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入世:农垦力守半壁江山
  • 时间: 2001-12-25 08:31:35    作者: 林玉权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新世纪,世界发展大势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第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第三,跨国公司之间的兼并与联合形成高潮,影响力日益增大。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快,以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国际资本运营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跨国公司将在世界贸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四,经济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它使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生活领域已发生一场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迥然有别的新经济革命。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双重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垦区经济发展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农垦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是:发达国家农业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我们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发达国家科技实力明显占优势,而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集中表现在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资金、技术、产品上的优势;牢牢主宰世界市场的主流趋势,而我们由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品种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 但是,上述趋势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使垦区农业经济完全丧失竞争力,机遇之门仍然敞开着,农垦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第一,垦区农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组织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自身的资源要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发展农垦经济的有利条件和最佳效益。 第二,水果、蔬菜、剑麻、畜牧产品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产品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在这些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年来我国的农副产品出口一直保持贸易顺差,而且这一成绩是在进口国很高的农产品关税和贸易壁垒情况下取得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所提供的经济竞争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剑麻、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级化。 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垦区农业以往很少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第四,即使效益不高的产业,如粮食、棉花、大豆、橡胶,只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剥离社会负担,创新经营机制,加快种植区域调整和品种更新并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那么,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粮食、棉花、大豆、橡胶产品仍然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必须看到,中国加入WTO,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处是有条件的。但农垦自身必须深化改革。 一是不能沿用过去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在更广泛的国际领域和更高的创新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对垦区企业的人才素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等要求会更高,我们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与国际贸易接轨和遵守世贸规则,推行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 二是运用新的思路,探索新的办法,建立新的机制,构架新的格局,运用新的技术,配置新的结构,实现垦区今后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我们在思想上要树立起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农垦的社会综合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重新进行最佳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和竞争力优势。 三是必须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它必须包涵以下几个原则要求:第一、完善政策法规、清理产权关系,取得经济资源合法流动的通行证;第二、要把科技、知识与无形资产的配置摆在突出位置;第三、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探索出一条既适应WTO规则要求,又具有垦区经济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跨跃式的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垦区经济已经出现与此趋势不相适应的迹象,具体反映在“三个弱化”上:一是体制效应已经弱化,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二是资源配置效应弱化,也就是说原有的生产要素的产出率非常低下,不通过市场重组,企业无法摆脱困境;三是机制运作效应弱化,僵化的经营体制严重束缚人的手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无从启动。这一切都表明,振兴垦区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面对挑战,乘势而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强垦富民,使人与企业共同走向现代化。 为迎接WTO的挑战,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安排和布置:构筑市场、旅游、科技协作“三大网络”,建设特色农业、良种育苗、龙头企业加工“三大基地”,营造人力资源、资本运营、非国有经济小城镇经济“四大经济平台”,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经济体制市场化、资源配置国际化、金融服务全球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