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天涯立业 再铸辉煌
  • 时间: 2002-01-11 09:17:1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邱国虎

    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 林玉权

    岁月峥嵘,光阴荏苒。海南农垦已经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正确领导和海南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下,海南农垦人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拓荒牛"精神,在祖国南疆谱写了一部雄壮高亢的艰苦创业诗篇,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农垦事业成就辉煌

    50年前,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我国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1952年1月,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同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和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合编,从而开始了海南大规模垦殖事业的光辉历程。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海南农垦已发展成为以天然橡胶及热作为 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群体,成为拥有103万人口、92个国有农场、40个独立核算的工商运旅企业,400多所各类学校和一大批科研、教育、文化卫生设施,100多亿元资产的社会经济系统,成为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中,累计生产干胶385万吨,上缴税利47.31万元,投资回报率达138%。每年向地方财政提供占全省六分之一的税 金收入,同时在资金、技术、种苗、物资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垦区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移民社会,先后安置了大批复员退伍军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移民、知识青年和印尼、越南难侨。承担了垦区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医疗卫生、公安、能源、水利、交通等社会事业。在山区建成了一批现代文明城镇,繁荣了当地农村市场,促进了城乡交流, 维护了海南社会稳定。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海南农垦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农工贸旅商综合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农垦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为21世纪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思想加快央发展 经济建设百业昌盛

    培育良种,推行割制改革,橡胶生产基地不断巩固提高。经过50年的开垦种植,垦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现有胶园370万亩,年产量达22万吨以上,亩产达76.5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0%和50%。近年来,垦区实施橡胶发展重点向本岛中西部转移战略,全面推行割胶制度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胶 工人均产干胶由1991年的1.18吨提高到目前的3.4吨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干胶单位面积产量由1991年的每公顷900公斤,提高的目前的110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发挥优势,讲求经济效益,非胶热带农业形成规模。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作物布局,垦区在巩固橡胶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非胶农业,茶叶、蔗糖、剑麻、咖啡、胡椒、水果、椰子等热带作物初具规模。茶叶年出口量居全国各垦区之首。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期间,垦区致力于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促进了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 发展。2000年垦区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面积已达80万亩,比"八五"期末增加30万亩。非胶农业的增加值从1995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亿元,翻了一番。

    摆正位置,大力扶持,职工自营经济上档次、出效益。垦区把职工自营经济作为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垦区经济总体规划,广泛发动,大力扶持,积极推进。目前,职工自营经济正由自给型向商品型发展,由分散型经营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2000年,职工自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02万亩,纯收入10?4亿元,劳均纯收入4012元,占职工劳均总收入 的52%,首次超过国有经济收入,成为农垦经济的"半壁江山"。

    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工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农垦开发建设的全面展开,以资源加工和机械修造为主的垦区工业应运而生。先后建立橡胶加工和制品、机械修造、电力、食品、木材、建材、制药等7大工业体系。至2000年底,工业企业284家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24.17亿元,从业人员1.95万人。近年来,垦区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 调整结构,优化资本,狠抓扭亏增盈,强化管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九五"期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0年垦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5亿元,比1995年增长66%并实现扭亏为 盈,实现利润1329万元。

    优化网络,发掘优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垦区拥有商业网点9404个,从业人员2.5万人,年营业总额7亿元。商业网点、从业人员和营业总额分别比1990年增长50%、1.1倍和2.7倍。对外经济合作和市场开拓取得实质性成效。目前在垦区落户的"三资"企业达63家,总共引入资金46亿元,已竣工投产项目58个,年创产值30亿元。近年来,垦区致力 于市场开发,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营销网络,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信息产业发展有新的突破,建立了农垦橡胶及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橡胶产品网上交易。垦区旅游业由过去的空白一跃成为新兴产业。蓝洋农业观光和森林公园旅游区、南田神州第一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桂林洋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开发与旅 游新热点。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时期垦区经济保持着7%以上的增长速度,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综合利润1100万元,比上年减亏增盈5370万元,结束了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职工平均收入达7150元。比1995年增长61%。

    尊重科学勇于开拓 社会事业繁花竞放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海南农垦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成果丰硕。垦区积极推进"科技兴垦"战略,1978年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共有14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133项。橡胶、水稻、热作、水果和养殖等丰产高产技术在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引种、选育"在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近20年,增产干胶121.2万吨,增加产值94.2亿元。橡胶"全程、连续、递进新割制"的广泛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干胶产量和割胶劳动生产率,增产干 胶22.3万吨,节省胶工38.9万人,合计增收节支28.95亿元。胶工人均割株从374株提高到947株,2000年人均割株达到1000株,胶工年人均产胶达到3.4吨。

    教育事业生机勃勃。垦区现有中专学校3所,师范学校2所,普通高中11所,职业中学4所,初级中学81所,完全小学336所。在校师生16万人。1990年以来,全局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累 计达23亿元;学校校舍总面积达140万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16.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配备了教学实验室,大多数达到国家二类标准;35所中小学校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教学电 脑达1500部,7所学校装备了多媒体电教室。12所中小学校达到"海南省一级学校"标准,农垦中学于1992年被国家教育部首批选入《中国名校录》。农垦卫校、农垦海口中专、农垦 三亚中专相继进入全省重点中专学校行列。近10年来,荣获全省"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75人次。中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等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680人次, 二等奖1100人次,三等奖1560人次;小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950人次获得一等奖,1230人次获得二等奖,1506人次获得三等奖。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垦区拥有局属医院3家,农场医院91家,基层卫生所2144个,各级防疫机构92个。共有医疗卫生人员1.08万人,病床5484张。至2000年,农场医院大多数配 置了X光机、B超、各种纤维窥镜、脑白洗图机、激光治疗机,超短波治疗机,多用治疗机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局属医院装备了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包括全身CT扫描机 、CT、大型X光机,彩色超声多普乐、体外循环机等50多种诊断、治疗新医疗设备,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高效、无创伤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有85个农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检 查验收达标,实现了总局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公安保卫战线为维护稳定作了贡献。垦区现设总局公安局1个、公安分局18个、派出所93个,现有公安干警1000多人。垦区公安机关成立20年来,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23万宗,摧 毁各类犯罪团伙1542个,抓获违法犯罪人员5.2万人,缴获各类赃物折款共计1.54亿元。查处治安案件3.29万起,处置突发治安群体事件538起。抓获处理偷胶毁林人员6.8万人, 其中判刑315人、拘留1.03万人;共追回偷胶毁林赔偿款2272.7万元,回收被侵占的土地20.62万亩。

    企业文化百花绽放。农垦人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农垦文化和以"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开拓,改革奋进"为代表的农垦精神。近10年来 ,垦区有近300个生产队获得省农垦文明生产队称号,12个场级单位被授予"省千里文化长廊建设达标单位"称号,其中新进农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万里海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 位,龙江农场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有6个农场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八一总场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垦区文化娱乐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已建起文化宫 、俱乐部或活动中心103个;所有农场都建起电视卫星接收站或差转台;40%的农场已开通调频广播电台并覆盖全场;75%的分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建起卫星接收站,直接收看10多套 电视节目;绝大部分的生产队已建起文化室、娱乐室、图书室和球场。

    深化改革立足发展 与时倡进再创佳绩

    根据全省农垦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和省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垦区的实际,海南农垦"十五"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两年内完成农垦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和集团母公司总部的 机构设置,抓好总局机关机构改革和专业集团公司的组建;三年内,95%以上的国有农场完成企业制度创新,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两年内全面完成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国有橡胶经营 权和土地使用权长期租赁或承包给职工经营,实现"四到户"、"两自理",使职工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2005年,垦区国有经 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基本完成,实现经济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资产营运监督体系,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多元投资结构、多元产权结构和多 元独立企业法人的新机制。2005年,垦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平均递增10.8%;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比2000年增加40亿元;职工劳均收入达到12000元,人均收入4300元 ;垦区实现利润1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改革,根本在于发展。

    (一)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全面深化农垦改革。

    第一,加快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农垦集团。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垦"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打破高度集中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要求,彻底改革行政化管理体制,建

    立企业集团体制和多元独立企业法人制度,形成以资本为主要纽带、以资产经营为主体的母子公司关系。要以组建农垦集团为契机,深化总局机关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建立起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体制要求的农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橡胶产业、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性农业科技项目和重要骨干企业,通过对企业进 行公司制改组和吸收其他经济成份参加,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对非胶农业,中小型工商建运企业和农场二级企业, 国有资本要坚决退出,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使垦区绝大多数场办中小企业成为非国有性质。至2005年,非国有经济占垦区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到50%提高到70%以上。逐步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多元投资、自由联合、公平克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加快推进农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组建专业集团公司,培育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在橡胶、茶叶、木材、热带水果、医药等优势行业及领域,通过重组国有优质资产,形成一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具有规模和产业优势,富有市场竞争力的 专业集团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垦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全面推进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造。要在继续抓好国有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出资人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分

    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举措,逐步将农场改制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资产质量较差、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的濒临破产

    的特困农场,大胆探索以土地长期承包给职工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

    第五,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橡胶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形成职工家庭胶园为基础、专业化公司为龙头、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橡胶生产经

    营管理新体制。条件成熟的农场要把橡胶产权向家庭农场转移,将国有橡胶园转让给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条件不成熟的农场,全面推行"两费"自理"四到户",以家庭租赁经营为基 础,农场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他作物及养殖业,全部实行民营化。新开发的农业新项目,全部由职工家庭或其它经济组织自费开发经营。要延长和稳定土地承包期,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家庭农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到2005年,橡胶和非胶农业增加值比例由目前的51∶49调整到37∶63,非胶高效农业成为垦区农业经济中产值超橡胶的支柱产业。"十五" 期间,要通过调整橡胶布局和有序更新,东南部从橡胶面积中调出1.33万公顷用于发展高效农业,中西部通过挖潜增加新植胶面积1万公顷。到2005年,垦区天然橡胶规模保持在24 万公顷左右,干胶产量达到23万吨以上。继续推进割制改革,提高橡胶单产和劳动生产率,使胶工人均割株达到1100株,年产干胶4吨以上,每公顷产干胶产量从目前的1100公斤提高 到1200公斤左右。通过加强管理,减员增效,使橡胶直接生产成本每吨控制在4000元左右。大力发展以职工自费投入和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十五"期间,重点发展冬季 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畜牧、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和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十大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争取"十五"期间新增非 胶高效农业面积2万公顷。至2005年,全局非胶高效农业用地面积到达8.8万公顷,增加值达到23亿元。调整作物和品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通过调整水稻、糖蔗和茶叶种植面积,

    扩大高效作物面积。充分利用垦区现有水面、滩涂、荒山、胶园等资源,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节粮型畜禽、海淡水养殖,发展生猪、肉牛、奶牛、山羊、家禽和名特优水产 品,积极推广林下养鸡、养羊和养牛业,提高养殖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到2005年,垦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6.6亿元,新增19.64亿

    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橡胶产品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开发新品种,延长产业链,提高橡胶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争取在子午胎胶、脱氮乳胶和专用胶的开发上取得突破。

    扩大摩托车橡胶制品、导电橡胶制品等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同时,调整优化橡胶初加工布局,将目前小而散的产品初加工改为集中加工,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橡胶木为原料的木

    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已成为垦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发挥集团优势,建立木材加工基地,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力。今后几年,垦区以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为依托,重点抓好水

    果、瓜菜等产品的保鲜和加工。积极发展龙眼、荔枝、芒果、菠萝、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制品、饮料及果蔬脆片等热带食品加工业。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搞好垦区小城镇建设。"十五"期间,要加大投入,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1.6亿元。进一步深化垦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革,逐步建立起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农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跨地区、跨行业、多成份、多渠道的联营经销网络,把垦区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结合起

    来,为垦区企业充分利用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发展流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农业规模,积极引导职工参与市场竞争,培育营销流通队伍,开拓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

    。积极发展网上交易,推广电子商务。实行"开门办旅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开放开发、联合开发、多元开发的路子。进一步加快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桂林洋城郊旅游区、蓝洋温

    泉度假和森林公园旅游区、南田神州第一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进农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以农场场部为重点的小城镇建

    设,使之成为农场经济、文化中心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拉动经济增长,繁荣农场经济。

    (五)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速度。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兴垦"战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垦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 径。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引进、推广应用胶木两用橡胶新品种, 发展一批胶木两用"双高"品种基地。加速推广热带高效产品如荔枝、芒果、红毛丹等早熟、丰产技术及其成果转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一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产 技术示范基地和若干个现代农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此带动农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垦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海南建设生态省的规划和目标,把垦区各项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把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开发和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努力培植生态文化,在垦区职工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态环境、美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坐标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垦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垦区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五"期间,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路线教育,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垦区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形成全体职工奋发向上的动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进垦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骨干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宣传先进典

    型,进一步在全垦区树立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把垦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的世纪,农垦人决心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创海南农垦新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