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海南农垦创建50年来,注意密切与地方的联系,加强场乡关系,积极从各方面支持
地方建设,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南农垦以其占全省1/4的土地和1/7的人口,实现了全省1/1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7的
工农业总产值;农垦国有经济和垦区其它经济成份提供了占全省近1/6的财政收入,其中农
业税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在我省农场比较集中的市县中,是农垦经济稳定和支撑了市县财
政的重担,不少市县财政收入的大头甚至80%以上来自农垦。除此之外,海南农垦主动承办
了垦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社会事业,每年为政府承
担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
海南农垦直接提供各种支农资金、利润分成3亿多元,无偿移交了57个农业生产项目或工厂
,资金累计1亿多元,还帮助乡村兴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托儿所、小水电、水
井、修建公路等社会福利事业。农垦划出土地7439公顷,包括无偿划出部分橡胶园作为扶持
乡村的生产基地。农场还每年提出利润留成的7%定点扶贫。至80年代初,先后转制并入农垦
系统的乡(镇)自然村1520多个,总人口23.8万人(由少数民族7万人),其中10.8万农民成
为农场职工。并场头10年,国营农场共投入资金1.4亿元,在并场农村种植橡胶12930公顷
,与农场建立帮带关系的自然村有200余个,总人口3.6万人,其中劳力1.5万人,农场扶
持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和自营经济,并基本解决了吃水难、照明难、走路难、看病难的“四难
”问题。垦区农场同附近乡村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联合,由农场出资金、种苗和技
术,乡村出土地和劳力,已投资了3760多万元同72个乡村联营发展橡胶、茶叶、胡椒、咖啡
等热带作物1400公顷,养殖面积47公顷。此外,海南农垦还积极支援海南钢铁厂、牛路岭电
站、列车电站、海南广播电视事业、海南电大、海南大学、海口市图书馆等海南重点工程和
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提供资金1000多万元。
互帮互促同前进
――海南农垦50年支农情况回顾
农垦90多个国营农场(所)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与220多个乡镇、4000多个农村、70余万人
毗邻,其中有65个农场设置在民族地区,与100多个民族乡镇的近30万少数民族人口毗邻,
是一个多民族的垦区。
50年来,农场和农村山水相连,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在共同建设海南的工作中,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农垦创建初期,百业待兴,困难重重,全省各族人民把农垦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帮助农场辟山开荒,种植橡胶。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海南各族人民的支持是
分不开的。
农垦在发展建设橡胶事业中,始终尽自己的力量,在资金、技术、种苗、肥料、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等方面,帮助乡镇农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场乡紧密团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发展生产 互帮互促
遵照1980年国务院202号文件的指示精神,农垦各级领导结合农场与乡村的实际情况,帮助
地方制订出符合发展乡镇经济的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在打基础上下功夫,帮助乡村办好事
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以来,农垦帮助周围农村发展橡胶、热作等项目79个,总
面积达到30.5万亩。同时,还帮助乡村兴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托儿所、小水
电、水井,修建公路、桥梁等。全省有88个农场和附近的乡镇建立了共扶关系,开展促、帮
、带协作活动。经过多年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已初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底,农
场周围的农村人均分配水平在200元以上的,有3500多个村庄、47.6万人,占毗邻农村总数
的73%,占总人口的70%。有一批乡镇开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例如新中农场的扶贫
点万宁县的三更罗乡,有48个自然村、1232户,经过10年的扶贫,现在全乡90%的土地资源
得到了开发利用,先后建立了橡胶、益智、槟榔、菠萝四个热作生产基地,种橡胶、益智、
菠萝各一万亩,成为“三个一万亩”的乡,户均有经济作物面积30亩。三亚市高峰乡是南岛
农场的扶贫点,自1981年以来,南岛农场从企业利润留成中提出近100万元来帮助高峰乡发
展生产,并在技术、种苗、肥料等方面积极帮助,使这个原来比较贫困落后的山村,变成省
的扶贫先进单位。
抓好转制与帮带农村
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先后转制并入农垦系统的农村,有自然村1520多个,总人口23万
余人(内少数民族7万人)。此外,与农场建立帮带关系的自然村200余个,总人口3.6万人。
并有福山镇、仁兴乡、加来镇、黄竹镇4个乡镇,分别与红光农场、西达农场、加来农场、
南海农场实行县场双重领导和管理的体制。并入农垦的农村中,桂林洋、岭门、三江、罗豆
、金安、加来6个农场的农村,是经海南行政公署批准,先后集体转制成为农垦农场的。
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并入农垦的农村,一律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农村农民改为农场
职工。农垦对并场职工做到“四个一样”,即:政治待遇一样,经济待遇一样,建设计划安
排一样,劳保福利待遇一样。并入后实行农场的管理体制,做到“五统一”,即:土地利用
统一规划,开发计划统一安排,物资产品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调度。
农垦对并场农村实行优待让利政策,帮助搞好科学种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
合理施肥,完善各种责任制,并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使农业生产
面貌大改观。加来农场转制以来,农垦给该场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的投入共达3800万元,使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劳均收入从1982年的600元增加到1989年的2483元,人均收入也达940元
。岭门农场转制农村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橡胶,1989年达到以19.4万亩,年产干胶
近2千吨。经济收入得到较快的提高,部分并场职工劳均收入2000元以上,高的达5000元。
对于已建立帮带关系的农村,有关农场也尽力帮助,积极扶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自营经
济,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吃水难、照明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帮助搞好转制和帮带农村
的建设,是搞好城乡团结和支农扶贫工作的“窗口”,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场乡团结、化解矛盾
农场与农村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局部利益问题
上也存在不同意见,对此,垦区各单位以场乡团结为重,互谅互让,通过协调解决问题,做
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到共同发展,携手前进的目的。
国务院在1980年颁发的202号文件,强调要本着有利安定团结,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互相
支持,共同发展,维护场乡双方利益的原则来改善相互关系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问题。为了
贯彻国务院的指示,自1980年以来,已先后解决土地纠纷1392宗,农垦划出土地18.4万亩
给农村,其中包括水旱田2000余亩。为了避免土地插花,农村也划3.8万亩土地给农场。经
过反复处理,场乡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有所减少。
近几年,曾一度出现严重损害橡胶树,影响橡胶生产的问题。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
,组织了一定力量反复抓了几次。首先是解决有关人员的认识问题,要求把这个问题提高到
保护我国橡胶资源、治理特区投资环境的高度来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有力的组织措施
,深入开展场乡“三联一保”活动,形成了护林保胶的社会化、群众性、多层次的防范机制
。全省与橡胶农场毗邻的104个乡镇,场乡共同建立护林保胶办公室,组织护保小组664个。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目前护林保胶工作已初见成效。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农垦支持地方建设成效显著
- 时间: 2002-01-10 10:10:0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