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海口12月28日讯 (记者吴钟斌) 在农场上班,每个月能领到几百元工资,同时,通过自办基地从事农业种养,也能挣几百元。海南农垦闯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自营经济之路,职工自营经济收入已占到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位于三亚的南滨农场自营经济始于1986年冬,突破口在冬季瓜菜。当年,南滨成功引种津研14号青瓜,引起职工的关注。第二年,职工自种了近900亩青瓜,几乎人人挣钱,立即轰动了三亚崖城。此后,南滨的自营经济也迅速从青瓜扩大到西瓜、西红柿、青椒、芒果、香蕉等,并由此带动形成了南部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
南滨农场职工在长期的自营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三种模式:独户经营、联户经营与股份合作制。前者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后两者则能集中劳动、资金与土地的优势。如今,全场在职职工开辟了4800亩冬季瓜菜、5800多亩芒果、2300多亩香蕉基地。去年,全场职工自营经济劳均收入达到6686元,超过了工资收入。
在农垦,大力发展自营经济的不只是南滨农场。在三亚市南田农场,职工种植了近3万亩芒果,劳均收入直逼万元,职工也因此盖起了970多幢“芒果楼”。而几年前,南田仍是全国农垦十大亏损农场之一,列海南农垦五大特困农场之首。
在龙江农场,职工自营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农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求形式,但求发展,不求全面,但求特色,不求数量,但求质量”的原则,逐渐培育出芒果、荔枝、龙眼、糖蔗、香蕉、胡椒等十大产业基地,面积近1.2万亩,改变了过去仅靠橡胶“单脚跳”的生产格局。去年,龙江农场7.8万亩橡胶完成8600万元产值,自营经济也创出6400万元佳绩。
采访中,许多农场职工说,建场初期老农场“拓荒牛”开山辟岭是垦区的第一次创业,而自营经济是垦区的第二次创业。
省农垦总局负责人说,发动全垦区数十万职工,开发自营经济,是农垦冲破管理体制僵化、产业结构单一困境的途径之一。海南农垦通过抵押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橡胶及农作物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下放给职工,使职工家庭农场逐步成为经济实体,激发了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积极性。从1998年开始,海南农垦逐渐形成了红毛丹、早熟荔枝、反季节花卉、海淡水养殖、名优绿茶、香蕉、香蜜杨桃等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一举改变单一种胶的局面。
据统计,目前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作物面积已达到6.8万公顷,参与的户数达到19.62万户。全省90多个农场都发展了职工自营经济。
省农垦总局负责人说,自营经济使职工的腰包鼓起来了。去年,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10.4亿元,劳均4012元,占职工劳均总收入的52%,第一次超过了工资的收入。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自营经济撑起农垦半壁江山
- 时间: 2001-12-29 08:41:49 作者: 吴钟斌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