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全垦区非胶农业产值达21.5亿元,超过了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橡胶产业。
今年2月24日和3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分别前来垦区视察,对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胶高效农业的作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今年5月9日至10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团一行30多人巡视农垦,在深入东升、红明、东昌、橡胶所、东路等农场实地视察荔枝园、胡椒园和花卉基地时,更是一路观看一路赞叹不已:海南农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非胶高效农业的路子走对了。
蓦然回首,百万海南农垦人伴随着岁月的年轮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一万八千多个日日 夜夜。50年来,成功时的喜悦,困惑时的徘徊,风灾雨涝带来的重创,创业路上的艰难困苦 ,农垦人似乎都经历了。在他们载歌载舞欢度建垦50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当他们浓墨重彩书 写卓越功绩的时候,他们都无不为有与时俱进的非胶高效农业那份不逝的辉煌而倍感自豪。
(一)
早在建垦初期的1954年,海南垦殖局就曾针对当时农场中普遍存在的单一经营状况,作出了
《关于发展垦殖场副业的决定》,并提出“以橡胶生产为主,结合其他经营,大力开发热带
、亚热带农林特产”的生产方针。从此,垦区就开始有了橡胶以外的多种种养业。但由于当
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场担负的国家任务是发展橡胶,是指令性计划,除橡胶外,对其他热带作物研究不多,了解不深,也没有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或因选项不当,或因技术落后,巩固率低,发展速度缓慢。至1974年,垦区热带作物及水果种植面积还不足10万亩。1975年,海南农垦针对台风造成的胶园减株减产的实际,决定在风害严重的地区建立“二线作物”,在新垦胶园内间种起茶叶、胡椒、咖啡、南药、甘蔗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垦区认真总结过去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垦区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资源分布,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建立了一批热作、水果商品生产基地,从而促进了热带经济作物的较快发展。到1990年底,除橡胶371万亩产干胶13.35万吨外,总共发展茶叶10.46万亩,产干茶7319吨;果树8.12万亩,产水果2.21万吨;剑麻1.98万亩,产纤维0.12万吨;咖啡3.48万亩,产干豆110吨;胡椒2.45万亩,产籽粒504吨;椰子2.51万亩,产果137.3万个;槟榔1.5万亩,产干果102吨;益智3.27万亩,产干果275吨。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垦区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发展热带作物和水果,对活跃农垦经济,增加社会产品,实现“以短养长”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1991年是海南农垦从第一次创业期转向第二个创业期的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个历史转折 点的基本特征是:从较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经济;从基本上是单
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全民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从产品经济转变 为商品经济;从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此后10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垦区立足于独特的热带农业资
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场富民”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使非胶农业取得了总量快速增加、结构明显优化,效益大幅
提高的新发展。其中增幅较明显的几个生产项目,如水果生产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95年增加118.5%和83.7%;热带作物到达面积比1995年增加81%;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95年增加50%和61%;海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95年增加52.2%和80%等。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到2000年底止,全垦区非胶农业已发展到总拥有量为398.7万亩的规模。各个具体项目分别是:
农作物播种面积98.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6万亩,糖蔗播种面积12.1万亩,瓜菜 种植面积21.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35万亩;热带作物到达面积20.9万亩,其中槟榔5.1万亩,椰子3万亩,胡椒6.4万亩,花卉0.57万亩,茶叶4.4万亩;剑麻0.97万亩;热带水果种植面积37.8万亩,其中荔枝8.6万亩,龙眼1.93万亩,芒果11.63万亩,香蕉6.4万亩,红毛丹2.2万亩,菠萝蜜0.73万亩,杨桃1.9万亩;林地面积235.1万亩,其中人造林121.3万亩;水产养殖到达面积6.7万亩,其中海水养殖1.4万亩,淡水养殖5.3万亩。
生猪饲养量达74.4万头,牛存栏11.3万头,羊存栏29.5万只,家禽饲养量1344万只。2000年全垦区非胶农业增加值达12亿元,比1995年增长125%。
当值强调的是,“九五”期间的前3年,海南垦区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仅在3%徘徊,是经过199
8年以来的全面调整,在巩固与提高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发展热带非
胶高效农业力度,全局投入产业结构调整资金2.5亿元,新建了热带非胶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18.3万亩,才使垦区农业开始真正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步入以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提升效益、效益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产品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2000
年垦区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2.9%,成为垦区创建50年来农业增幅最大的年份。完成农业商品产值36.5亿元,商品产值率达87.7%。其中虽然非胶农业中的传统项目如粮、油、糖
和茶叶处于稳产或缩减态势,但由于热带高效农业如冬种瓜菜、水果、胡椒、畜牧和水产业
的迅速发展,2000年垦区非胶农业产值仍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首次超过了长期
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橡胶产业,为有效地遏制垦区近几年来因橡胶价格暴跌造成的经济
效益大滑坡的不利态势,顺利完成年初提出的扭亏增盈目标,扭转垦区连续4年巨额亏损的
被动局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非胶高效农业发展进程中,垦区始终坚持按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要求,坚持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聚合生产要素,培育比较优势
,强化竞争能力。热带水果重点发展荔枝、香蕉、芒果、杨桃、红毛丹、毛叶枣、菠萝蜜等
项目,主要分布在琼东北和琼南地区;热作项目重点抓胡椒,基地主要分布在琼东及东南地
区;冬春瓜菜重点在耕地多、水源条件好的南部农场;水产养殖分布在有充裕水面的农场和
沿海农场;花卉重点分布在靠近城市和机场的农场。1998年着手动建的10大农业商品基地,经过近3年的努力,其非胶部分已完成荔枝8.6万亩,胡椒6.4万亩,芒果11.6万亩,香蕉
6.4万亩,红毛丹2.2万亩,菠萝蜜0.7万亩,杨桃1.9万亩,花卉0.57万亩,海淡水养殖6.6万亩。一批新的起点高、规模大、见效快、效益好的非胶主导产业,正以极其旺盛的生机在垦区这块热土上蓬勃崛起。
(二)
垦区非胶农业之所以能有声有色地步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得益于垦区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
在以下几方面下了大力气花了真功夫。
一是通过观念创新,为发展非胶农业夯实基础。近年来,垦区始终把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在放胆、放手、放心发动职工群众,挖掘潜力,因地制宜,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见缝插针,种养结合的同时,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发展非胶农业,还规定场级领导每人要种植非胶作物10亩以上。目前,全局场级领导发展非胶农业面积已达1.16万亩,人均23亩。全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目标上,主要强调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垦经济运行质量。在管理方法上,强调优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淡化行政手段,强化经济、法律手段,淡化计划观念,强化市场观念。在选择发展项目方面,强调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市场和质量意识,做到充分尊重职工的要求和意愿,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少指挥、多引导,少命令、多服务,把“保量提质、搞活市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大作非胶高效农业文章的战略重点。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强调改变过去多注重产前特别是产中服务的作法,把搞好产前特别是产后服务放在更为重点的位置。在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方面,强调改变过去过分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作法,把优质、高效摆在突出位置。在制定结构调整政策方面,把增加职工收入、搞活流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职工家庭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发展非胶高效农业的积极性。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发展非胶高效农业注入强大的推进力。在这方面,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相结合、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与此同时,垦区所属各农场每年都经常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给职工传授相关的种养技术,甚至深入田间地头言传身教,使广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非胶高效农业应知应会的各种技能形成良性吻合。二是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科技应用、推广和服务体系,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及推广应用力度,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近两年通过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先后建立了荔枝、红毛丹等10个技术推广站,并投入1000多万元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引进推广资金,先后引进马来西亚、台湾等名优水果新品种8个,推广面积达6.3万亩,大大提高了非胶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垦区农作物和畜牧、水产良种覆盖率已达83%,科技进步在垦区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已达到45%以上。一些项目如荔枝、芒果、花卉、香蕉等的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在海南省已占据领先地位。
三是通过管理创新,为发展非胶高效农业提供保障机制。总局新领导班子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入手,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齐头推进。一是制订好规划。坚持“项目高起点,建设高速度,管理高水平,经营高效益”的“四高”方针,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订了热带非胶高效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计划。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责任制,由总局领导分工包干,每个领导抓一至二个开发项目和区域,一抓3年,责任到人。各项目农场也层层建立了项目责任制。每年总局都在各项目农场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好的项目农场的经验,以点带面,层层落实各个基地建设任务。三是强化考核机制,把十大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列入农场年度经营管理目标的考核内容,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总结评比。当年完成任务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当年不完成任务的亮黄牌警告,第二年仍不完成任务的,主要责任人就地免职。
四是通过流通创新,为发展非胶农业开辟市场通道。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切实转变重生产、轻市场、重经营、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非胶农业生产在品种、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到物畅其流,物有所值,达到增产又增收的双赢目的。在具体操作上,一是对国有流通机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如去年已完成对直属供销、商贸企业的“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国有资本退出,民营资本进入,彻底打破流通领域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通过广泛动员、大胆鼓励、积极支持全社会的力量,多种形式一起办流通,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流通。目前垦区各场已建立起专业流通队伍6000多人,外设销售机构600多个,销售网络遍及海口、广州、上海、武汉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仅红明农场就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沈阳、杭州等5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水果和花卉销售网络。由于从上到下都重视流通工作,因此垦区生产的芒果、香蕉、荔枝、胡椒、花卉等农产品不仅能顺利地销售出去,而且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快市场硬件建设,建立产品批发市场。在本省海口、三亚及内地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农垦自己的区域批发市场,把职工的分散生产和集中交易联结起来,实现产销对接。三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尽最大努力做到先联系订单后组织生产,先建立市场后组织生产。如去年垦区组团参加2000年“ 冬交会”,短短的3天时间就签订订单27份,其中各类瓜菜4300多吨,水果870吨,花卉90万枝,茶叶250吨,成交金额达4300多万元。
五是通过体制创新,促进非胶农业非国有经济成份迅速壮大。在发展非胶农业生产中,垦区坚持按照改革思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共同发展,逐步使非国有经济成份在非胶农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目前垦区农业开发的主要形式有以下6种。一是农场前期投资,职工后期自费管理。即由农场统一规划,成片开发,成立专业公司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场提供土地、开荒、备耕、挖穴、备肥、种苗等,种植后由职工自费管理。投产后,按产量收益3∶7分成(农场3,职工7);二是职工完全自费投资开发,给农场上缴一定的地租和费用;三是土地使用权完全买断一定50年不变,职工成为庄园主;四是职工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方式;五是股份制方式;六是引入外部资金、技术,独资或合作开发。通过推行上述形式多样的新体制,使公有、个体、私营、联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推动垦区非胶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成分多元,产业资本多元,经济实体多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仅以垦区特困企业东昌农场为例,该场通过采取股份制形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非胶高效农业很快就在全场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场非胶农业已从原先不足540亩发展到1.87万亩,其中荔枝1.13万亩,胡椒6040亩,形成了橡胶、荔枝、胡椒三业并举,多种经济并存的可喜局面,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职工劳均收入分别比1998年增长10.7%和56.2%。汪啸风省长一行来到该场考察时十分高兴地说,东昌农场的实践已从一方面代表了海南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模式和前进方向。
六是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创出非胶农业特色品牌。在发展非胶高效农业中,垦区注重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特色赢得市场竞争。1999至2000年,由总局承担的国家农业部“甘蔗高产、高糖良种及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和“海南黑山羊饲养配套技术”等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均取得明显成效。甘蔗产量每年增产21.8%,新增产值1085万元。黑山羊饲养新增总产值960万元,新增纯利585.6万元。全垦区在26个农场的芒果园推广调节花期、产期技术,使芒果收获期提早2个月左右。利用“台农1号”、“吕宋”等优良品种换冠改造劣种芒果园,产量提高30%以上,产值增加一倍以上。在推行橡胶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芒果、胡椒、荔枝等热带作物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试验也逐步得到推广,产品产量明显提高。如垦区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南田农场的3.12万亩“神泉牌”芒果,去年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倍多,职工收入也大幅增加,年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有近千户职工建起了“芒果楼”。该场生产的“台农一号”芒果去年荣获“中国果王”称号。这是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芒果品种。另外,“白沙牌”绿茶,“新伟牌”绿茶,通什茶场“金鼎”牌绿茶和岭头绿茶等产品也分别多次在国内各类评比中获得较高的奖项,其中“白沙绿茶”还曾3次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
垦区非胶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充满蓬勃生机的职工自营经济所产生的重大作用是息息相关的
。
据总局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垦区所有非胶农业生产项目中,由职工自掏腰包经营部分
已达102万亩,全垦区参与自营经济生产的总户数达18.78万户,30.57万人,职工人均拥
有自营经济面积3.7亩。2000年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已由1987年的1.36亿元上升到10.4亿元,占垦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9%,劳均自营纯收入4012元,占职工年劳均总收入的52%,超过了国有经济部分的收入,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职工自营经济收入超过国有经济收入的目标。?
垦区职工自营经济在非胶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经历了由开始时的自给补充型发展到
基地规模经营,进而为垦区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大贡献的过程。?
70年代末,农垦曾制订了“关于农场职工家庭副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家庭副业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然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从上到下都不敢大胆引导职工发
展自营经济。从80年代起,农垦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亏损的国有农牧业生产项目转让给职工自营。之后,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国产胶又受进口胶冲击,职工工资收入下降,垦区经济陷入了困境。就在这个时候,垦区掀起了放手发动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小热潮。到1990年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劳均收入达453元,比1980年的27元增加了426元。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垦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带动了崭新的好机遇。一是总局党委
一班人从战略高度认识了自营经济在垦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大力发展自营经
济”的战略方针;二是制订了发展自营经济若干规定《二十三条》;三是相继召开3次职工
自营经济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提出职工自营经济要坚持“统一规划,成片开发,
自费经营,农场服务”十六字方针;还进一步强调国有经济要逐步从第一产业中退出,自营
经济要逐步成为垦区第一产业的主体和投资主体,要产业化开发,集体化经营等。1994年总
局又专门成立了自营经济领导小组和自营经济办公室,具体指导和协调全局自营经济工作。
这个阶段垦区职工自营经济开始呈现四个转变:一是由自发发展向有组织发展转变;二是由
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三是由分散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四是由粗放种养向科学种养
转变。1997年,全局职工自营经济劳均收入达2277元,占劳均年总收入的42%。
1998年,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抓自营经济工作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办法更多,
先是通过两次全局性现场会,强调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搞好规划,强化服务,规范管理;
其次是要求场级领导要带头,每人要有10亩以上自营经济用地,并提出自营经济要尽快纳入
产业化经营;三是要求各单位要通过制订长远规划和分年度实施相结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快速行动,快速发展,推动职工自营经济沿着健康方向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由于措施得力
,工作到位,2000年职工自营经济实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质的飞跃: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
收入达到10.37亿元,职均4112.53元,为承包国家岗位工资收入3689元的111.48%,既在
职工总收入中,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占55.62%而跃居主导地位。
回顾这些年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进程,择其大端,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是值得我们
认真总结和大作文章的。
自营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自营经济产业化是伴随农垦经济结构调整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是农垦特色经济,是农业产 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垦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被 动局面。至2000年止,全局自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有100万亩,猪牛羊饲养量达到114.3 万头,家禽饲养量达1344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6.7万亩,热作、水果、茶叶、糖蔗、瓜 菜、水产养殖、畜牧等生产基地均显现出相当可观的规模。2000年一般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 重已由1987年的14%提高到24.1%。尤值提及的是,渔业比例竟由1987年的0.8%增加到2000 年的6.7%,产值由原来的889.06万元增加到2.004亿元,年均增长27%。这种发展速度,只有职工自营经济才能真正挖掘出其内在之潜力。
自营经济与非胶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 总局把职工自营经济与非胶农业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纳入垦区经济发展总体蓝图,按照规 划布局,认真指导和精心扶持自营经济的发展。如将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调整 作物结构,把热带非胶高效农业摆到最突出的位置上来抓,并主要通过职工自营经济的形式 来加以实施。仅在东南部重风区的红明、南田等8个农场就减少11.47万亩橡胶,腾出大批 土地发展非胶农业,既有效地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又使职工自营经济用地难问题得 到了很好的解决。从目前全局平均每亩橡胶的产量73公斤,亩产值才500元左右,而职工自 营经济用地平均每亩产值已达1986元这个数字推算,仅8个农场腾出的11.47万亩橡胶地改 种非胶高效农业,其年增值量就可达到1.7亿元。
自营经济与扶贫解困相结合。 总局确定了以落实自营经济项目开发作为职工扶贫工作重点,有效地促进了全局扶贫工作的 顺利开展。仅近两年,总局确定的首批和第二批共23个联手扶贫单位,已先后投入扶贫资金 1190万元,扶持3482户贫困户职工发展荔枝、胡椒、芒果、反季节瓜菜等自营经济项目1.7 8万亩,还因地制宜帮助929户贫困职工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养殖业,使绝大部分可扶持的贫困户或都种上一块非胶农业基地,或都有一份自家的产业。据统计,23个联手扶贫单位1998年末原有贫困户4552户,1.69万人,近两年内已实现脱贫目标的有2228户,8599人,脱贫率分别占48.9%和50.7%。其中,公爱、岭头、通什茶场等3个农场于2000年底前已全面实现贫困职工脱贫目标。公爱和岭头两场还获评全国农垦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自营经济与建立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相结合。 在总局统一规划3年内建成10大商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垦区各农场也都根据各自的地理环境 和资源条件优势,营造自己的示范基地,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提供示范效应。如八一总场就 先后建起了1000亩胡椒基地、1300亩试管苗香蕉基地,1400亩荔枝基地,400亩木瓜基地,300亩珍珠石榴基地,500亩皇帝蕉基地,4000亩瓜菜基地,3000头黄牛养殖基地、万亩台糖高产基地,3万只黑山羊养殖基地等。与此同时,其二级企业也相应形成了一队一品的特色经济,如东山九队户户养牛,十二队户户养鱼,户均创收超万元;长岭十二队养羊,二队养猪,九队种胡椒;春江一队、二队、四队则户户种甘蔗,户均产蔗达200吨以上。红泉农场把侨二、侨三、侨四队列为非胶高效农业基地,将6000多亩土地全部转让给职工自费经营香蕉和芒果,使3个队迅速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示范基地。在其辐射作用下,仅1999年,全场职工自觉投入1800万元,种植香蕉5000多亩、芒果4000亩,当年全场香蕉总收入达到3713万元。
自营经济与推广良种良苗创特色品牌相结合。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垦区职工的自营产品之所以能种有所获销有市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 原因便是品质优良使然。由过去的“泛种泛”转为“重质重效”的有目的选择,已成为广 大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在种植业上,香蕉全面推广巴西、泰国试管苗和皇 帝蕉;荔枝推广早熟品种“妃子笑”和“三月红”;芒果推广“台农一号”、“吕宋”、“象牙”;其它品种推广香蜜杨桃、无胶菠萝蜜、台湾大叶枣、珍珠石榴;水产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等,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南滨农场1988年率先成功地在南部地区试种芒 果,3年发展到2000多亩。1992年又率先引种台湾的“台农一号”和“美国爱文”优质芒果 品种,并对常规芒果品种进行改冠换种,使芒果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同年又开始采用组培 苗技术种植反季节香蕉,在我省填补了农业种植的一项空白。芙蓉田农场甘蔗生产是职工自营经济的传统项目,为实现优质高效目的,近年来一方面压减规模改种荔枝香蕉等高效作物 ,一方面引进高产高效蔗种“新台糖22”取代本地低产低效品种,2000年甘蔗增产幅度达到 20%以上。八一总场通过实施良种化改造和轮作改制,使7000多亩甘蔗实现亩均产蔗8吨以上,在转制队推行水稻双造改单造,轮种瓜菜、玉米、果蔗等作物,使转制队职工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仅金川农场20多个转制队年劳均收入就达6000元以上。
以上,在转制队推行水稻双造改单造,轮种瓜菜、玉米、果蔗等作物,使转制队职工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仅金川农场20多个转制队年劳均收入就达6000元以上。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农垦非胶农业与时俱进步步登高
- 时间: 2002-01-10 09:42:1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