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共同信念促成中国经济发展
  • 时间: 2001-12-06 08:32:5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
  • 在全球性经济衰退背景下一枝独秀的中国,其成功也许有多种分析,而一直致力于比较制度分析的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在过去15年中,就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达成了共识,正是这种“共同信念”促使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发展。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青木昌彦昨天在此间作了题为“比较制度分析”的学术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他的理论。

      按照青木先生比较制度分析的观点,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不仅是宏观上的问题,更在于终身雇佣制、主银行制等许多以前曾行之有效的制度面临淘汰。人们曾有的共同信念发生了动摇,而新的信念又尚未形成。他认为,日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制度形成期,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

      背景:青木昌彦和比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彦先生196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1964年获得东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青木先生于1998年获得国际熊彼特协会熊彼特奖,并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

      和传统经济学不同,青木教授把制度放到博弈论的视野中进行考察。正如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的,国际象棋是按照棋子自身的行动规则(动机)进行的游戏,人类社会的博弈也与此相似。青木昌彦认为,博弈的要素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已规定好的博弈规则和使这些规则得以实施的机制、以及人们对于博弈如何进行所拥有的共同信念,而在此基础上达成博弈的均衡性。简言之,制度就是人们对于博弈如何展开所拥有的共同信念。

      青木教授运用他的理论,对当代经济中复杂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硅谷模式等。他介绍说,比较制度分析虽然是对微观经济的考察,但对于人们对宏观经济的把握也不无助益;并且,他所归纳出的整体性制度安排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对于在全球一体化加深和通信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仍然呈现多样性的原因,青木教授认为,各种制度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这是制度体系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社会博弈的某一领域将发生怎样的均衡(即制度),是由其他领域里已存在的均衡(制度)决定的,最终有可能出现数个均衡并存的局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社会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青木教授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制度的扭曲,毋宁说这是制度随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