15年,就是谈的这个文件,有一些内容与农业密切相关;第二个是具体对农业的承诺条件,是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谈判条件,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承诺、农业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动植物卫生检疫等。

    从农业的角度上看,入世谈判给了什么样的条件呢?

    农业上的承诺是四个方面:第一是市场开放,这是最艰苦的谈判,从1995年开始到1999年都在谈这个问题。第二是国内的农业政策,这涉及到我国建国后颁布执行在农业上的政策法规制度哪些可继续执行,哪些在世贸冲突中需要改进。第三是出口,我国九十年代以来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使一些贸易战爆发,内容包括政府如何支持农产品的出口。第四个方面是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也就是有关的防疫、检验、检测、卫生质量标准等。

    在谈判中,对农业问题是从两方面来谈的。一个是市场开放,也是1999年准备签订的中美农业协定。第二个是农业补贴问题,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农业协定》,这是我国以后制定农业政策,进行农业调整的参考准则。它是世贸组织中第一个可以管理各国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协定,颁布于1995年,规范了农产品的市场秩序,对我国农业犹为重要。它有13个部分21个条款,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市场开放问题,打开各国农产品市场,即市场准入。有两个规则:即削减关税、减少行政干预规则和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则;二是改善农业竞争环境,倡导公平贸易。

    而我们的承诺有以下方面:主要包括削减关税。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开放市场后我们对风险的控制,有没有办法减少进口的冲击。

    削减关税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些产品要削减关税呢?我国现在对进口农产品采取两种方式管理,一种是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实行关税管理;对粮棉油糖等涉及国计民生重点产品实行行政办法限制,而许可证制度管理,这是非关税措施,入世后要取消。

    削减关税方面。粮棉油是免关税的,不存在削减关税,开放市场不存在关税问题,要削减关税产品为畜水品、水果、蔬菜等加工产品。这些产品的税率为31%左右,按照谈判结果,到2004年要降到14.5%,下降幅度为53%。

    大豆仍采取单一关税管理,保持3%的税率水平。大麦也采取单一关税管理,税率也为3%。肉类产品中,牛肉现在实际税率为20%,2004年降为12%;猪肉2001年的税率为20%,2002年为18.4%,2004年为12%;禽肉2002年税率降为18.4%,2004年降为10%。柑橘实行单一关税管理,现在的税率为40%,2004年降为12%,并同意解除对美国加利等四州柑橘输华的禁令。

    粮棉油糖方面,入关后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方法;这是世贸中比较新的一个方法。我们入关后能否用好这个办法,我个人认为在技术上有一些难度。

    关税配额与行政型的配额有些相似,关税配额管理是谈出来的,这个数字是公开的、透明的。配额内的进口为低关税,配额外的进口税率实行高关税;给多少配额,就是开放多大的市场。

    新的办法对国内市场可能会有些风险,主要是我们缺乏管理经验。世贸成员中有38个国家采用这个办法进行关税管理,有5到6年经验,大多数国家管理比较好。问题是管得好的国家在与我们谈判时规定,他们的办法不许我们用。我们想用这个办法把粮食的进口限定在最低程度,能否作到,拭目以待。

    具体的配额量为:

    小麦:2002年关验配额指标为845万吨,2004年为930万吨,年增8%,税率为1%。配额外的税率由2002年的71%降至2004年的65%。90%的进口指标给国营贸易单位,专营。

    玉米:情况比较复杂。明年的配额量为569.5万吨,2004年达到720万吨,年增13%,税率为1%。

    大米:2002年的配额量为376万吨,2004年为530万吨,年增19%,税率为1%。估计我国的进口压力比较小,我国大米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出口的潜力较小。

    油菜籽:2002年配额量为77.3万吨,主要进口国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到2005年达到113万吨,税率为9%。我国平时的进口量为50万吨,压力比较大,并且规则要求到2006年我国要取关税配额,取消专营全面开放油菜籽市场,实行单一税率。

    植物油:豆油配额指标2002年为251.8万吨,2005年为330万吨、棕榈油分别为240万吨和288万吨,菜籽油为77.3万吨和11.3万吨,税率为9%,到2006年,我国植物油市场要全面开放。

    这种开放首先采取了两种方式,对畜产品、蔬菜加工产品的开放是削减关税的方式,幅度与关税相关;对粮棉油的开放是取消现在的管理办法,开放的幅度取决于配额量的大小。

    第二问题是农业的国内支持,也就是农业政策问题。农业政策中分绿色政策和黄色政策,这两大政策是对各国农业政策支持进行限制。我们的承诺中对黄色政策进行了规定,规定对农产品价格补贴支出不能超过产品产值的8.5%,这对我国以前的农产品政策影响较大。

    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将带来什么?

    我认为加入世贸后,给农业部门将带来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个是从明年开始我们要遵守世贸的规则。这就要求对中国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个是要开拓国内市场,引导国内市场国际化。在这种大的判断下,怎么使规则导致管理体制产生变化呢?世贸组织通过规则改变着成员国家的农业政策。对不同组织的国家进行分类管理。世贸组织有144个成员国,90%以上的成员国是有农业的。有农业的国家,就有农业政策。用一个政策来管理144个成员国的农业政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就采取了分类管理。对成员国农业生产、价格、贸易没有影响的农业政策就归为绿色政策,有影响的就为黄色政策。

    黄色政策是指对产品生产、贸易、销售产生直接影响的政策,如保护价收购、信贷补助等属黄色政策。绿色政策大致有11种情况。如一般农业服务、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障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就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现在我国每年农业财政投资有1500多亿,实际农业投资为800多亿。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要转变到绿色政策的支持上来。我国每年的粮食财政补贴很多,去年达到800多亿;以后这些钱如何给,是给粮食部门、生产部门,还是进行结构调整,国家在宏观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上,如何再分配,国家应有大的战略取向。现在国内把农业问题说得很严重,我个人观点总体上是支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后不可能一夜之间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变化,当然也不可能带来戏剧性的好变化,入世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能那么快。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比中国经济条件差的国家并没有因为入世后变得没饭吃了。尽管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是渐进的、慢慢的考虑,但加入世贸后,对我国农业影响是严峻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在宏观资源的战略取向上要改变,要围绕世贸组织规则来进行改革,推动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第二个变化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加入世贸后,中国农业面临的是受两股力量左右的国际农产品市场,这两股力量主宰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方向。

    一种力量是农产品出口国。为了开拓市场,他们在订规则时强烈要求农产品自由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很有势力,其代表为美国。其农产品在世界上有绝对优势,美国每年贸易顺差达300多亿美元,这得益于美国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开发,是中国粮食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其次为凯恩斯集团,由15个国家组成,对中国农产品构成潜在的影响;这两种力量将会挤占我国东部地区腾出来的粮食市场。另一个力量为农产品进口国。从贸易上看,世界上最大的有支付能力的进口市场是欧盟和日韩市场。这两个市场历来推崇农业保护政策,明义上我国的农产品有竞争比较优势,但实际上受这些国家国内保护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根本就进不了这些国家。入世后,我们农产品出口的目标就是欧盟和日韩市场。这样,从市场上看,来自美国、凯恩斯集团的挑战是现实的,产品在质量上、品质上、价格上都有优势。欧盟、日韩市场受高保护政策影响,我国的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出口潜力不可能转变为现实。因此,挑战是现实的,机遇是潜在的,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努力,才能转化为出口现实。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如何定位?

    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别很大的国家,究竟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参与国际竞争?是代表出口国的利益,还是进口得到利益呢?我们究竟将怎么办?下面我用芝加哥小麦市场的价格来解释我的观点。从小麦和大豆两个品种来分析我国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格局、中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小麦是比较成熟的市场产品,我们观察后,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中国小麦市场每增加进口100万吨,世界小麦价格将上扬5%。1995年中国进口小麦1500多万吨,那么1996年国际小麦市场的价格比94、95年就上扬了30%。实际上国际市场对中国小麦进口有一个预期,认为中国小麦进口将增多,许多国家都动用了国内休闲的耕地资源来进行小麦种植,其结果导致了世界小麦价格5年来的低迷,这从贸易的角度上看,说明世界农产品对中国的依存度很高,中国在小麦进口上玩了世界一把。如果我们能够决定世界农产品的方向的话,那么我就是老大,我就可以决定你,避免被动受冲击。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怕别人冲击呢?还是利用我们的优势主动出击?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大豆。我国大豆于1995年放开市场,缘于国内植物油价格的紧缺和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放开的结果是导致国内压榨能力的扩张,5年内扩大了100多倍。国内的进口量达到了1000多万吨,使国内人均植物油由5年前的5公斤左右提升到现在的10公斤。至使国际上对中国形成了一个预期,就是中国对植物油的需求很大。这就形成了对中国大豆出口的一个有趣现象,只要中国增加大豆进口,世界大豆价格就会下降,这个现象与小麦的情况完全相反。价格下降的背后,是源于美国与南美州地区大豆种植量的增加;中国每增加进口100吨大豆,世界大豆产量将增加8.6%,美国大豆产量将增加2.5%,美国大豆出口量增加3.4%。

    这就是说中国入世后,不能在农产品上被动变冲击,应发挥我国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优势,来左右国际市场。我觉得中国入世后,应成为决定世界农产品发展方向的第5方,我们完全可利用我们巨大的消费规模和潜力来左右世界市场。这需要我们在体制上和运作上来创新,我觉得我国入世后,挑战是现实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战略上把握得当的话,应该说这些风险可转化成我们的机会。

    入世后对中国农业的挑战和机遇

    入世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发挥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维护全球贸易秩序。挑战也是严峻的,这些挑战为开放幅度大、适应开放的过渡期短、过去有经验的进口管理措施被严格约束、国内支持力度空间有限。入世对我国主要敏感性产品的影响。油菜籽受影响最大,再分别为植物油、玉米和小麦。而对我国出口竞争性产品的影响是:从成本和价格上看,我国的肉类产品、园艺产品、加工食品具有世界同类产品竞争的价格比较优势,整个竞争性也不错,但存在着卫生检疫上的问题。我国山东、浙江等省的出口工作抓得比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我们能打开美国的市场,达到美国的卫生检疫标准,我们就可以取得主动;现在就是如何建立我们的卫生防疫、检测体系,使国内加工企业达到日美、欧盟的标准。这项工作的难点就是要突破国内的行政壁垒。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几个战略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不认同认为加入世贸组织而使粮食在数量上产生危险。其理由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粮食库存较多;二是国际粮源比较充足;三是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使我国粮食产量有了一些变化,但生产能力可以保证,第四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我国农民收入的差距较大,与地区有关,东部地区由于结构调整和出口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会增加。但如果东部地区调整出来的空间被国外所占,那么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加入W TO对中国农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个是政府体制。我国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流通体制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的竞争主体为谁,谁代表中国与国外的大公司、大集团、大的行业组织抗衡。三是农产品。这三大方面,决定着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入W TO,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政府的挑战。世贸组织是协调政府行为的国际经贸组织,规则和条款绝大多数是针对政府。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农业管理体制是2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征是部门分割,导致行业垄断,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利益。另外就是要形成内外贸相结合的一条龙农业管理体制。庞大的利益格局肢解了农业的效率,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入世后,要应对挑战,就要加强竞争,要提高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分散的、充斥着地方保护的、脱节的管理体制是无法与国外竞争的,要形成新的利益格局。政策法规上要着力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搞质量标准。现在我们企业的防疫工作有了进步,但社会防疫工作仍停留在人民公社时代,社会防疫工作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工作。全面的农业的政策法规应着力于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市场,取代过去注重数量和资源的办法。总的判断,是入世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竞争环境,我们的政策、体制都必须围绕世贸来开展工作。第三是流通体制。现在存在着3个问题,增加了交易成本。第一是质量标准体系未形成,第二是信息体系,信息反馈工作很落后,第三是市场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到位,日本有市场批发,法、美国是通过期货和现货来完成,降低交易成本。

    当中国的国内市场变成国际市场后,存在着谁来参加国际农产品竞争的问题,现在我国是农村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这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因此,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从本质上看是农户和一些小的与农业相关的企业。而正是这些小企业、分散的农户,明年就要参加国际竞争。

    那么,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呢?代表美国小麦生产者专事小麦销售的美国小麦协会、全球最大粮商的美国佳机公司,美国最大的农牧公司ADM公司,美国的大豆协会,还有法国的路易大丰公司(欧洲最大的粮商)等。在中国农产品市场还未开放时,这些公司、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有限范围的经营活动,用投资替代贸易的方式进入。加入以后,这些公司在我国的跨国经营将会扩大,现在最担心他们采取贸易取代投资方式,这就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工作形成挤压。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这些小农户、小企业与这些跨国公司竞争有无还手之力?这些需要我们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我认为用现行的制度,是不可能竞争取胜的,我们的竞争主体没有竞争能力,我们要制度创新,培养竞争主体。我一直的观点就是要发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希望在制度上突破。现在制度上面临的问题比较大,入世后,政府是不可能主宰市场的,面对市场的国际竞争,现在迫切需要培养龙头企业,使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入世后,中国需要自己的佳机公司,要有自己大的粮商、禽肉商、果商和加工商。我们养这么多鸡和猪,但我们不能决定价格,反而要按美国和欧洲的要求做。农业的竞争主体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也决定了国内大的粮商也将应运而生,我们要利用农产品主产国的地位左右世界的市场。要提升我们的竞争能力,要做两件事,就是培养大企业,培养行业协会组织。因此,对竞争主体来说,我们要尽快开展产业化经营,把有条件的部门、加工企业组织起来,搞行业组织。

    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要按市场方式来竞争,而不是仅仅满足吃的需要。竞争性农产品要满足几个要求,首先就是品质,其次就是安全性,增加透明度,这是竞争的主要基点。最后是均衡供应,尽可能解决竞争性农产品的成熟上市时间问题。现在看来,我国的农产品存在着这4个方面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迎接这个挑战,就要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国内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抓紧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保护中部地区的利益。

    同时,农产品进口是现实的,明年可能进口粮食达1000多万吨,如何把这种进口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们的工作的重点,我认为我们明年要把夏油进口控制死,把玉米进口适当调整一下。

    在战略上有两点,要继续坚持实行投资替代贸易战略,用我们的市场换国外的投资。比较担心植物油问题,美国、德国的公司在本身就储备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这将给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非常大的冲击。同时,我们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第二战略就是全球市场战略,中国一定要以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食品消费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市场,左右世界农产品的价格。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要进口时,要运用手段让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降下来。

    当前需要具体做的事情有五件事,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要改革我们的农业管理体制,使其适合加入世贸后的新的形势。第二是在农业政策上,增加农业投资的总量,加强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力度、提高竞争力,调整补购结构,用好价格补购。第三是利用世贸组织的保护条款,把敏感性产品的进口控制在最低限度。第四是培养龙头企业和竞争主体。最后是对有竞争力、能出口的产品进行扶持,如财政扶持,退税、出口信贷等。

    总的来看,加入世贸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形势,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改革;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市场进一步开放,使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也给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了一些困难。我们应该有能力防范,应对这些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