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橡胶行业“十五”规划(一)
  • 时间: 2002-01-21 08:55:0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点击:
  • 一、橡胶工业现状

    1、橡胶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橡胶工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与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汽车、机械、电子工业等国家支柱产业以及能源、交通运输业都需要橡胶工业与之配套。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橡胶工业也一直在努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拓宽应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

    目前橡胶工业共有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60多万人,分为轮胎、力车胎、胶管、胶带、胶鞋、橡胶制品、乳胶制品、再生胶、轮胎翻胎及相关助剂等十个专业。2000年橡胶工业资产总计1130亿元,其中轮胎行业625亿元。生胶消耗量195万吨。

    2、主要产品产量

    2000年橡胶工业销售收入718.3亿元,利税总额56.8亿元,利润12.3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7.8%,4.3%和0.96%。其中,轮胎行业销售收332.2亿元,实现利税29.3亿元,利润5778万元。2000年主导产品产量如下:

    项 目 2000年主要产品产量

    1、轮胎 9980万条,其中子午胎3537万条

    2、摩托胎和自行车胎 27324.4万条

    3、胶鞋 82956.4万双

    4、V型带 62200万A米

    5、输送带 6403.9万平米

    6、胶管 25357.1万标米

    7、炭黑 68.66万吨

    3、产品结构

    橡胶工业通过近三个五年计划的技术改造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新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子午胎为例,2000年全国共生产子午线轮胎3537万套,“九五”子午胎平均增长率达36.8%,是同期斜交胎平均增长率10倍。子午胎占轮胎总量的比例达到35%,轿车轮胎的子午化率已超过95%,轮胎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运输带在解决了难燃运输带生产技术问题的同时,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使国产难燃输送带的质量水平和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目前难燃输送带的产量已占橡胶运输带总产量的30%,基本满足煤炭工业的需要。炭黑行业中,新工艺炭黑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企业已开始围绕以新工艺炭黑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其它产品,如胶鞋、汽车橡胶制品、家电和办公自动化橡胶制品等也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满足了汽车等配套工业的要求。乳胶制品中,避孕套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更新,产品质量好,保持了高速发展。军工橡胶产品较好地完成了国防配套任务,象大型民用航空轮胎、新型战机轮胎等,都以新产品支持了国防事业和民航事业的发展。

    4、企业结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橡胶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得到快速发展,民营和三资企业增加较快。

    目前橡胶企业中有7家上市公司,其中国内上市公司5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还有5-8家公司申请上市。目前上市公司由于融资成本较底,生产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上市公司通过低成本的资本扩张,企业产品结构分布趋于合理,企业集团规模效益、品牌知名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与国外公司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发展,据统计,我国主要轮胎生产企业中已有1/3与港商、外商盒子合资。合资外商中包括米西林、固特异、石桥等跨国公司。胶鞋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目前胶鞋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青岛等地。

    5、技术与装备水平

    橡胶工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及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大大提高了技术及装备水平,主要表现在:

    (1)轮胎:斜交胎进行了全面优质请量化改造,大中型轮胎生产厂普遍采用大容量密炼机,帘布压延基本实现张力压延,胎面压出实现“三方四块”复合压出,成型逐步实行程序控制,基本完成了硫化以机代罐的改造。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国斜交胎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对子午胎生产技术进一步开发和新型子午胎产品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关键设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使我国子午胎生产技术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

    (2)胶管、胶带:已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压钢丝编织及缠绕胶管、高压树脂胶等生产技术及设备和难燃运输带、高强力钢丝绳输送带生产技术及设备,使我国管带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管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橡胶机械制造

    近年来,橡胶行业引进技术和设备比较多,与此同时,还引进部分橡胶设备的制造专利技术。橡胶设备的国产化,尤其是子午胎设备的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大型密炼机,复合压出机及生产联动线、载重子午胎一次法成型机、液压硫化机、高台式纤维帘布裁断机、密炼机上辅机和下辅机、钢丝圈缠绕机等国产设备的质量已接近或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设备先进水平。从而为橡胶工业成套设备国产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6、国内橡胶企业与国际公司的竞争力分析

    我国橡胶工业几十年来一直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对于市场经济,企业本身还不能完全适应,此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相关政策也有许多计划经济的成份,科研投入少和鼓励发明创新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与国外橡胶企业相比国内竞争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

    (1)生产成本较高

    橡胶企业是投入较高的行业,因此要求规模生产。以子午胎为例,目前该产品在我国处于成长期,生产相对投入较大,而规模相对较小,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国外子午胎处于成熟期,生产能力达到较为合理的规模,生产成本降低。

    在原材料消耗方面,以185/80R14轿车轮胎为例,国产的每条胎重10±1.2公斤,而日本3个厂家平均重9±0.3公斤;米其林225/65R15轿车胎的重量比国内同规格子午抬轻3.2公斤。

    在能量消耗方面,我国橡胶企业蒸汽有效率仅为30%,另国内轮胎企业每吨生胶耗汽量最好的是6吨,最差20吨,平均10吨,国外先进水平为4吨。

    (2)橡胶行业税赋高,资本结构不合理

    由于企业没有资金用于自我改造,国家又没有资金注入,因此目前橡胶企业技术改造都是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负债较高,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竞争能力下降。2000年橡胶全行业资产负债合计742亿元,其中轮胎行业421亿元,比1999年增加4.9%和6.3%。由于较高负债率,企业经营利润在产品降价竞争中大幅下降,轮胎行业利润比1999年下降了68%,而同期上交税额却在增长,橡胶工业的高税赋政策导致企业税利失衡,影响了橡胶企业的发展。

    (3)科技投入少,科研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差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科技进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橡胶工业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今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从而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国外各大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一般占其销售额的3-5%,发明专利数量较多,如日本每年橡胶工业方面专利达3000件以上。此外,对一些重大课题,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如倍耐力公司研究开发高性能P6000子午胎,投资5000万美元。米西林公司称其1996年科研发展费用达到近7亿美元。韩国两大橡胶公司为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竞争力,其研究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比例从1995年的3.5%上升到目前的4%,2000年计划达到5%。

    国内企业科研开发大都是在引进技术或国外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成果较少。1885-1995年的10年间橡胶工业方面专利仅有600余件,每平均60年,同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

    (4)质量竞争力相对较弱

    按斜交载重轮胎综合里程计,发达国家为20万公里,我国仅为10万公里左右。胎面行驶温度,日本普利司通斜交载重和轻卡胎比国产轮胎低10摄氏度和9摄氏度;法国米其林公司子午线载重胎和轿车胎比国产轮胎低8摄氏度和12摄氏度。国产子午线轿车轮胎高速性能低于大连固特异和沈阳米其林公司轮胎但高于韩国轮胎公司及韩国锦湖公司轮胎。国产输送带标准寿命为50万吨,发达国家的产品达200万吨以上。联合收割机用V带寿命,国产的大多仅100小时左右,发达国家规定为500-2000小时。油封寿命,国产的为5-8公里,使用温度在120摄氏度以下,进口产品达10万公里,使用温度可达150摄氏度-200摄氏度。

    (5)高新技术产品占的比例小

    我国子午线轮胎在产量中占的比例,2000年仅占35%,而欧美为95%以上,日本为92%,韩国为85%,台湾省也达72%。在子午胎规格和品种方面,我国子午胎规格较少,品种单一,目前仅生产200多个规格品种,并且主要集中在少数规格上,产品趋同率极高,而米西林一家公司就有3500个规格品种。国际市场上90年代出现绿色轮胎、防水滑轮胎、超高里程轮胎、超轻量化轮胎及跑气安全行驶轮胎等新品种,国内至今尚未着手研究。我国目前是橡胶加工业大国,但不是强国。要提高国内橡胶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目前必须从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大科技投入做起。

    二、世界橡胶工业发展和国内相关工业发展对我国橡胶工业的影响

    (一)国外橡胶工业发展趋势

    目前轮胎和汽车橡胶专业制品在橡胶工业中销售额和耗胶量占有较大的比重,质量要求高,品种更新快,因此橡胶工业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轮胎工业和汽车专用橡胶制品的生产技术进步水平上。目前世界橡胶工业的发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1、大力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快工业技术进步

    为促进橡胶制品,尤其是轮胎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世界排名前六大橡胶集团公司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研究开发轮胎全自动化生产技术,其中多数企业已研究成功并将这一成果投入生产。预计2015年后,这六大公司现行轮胎生产工艺装备装完全被全自动化生产工艺装备所取代。这一重大技术突破,不仅大大加速了轮胎生产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步伐,而且对其他橡胶制品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会起推动作用。

    2、轮胎子午化水平继续提高

    子午化、无内胎化、扁平化已是当今世界轮胎发展的趋势。1999年世界轮胎产量11亿条,其中85%为子午线轮胎。西欧国家轮胎子午化率已达10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达到90%以上,韩国为85%,拉美及独联体国家为60%。2000年全世界子午化率将超进90%,其中轿车胎基本实现子午化,载重胎子午化率也将达到60%以上。同时世界大轮胎公司的轿车子午胎都在由80、75、70系列向65、60、55、50系列发展。

    3、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新应用领域和创新思路

    鉴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产品寿命期逐渐缩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日趋势加速,各厂家对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都极为重视,以至新产品大量涌现。仅此进入90年代以来新上市的主要轮胎新品种为例,就有绿色轮胎、防水滑轮胎、超高里程轮胎,超轮量化轮胎及跑气保用轮胎等,且一些大厂家几乎都同时向市场推出这些轮胎的。

    为扩展橡胶制品市场,促进橡胶工业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厂家不断在开拓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创新思路。

    为开拓新应用领域方面,除前些年已投放市场的非传统橡胶制品(如汽车安全气囊和建筑物减震橡胶支座等)外,橡胶用于混凝土轨枕、防波堤以及汽车防撞部件等,都是近几年来新开拓的应用领域。

    4、轮胎生产国际化,北美、拉美和亚洲仍是橡胶工业的投资重点

    轮胎工业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资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很高。高工资带来的高成本,影响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为此欧欧美一些国家的轮胎公司一方面在尚未布点的国家和地区新建生产区,另一方面则在布点不足或市场容量和潜力较大的国外地区新建生产点或扩大原有生产厂生产能力。因此,欧美及日本等国家近年来在本土上轮胎生产增长并不快,而包括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巴西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利用自己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借助于欧美、日本一些公司的技术革和资金支持,以出口为导向,大力发展轮胎生产,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以韩国锦湖轮胎公司、韩国轮胎株式会社、台湾正新橡胶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轮胎公司也正迅速崛起。严太地区已为轮胎行业投资的热点。

    展望国际橡胶工业的发展,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导致需求下降,世界汽车产量也有所降低,因此对橡胶制品的需求增长产生了直接影响,预计今后几年世界橡胶工业将处于缓慢发展的趋势。橡胶消耗量的增长速度约为2.7%,在这种形势下,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大橡胶公司将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开发新新产品,革新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集团化和专业化程度,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国际橡胶工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