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
解放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建立我们自已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1952年1月,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海南农垦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靠锄头砍刀开山劈岭,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种植橡胶树。经过半个世纪、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开垦出了24.7万公顷橡胶园,创造了我国橡胶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年生产干胶能力达22万吨以上。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0%和50%。并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总结并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规划、育种、开垦、定植、抚管、割胶、防病、防灾、抗灾、救灾、制胶、更新、木材处理和综合利用等,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促进了橡胶基地的不断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九五”以来,实施橡胶发展重点向更适宜橡胶种植的中西部转移战略,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第二代高产胶园。同时,全面推行割胶制度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胶工人均产干胶由1991年的1.18吨提高到目前的3吨以上,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干胶单位面积产量由1991年的每公顷9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10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海南农垦创建50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天然橡胶385万吨,替代进口,节约外汇30多亿美元。上缴税利47.31亿元,其中上缴利润16.61亿元,投资回报率达138%;并为国家积累了100多亿元的巨额资产。海南农垦橡胶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天然橡胶的自给率,增强了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开发和建设海南作出巨大贡献
海南农垦事业是在荒无人烟的边陲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50年来,不但为国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还为海南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南农垦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岛,在荒山僻壤建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和星罗棋布的居民点、小城镇,海南农垦开发到哪里,就将文明和进步传播到那里,把普通话推广到那里。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对加快这些地区的文明与进步的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海南农垦不但主动承办了垦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社会事业,每年为政府承担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而且还帮助当地的乡村兴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托儿所、小水电、水井、公路等社会福利事业。海南农垦还以自己的力量为垦区23.1万从业人员和16.5万离退休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统筹,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21.54亿元,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38.3亿元。海南农垦每年为海南提供近6亿元的税金收入,其中农业税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在农场比较集中的市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农垦,农垦经济有力地支持了市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划出7439公顷土地和无偿划出部分橡胶园作为扶持乡村发展生产的基地。此外还直接为海南提供各种支农资金、利润分成达3亿多元;并且无偿移交了57个农业生产项目或工厂,资金累计1亿多元。先后为海南广播电视事业、海口图书馆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资金累计达1000多万元。
为了搞好场乡关系,实现民族团结,自八十年代初开始,海南农垦先后接纳了农场周边自然村1520多个,总人口23.8万人(内少数民族7万人),其中将10.8万农民吸收为农场职工,海南农垦通过开展“联心联营”活动,大部分农场都与周边农村建立了帮带关系,先后有200多个自然村3.6万人通过农场的帮助,基本上解决了吃水难、照明难、行路难、看病难的“四难”问题。同72个乡村联营发展橡胶、茶叶、胡椒、咖啡等热带作物1400公顷,养殖面积47公顷。许多地区通过场乡文明共建,实现了场乡共同富裕。海南农垦成为海南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橡胶领域科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年来,我们建成了覆盖全垦区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体系。目前全垦区科技人员已取得各种专业技术职务的共有2.7658 万人,其中高级 554 人,中级 3742人。自从1978年国家设立科技奖以来,垦区取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共有143 项,其中国家级10 项,省部级 133项。特别是橡胶生产领域,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1973年开始进行的橡胶树花药培养研究,1977年2―3月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批(5株)橡胶单倍体花药植株,开辟了橡胶育种的新领域。“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科研项目,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20年来,使海南农垦增产干胶121.2万吨,增加产值94.2亿元。以乙稀利刺激的橡胶“全程、连续、递进”割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胶工人均产干胶由1991年的1.18吨提高到目前的3吨以上,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干胶单位面积产量由1991年的每公顷9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10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该项科研成果农业部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大植胶垦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橡胶树低产实生树胶园更新”项目,提出了胶园更新和建立新一代胶园的全套技术措施,在技术上进行十大改革,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第二代胶园。海南农垦通过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创造出的“整体规划,选择环境,防风品种,林网保护,高接深种,适度密植,合理修剪,平截树冠,培养树型,平衡施肥,风后处理,达标复割,及时更新”的橡胶树防风栽培成套技术,为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起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基础设施
海南农垦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农垦和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0年来,垦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开垦胶园的同时,重点抓好山、水、田、园、路等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初步建立起一批规模化、高标准、稳产高产的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垦区现有机电水井57眼,排灌站51座,有效灌溉面积1.47万公顷,垦区现有各种林地15.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达9万公顷,自然林7.58万公顷,垦区的森林覆盖率达64%,使垦区原来以次生林、稀疏灌木、枫香茅草和灌丛草地为主的植被,变成新的人工林生态群落。高起点建设农业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的运作,拉开了海南农垦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的序幕。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自己建设的农场公路通车里程达6603公里,桥梁541座 ,所有居民点都实现通车;橡胶园的林间和田间道路已能把摩托车、小三轮和拖拉机等运输耕作机械开到林间地头。全垦区92个农场(所)的机关办公场所和居民点都基本实现了路面硬板化。全垦区基本实现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和电脑网络等先进通讯手段。海南垦区现有水电站85座,年发电能力46244千瓦。输电线路8514公里,变电设备197472伏安,变电设备4454台。部分输电设施已与全省的电网联接,全垦区现有的3360个农业生产队中,已基本实现了长明电和自来水,大部分生产队安装了有线电视接收系统,农场职工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热带高效农业形成规模
九十年代末以来,海南农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种植面积达到了4.73万公顷,成为全国大型的热带作物基地,海南农垦的茶叶加工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3个专业茶场生产的CTC红碎茶,在历次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都名列前茅,曾经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外汇。十多个品牌的绿茶各有特色,其中“白沙牌”绿茶以其品质优良、口感特佳的优势,曾先后获国家经贸部门、广东省、海南省优质产品奖和绿色食品证书,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通什茶场“金鼎牌”绿茶,获得21世纪国际绿色饮品优秀成果金奖。芒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年产芒果1.3万吨,形成全国农垦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南田农场“神泉牌”台农1号,被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中国果王”称号。2001年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南田农场芒果园考察,亲口品尝了“神泉牌”芒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金鼎实业创造的“万嘉果”品牌,其珍珠番石榴和脆蜜大枣在市场卖价要比同类产品高出20%-50%。胡椒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44万亩,占全国农垦种植面积的97.2%;被称为珍稀热带水果红毛丹种植面积占全省的62.4%。此外还有荔枝、杨桃、龙眼、椰子、槟榔、咖啡、剑麻、南药、花卉等20多种热带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规模。水产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水产养殖面积有0.45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2.47万吨。非胶农业的增加值从1995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亿元,翻了一番。
职工自营经济成为垦区经济“半壁江山”
职工自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垦在经营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海南农垦的职工自营经济是在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作物面积6.8万公顷。从以种养业为主,扩展到第二、三产业,是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特点。许多农场在贯彻“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改革思想中,将一些长期亏损的场办二级企业由国有转为职工自营,使职工自营经济的资产比例大大增加,现已成为海南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垦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农垦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垦区参加自营经济的总户数19.62万户,32.75万人,涌现了一批拥有资产上百万元的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中介专业户和产品加工专业户等。2000年全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总额10.4亿元,自营经济年劳均纯收入4012元,占职工劳均总收入的52%,首次超过工资收入,职工自营经济已经被列为职工致富奔小康工程来实施。海南农垦创造的“自营经济”这个名词,还被全国农垦一致认可,并统一使用。
建 成 七 大 工 业 体 系
海南农垦工业立足农垦的资源,从小到大。目前拥有橡胶制品、橡胶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制药化学、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和电力工业七大体系。垦区工业企业284家(其中局直属工业企业13家),固定资产总值达24.71亿元,从业人员1.95万人。已形成橡胶初加工22万吨、发电能力4.6万千瓦、机制糖3.6万吨、水泥68万吨、人造板9.5万立方米、板方材10万立方米、家具100万件、摩托车3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垦区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垦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海南农垦橡胶加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工品种从单一的烟胶片、高氨浓缩乳胶,发展到标准胶、浅色标准胶、白绉片、通用胶、低氨浓缩乳胶、子午线轮胎专用胶、飞机轮胎专用胶等10多个规格品种。1994年研制的子午胎胶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是我国标准胶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改变了子午胎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家在这个项目上的空白。橡胶木材的改性成功,为橡胶木材的综合利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先后建起了海南省规模最大的三亚木材厂、西联木材厂、华利家俱厂,每年生产橡胶木板方材10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胶合板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5万立方米,指接板2万立方米,家具95万件,形成了海南省规模最大的木材加工销售体系。海南农垦是全国最大的改性橡胶木生产和加工基地,三亚木材厂成为全国100家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之一。金鼎股份公司生产的200升闭口钢桶,是全省唯一获国家A级称号产品。1988年5月创建的“三叶制药厂”,以其灵活的机制、严密的管理、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崛起于海南的制药行业,成为海南农垦乃至海南省的骨干企业。特别是2001年通过了GMP认证之后,“三叶制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垦工业产品年出口额约达3亿元人民币。
对外开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垦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8048万美元发展橡胶项目。世行项目建设的65.3万亩高标准胶园现在已全部投产,是目前农垦的主产胶园,占干胶总产35%左右,建起的三家大型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和16家中小型原木加工厂木也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00年底止,垦区与境内外客商签订项目合同462个,合同投资额合计182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来资金46亿元人民币,已竣工投资项目58个,年创产值30亿元左右,成为垦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从1980年至2000年累计出口商品总额1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5%。通过外引内联,建成了海南省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海南农垦西部工业城、南田神州第一泉度假旅游区、蓝洋温泉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而且促进了垦区经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社 会 事 业 蓬 勃 发 展
海南农垦在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同时,形成了一个有100万人口的新型的移民社会和独特的农垦社区。
海南农垦的教育事业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兴办起来的。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垦区教育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学前教育、中等职工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有农垦特色的教育体系。现有中专学校3所、师范学校2所、普通高中13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82所、完全小学306所,在校师生16万人。全局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累计达23亿元,学校校舍总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局直属学校和部分农场中、小学配备了现代化教育设备,教学实验室普遍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全局有12所中、小学达到省一级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农垦中学被选入《中国名校录》,农垦卫校、农垦海口中专、农垦三亚中专进入全省点中专学校行列。垦区高中教育为国家大专院校输送了合格新生累计达7000多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中专、中师毕业生达3.105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大专毕业生2393人。垦区于1996年比全省提前4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海南农垦事业,是在与困难和疾病的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解放初期,在热带丛林进行开荒垦殖,疾病流行。为了职工的防病治病,海南农垦建立了独立的医疗防疫体系。经过50年的发展,垦区已形成局、场、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拥有局属医院3家,其中三级甲等2家,二级甲等1家;农场医院91家,其中二级乙等1家,一级甲等16家,总局卫生防疫站一家,场防疫站(组)92个,基层卫生所2144个。各级医疗单位共有卫生人员8129人,每1千人口有卫技人员8.7人、其中有医生3.3人,有护士2.1人。垦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484张,每1千人口5.7张。每年设备购量款达300万元,局属医院装备了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垦区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已从七十年代的4255/10万降至76.6/10万,提前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基本实现了2001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海南农垦公安是在1981年由保卫体制改为公安体制的,形成总局公安局、市(县)分局、农场派出所三级领导体系,农垦公安成为全省公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垦区社会治安、护林保胶和稳定全省治安大局起着重要作用。
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繁荣地区经济,带动周边发展,是海南农垦又一成功的杰作。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垦区92个农场场部,已大部分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西联、乌石、新星、山荣等农场建成的职工住宅小区,以其建筑风格新颖、建筑质量优良、人居环境优美而成为全省的样板。农场的小城镇建设,不但为农垦发展大商业、土地开发及房地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旅游服务等四大行业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促进了海南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为海南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增添了新的亮点。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农垦是个大熔炉,造就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的农垦产业大军。三代农垦人在50年的创业岁月里,艰苦拼搏,无私奉献,先后涌现了18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133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13人,使海南农垦这支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的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的战斗力长盛不衰。
企业文化活动,是海南农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催化剂”。垦区各基层单位已兴建文化宫、俱乐部或活动中心103个,有的已具现代规模;96%的农场企业建起电视卫星接收站或差转台;不少农场已开通调频广播电台覆盖全场;40%的分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建起或正在建设卫星接收站,70%的生产队已建起“三室一场”(文化室、娱乐室图书室、球场);垦区拥有篮(排、羽)球场2600多个,足球场103个,田径场146个,门球场53个,游泳池20个,健身娱乐室208间,标准乒乓球台球800多付;有的单位还建了旱冰场、网球场、射击场。
海南农垦在初创和兵团时期,其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名扬全岛,篮球队征战全岛无敌手。改革开放以来,垦区的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音乐等文艺活动继续蓬勃开展,部分职工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有些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三叶集团创作的歌舞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2名农垦子弟获得45公斤级、56公斤级女子举重赛世界冠军;2名农垦中学学生获得过世界中学生田径赛四项第一名。
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从1991年开展创建100个文明生产队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来,许多农场场部都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文化设施建设;垦区有4个生产队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292个生产队被总局党委授予文明生产队和文明生产队标兵的光荣称号; 12个农场被评为省千里环岛文化长廊达标单位,有40个农场被海南省授予“禁毒优秀社区”荣誉称号。繁荣、安定的人居环境和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为农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十大成就”
- 时间: 2002-01-04 10:02:1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