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它的建立是党中央为巩固国防、捍卫和建设祖国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海南农垦事业作为中国农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和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海南农垦的创建决策,凝聚着周恩来、朱德、陈云、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 “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是他们的心愿。海南农垦创建初期,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董必武、陈毅、刘伯承、叶剑英、李先念、邓子恢、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先后亲临海南垦区视察,王震将军还在金江农场开辟橡胶试验田,并先后六次到试验田为橡胶施肥除草,到了晚年还在三亚接见金江农场的领导,鼓励职工为建设我国橡胶事业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锦涛、尉健行等都亲临海南垦区考察,江泽民同志还到南田农场职工家庭作客,关心询问职工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垦事业特殊的关心和爱护。
海南农垦人将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重托,一定要把橡胶种好,一定要把海南农垦办好。
创业足迹
当代农垦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它是在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海南农垦地处热带海岛,它的开发和建设,更是艰苦卓绝。
海南岛孤悬海外,自古就是被称为蛮荒的地方。但在中国,又仅有这么一块地处北纬20度以南的热带地区。开发海南岛种植橡胶,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这是历史的使命。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是1952年1月1日成立的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的人员和尔后加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第一师的全体官兵。这支经受过革命战争考验的队伍,成为海南农垦的创业先驱。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的队伍挺进热带丛林,在这片处女地上,是荆棘遍布,野兽出没,毒蛇横行,恶蚊肆虐……这些刚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钢铁战士,又走上了一条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战场”。这里虽然不见刀光剑影,但血肉之躯也难奈“小生灵”的侵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海南刚解放,物资供应相当匮乏,创业者们吃野菜,住茅寮,睡芒杆,用锄头砍刀等落后的生产工具垦荒挖穴。他们在与大自然与饥饿与疾病的作斗争中,把环山行延伸;“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他们用生命把橡胶事业拓展。
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农垦体制的变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大批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的到来,使农垦这支队伍注入了新的成分,生产建设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把老工人、知识青年、退伍兵融成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大家庭,在巨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年轻的一代也以艰苦为荣,自觉接受创业的磨炼。在他们的身上既体现了老工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又体现了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
创建初期和兵团时期,都是农垦的创业阶段,这是农垦建设的最艰难的历程。农垦战士不屈不挠,用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来构筑南疆千里“绿色丰碑”, 开创了农垦伟业也造就了农垦人。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人们终将记住勇敢的创业者们的默默奉献,让历史告诉未来,海南农垦起飞的翅膀曾经是多么沉重!
辉煌成就
五十华诞春华秋实,半百事业如日中天。
回眸海南农垦50年走过的道路,虽然几经“山重水复”,但终将是“柳暗花明”。海南农垦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1200多万亩南荒土地,建设成功辉煌的农垦事业。
辉煌的事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涵盖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海南建省前,海南农垦的工业总产值曾经占了海南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目前,海南农垦仍然是海南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了解海南农垦,就很难说了解海南。海南农垦不但在海南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史册上,也上占有重要篇章。
橡胶产业
农业是农垦的特点,而橡胶产业50年来又一直是海南农垦的支柱产业。
自1952年海南农垦创建挖下开荒第一锄,海南农垦人就向外国专家预言的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神话挑战。仅用了6年多的时间,于1958年,海南农垦第一批干胶面世,它是在北纬19度以北生产的。海南农垦能够生产橡胶!从此,海南农垦人放开手脚,大规模发展橡胶事业。至1997年末,橡胶面积已达到了369.5万亩,已投产胶园283.6万亩,年生产干胶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和50%以上。海南农垦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海南农垦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规划、育种、开垦、定植、抚管、割胶、防病、防灾、抗灾、救灾、制胶、更新、木材处理和综合利用等各个方面,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同时培养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推广专家队伍和技工队伍。在自然环境远不如其他产胶国家的条件下,平均亩产干胶70多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海南农垦大面积种胶成功,获得了社会的承认,1982年国家科委对这一项目授予一等发明证书。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海南农垦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进步,天然橡胶基地的经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已形成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橡胶抚管和割胶制度有新的突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进行老胶园更新,高标准建设第二代胶园,并按照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生产,橡胶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伴随着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海南农垦作出了调整橡胶生产布局,种植重点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决策。在生产经营方面,巩固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深化割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效益,橡胶生产出现了新的气象。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天然橡胶是海南农垦的立垦之基,兴垦之本。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或者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天然橡胶在海南垦区经济中的基础、支柱、主业地位都不会改变。
茶叶生产
茶叶生产是海南农垦既橡胶之后的又一个大宗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产业。
海南农垦由于水、热、光等自然条件好,与全国其他茶区相比,有年生长量大,成园快,采摘期长,春茶上市早等优势,发展茶叶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60年开始种植,到1992年底全垦区植茶面积已达到10.92万亩,年产干毛茶7600多吨,成为全国农垦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海南农垦的茶叶生产多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有37个专业茶厂,有一支素质较高的茶叶生产专业队伍,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加工水平已走进世界先进行列,能生产传统红茶、红条茶、CTC红碎茶、绿茶等,还试制过乌龙茶、高档绿茶、速溶茶、茶多酚等。其生产的红碎茶由于具有茶味浓厚,汤色红艳明亮,刺激性较强等特点,在历次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都名列前茅。此产品过去也是海南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有21个茶厂获得出口食品注册证书。
近年来,由于外贸体制改革,红碎茶产品出口基本取消,国内市场价格下滑,给茶叶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面积和产量都出现萎缩。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海南农垦对茶叶生产进行了改革,将茶园拍卖给职工自己经营,更新老劣品种,引进高品质的优良品种,提高商品档次,推行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市场。“白沙牌”绿茶以其品质优良、口感特佳的优势,在中南地区成为热销茶叶产品。海南农垦的茶叶生产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农垦有“天然温室”之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为了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职工致富奔小康工程,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经建立起了一批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生产基地。热带经济作物逐渐成为海南农垦继橡胶之后的重要经济支柱。
芒果是目前海南农垦最大宗的水果。八十年代中期在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芒果成功。目前芒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2万亩,年产芒果1.3万吨,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并拥有了一套成熟的芒果裁培技术和开发出一批优秀的品牌。主要品种有台农1号、青皮芒、白玉芒、吕宋芒、金煌芒等优质品种。南田农场“神泉牌”台农1号芒果被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组织专家评定,并授予“中国果王”称号。2001年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南田农场芒果园考察,亲口品尝“神泉牌”芒果,给予很高评价。
此外,公爱农场的“公爱牌”芒果,福报农场的“福报牌”芒果,也以其品质优良、口感佳、外观好而走俏市场。
荔枝是近年来海南农垦发展最快的一项水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达8.56万亩。琼东北片的红明、东昌、东路等农场,琼中南片的中坤、金江、乐中等9个农场大力发展早熟优质荔枝生产,并善打时差牌,每年四五月份在广东、广西、福建等主产区的荔枝尚未成熟的时候,海南农垦的早熟荔枝就提前一个月应市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香蕉由于生产周期短,达产快,职工容易接受,因此发展迅猛。并已形成大田化生产,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多亩,其中成片蕉园4.5万亩,年产蕉果6.3万吨,亩产量在4吨以上。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经多年引种试验皇帝蕉成功。皇帝蕉又称贡蕉,古为进贡皇帝之珍品,营养极为丰富,目前已在农垦进行规模化种植。
红毛丹在中国被称为珍稀热带水果,经海南省农垦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多年引种试验成功,近年来在保亭、陵水和三亚地区的农场种植5万亩,部分开始挂果,年产红毛丹果近100吨。在全部投产后,海南农垦又将是全国最大的红毛丹水果生产基地。
香蜜杨桃是从国外新引进的优良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主要分布在岛西北部的红光、红华、西达、昆仑、西庆和东部的东红农场。
菠萝蜜也是从国外新引种的优质高产水果品种,种植面积要发展到3.1万亩。菠萝蜜又称木菠萝、树菠萝,果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甜蜜,除鲜食外,还可制果汁、果酒、果酱、干脆片、蜜饯等食品,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胡椒种植在海南农垦已有一定基础,并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种植已达到6.44万亩,年产胡椒2800多吨,最高的亩产可达500公斤。现已在琼东地区的东昌、南阳、文昌所、东红、东升等17个农场建立起5万亩的胡椒生产基地,1.24万亩已经投产,产量达2230多吨。
此外,龙眼、无籽黄皮、番石榴、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也开始规模种植。
热带花卉种植也是海南农垦新崛起的一项产业,目前种植万已达5123亩,年产生切花1394万支,主要品种有红玫瑰、非洲菊、黄金鸟、火鹤花、富贵竹、凤尾葵、名贵兰花等10多个品种。红明农场花卉生产已形成规模,确立了“红明花卉”品牌地位,在全国许多大教城市的花卉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椰子、槟榔、剑麻等其他热带作物也成规模,种植面积已达 万亩,成为全国农垦最大的热带作物和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
反季节瓜菜是海南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海南农垦利用“天然温室”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冬春季组织瓜菜生产,采取“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种植和运销一条龙。主要品种有辣椒、冬瓜、苦瓜、黄瓜、节瓜、四季豆、豆角、茄子、五指山野菜等品种。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瓜菜22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内地,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大户。是农垦职工开辟的新的生财门路。
养殖业
如果说热带作物是海南农垦种植业的主要特征的话,那么养殖业是海南农垦的又一特征。
广阔的山地和丰茂的草源,为职工养牛、养羊提供了极其理想的条件。牛群由过去的公养改为私养后,许多职工成了养牛的专业户,牛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科学养猪、林下养鸡、鱼塘养鸭等,许多职工闯出了一条适合场情、垦情的发展道路来。
大面积、高科技的海滩涂和淡水养殖鱼虾,是近年来海南农垦崛起的又一新兴产业,面积已达6.6万亩,2000年总产量达2.474万吨。淡水养殖各农场都有分布,而海水养殖基地则主要在沿海的三江、罗豆等农场,其产业化水平领先于全省同一产业。
工业
海南农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是在为自已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立足于农垦的资源,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橡胶制品、橡胶木材加工、机械加工、制药、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橡胶加工
海南农垦有橡胶加工厂89家。橡胶生产加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工品种从单一的烟胶片、高氨浓缩乳胶,发展到标准胶、浅色标准胶、白绉片、子午胎胶、通用胶、低氨浓缩乳胶等10多个规格品种。
橡胶加工的科研、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先后有10多项成果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进步奖。1994年研制的子午胎胶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是我国标准胶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改变了子午胎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该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被评为海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2万吨以上。
为了改变天然橡胶加工分散、加工规模小,技术、质检和管理薄弱,产品质量一致性较差、品种少的状况,目前正至力于产品结构和加工布局的调整,加强加工技术、产品质量的监控,开发新产品。将SCR5年产量控制到2万吨以下,浓缩胶乳增至8万吨,同时还生产航空轮胎专用胶、通用胶、恒粘胶、耐油胶、低氨浓缩胶乳等。
为了利用垦区天然橡胶原料的优势,自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了轮胎厂、胶鞋厂、乳胶手套厂、胶球厂等一批橡胶制品厂,其轮胎、胶鞋等产品曾一度在市场走俏。1999年,为了调整生产布局,在儋州境内高起点兴建了西部工业城,将西部部分农场的胶乳集中加工,统一品牌,为橡胶制品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橡胶木材加工
海南农垦橡胶的发展,带动了橡胶木的加工生产,每年要更新 万亩老胶园,橡胶木积材可达 万立方米。橡胶木材的改性成功,为橡胶木材的综合利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八十年代初期,海南农垦投入巨资引进国外橡胶木加工和家俱生产设备,建起了海南省规模最大的三亚木材厂、西联木材厂、华丽家俱厂。69个橡胶农场有橡胶木板方材加工厂,每年生产橡胶木板方材8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胶合板1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3万立方米,指接板1万立方米。并成立了海南农垦木材集团公司,木材开发协会,形成了海南省规模最大的木材加工销售体系。海南农垦是全国最大的改性橡胶木生产基地。
其板方材主要用于制造家俱,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其产品90%出口欧美等国和港澳地区。
机械加工
橡胶初制品加工机械制造,是海南农垦机械制造业的特点。目前有5家局直属工厂。其中以农垦营根机械厂的品种规格齐全,产量较多,产品多次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其橡胶初制品加工机械成套设备,多次出口非洲一些国家。金鼎股份公司生产的200升闭口钢桶,是全省唯一获国家A级称号产品。摩托车制造是海南建省后农垦引进的并进行股份制经营的一大工业项目,新大洲摩托车公司成为海南省的明星企业。
制药
海南农垦的制药工业始于1970年的兵团时期,利用垦区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生产医院内部使用的中成药。1988年5月创建的“三叶制药厂”,以其灵活的机制、严密的管理、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崛起于海南的制药行业,成为海南农垦乃至海南省的骨干企业。特别是2001年通过了GMP认证之后,“三叶制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材
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在海南省同行业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石碌牌”、“露迁牌”、“金岭牌”,农垦这些品牌水泥,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都名列前茅。
第三产业
海南农垦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在海南建省以后,第三产业出现了蓬勃发了展的好势头。目前已形成了以商贸、旅游、房地产、储运、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体系,逐步使之成为既能适应垦区一、二产业发展需要,又能服务全社会集独立发展的重要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要数旅游业。旅游业在世界上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同处于同一纬度上,是一块依然保持着热带风貌的处女地,被列为中国重点发展的7个旅游城市和地区之一。旅游业是海南实施“一省两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农垦占据海南岛的“半壁江山”,不但拥有蓝天白云、森林草地、海水沙滩、河流溪涧、高岭峻峰等具有海南的特色的一切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遍布全岛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橡胶园,拥有全国最大的林、胶、茶热带人工生态群落,拥有全省最大的椰子园、芒果园、龙眼园、荔枝园、红毛丹园、菠萝蜜园,拥有椰子汁、矿泉水、绿茶、咖啡等饮誉神州的“绿色食品”,拥有……全省的温泉资源几乎全部在农垦的土地上。花红叶绿,果鲜菜嫩,油黄米白,鱼肥肉瘦,海南农垦的热带大农业旅游观光资源无与伦比。
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把农垦旅游融进全省的大旅游圈,并投入巨资开发北部的桂林洋、南部的南田、西部的蓝洋三大旅游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三大旅游区已经具规模,知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北部的海口、南部的三亚、西部的儋州相应建设起农垦的星级酒店,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体、承办大型会议的能力。在毗邻县城和地处交通发达的20多个农场建设起来的招待所,为游客进行乡村猎趣、回归自然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条件。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农垦的一项新兴产业,成为海南农垦经济的新增长点。
房地产业的崛起,成为海南农垦第三产业的一支新军。海口市第一个样板小区的“金鼎新城”、占尽地利的“花园广场”、布局严谨的“农垦城”,还有规模宏大的桂林洋海滨别墅群等,都尽显海南农垦房地产开发的实力。
社会事业
海南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荒无人烟的边陲地区为社会主义事业忘我工作。在这里,他们不但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而且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兴办学校、兴办医院、兴办公安、安置归侨、帮扶少数民族,为祖国边疆的安定和边陲地区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
海南农垦兴办教育始于1958年,办学之初条件十分简陋,师资力量大部分都是在职工队伍中挑选。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教育事业才有较快发展。开始创办师范学校,自己培养中师师资;此外还采取函授教育和送出去高等院校代培的办法,提高师资水平。九十年代以后,对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联合办学、集中办学和创办职业教育,“八五”期间就已实现“普九教育”。现全垦区有中小学校 所,在校学生 人;中专、中师学5所,在校学生 人。农垦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
海南农垦历来重视职工的防病治病问题,逐步建立了医疗防疫体系。现在有局属综合医院3间,其中有2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都走在全省医疗行业的前列。此外还有92间农场职工医院,农场大部分生产队都有卫生所,医疗卫生网络遍布每个角落,极大地降低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职工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公安保卫
海南农垦公安是在1981年由保卫体制改为公安体制的,形成总局公安局、市(县)公安分局、农场派出所三级领导体系,业务受上一级公安机关和所在单位党委的双重领导。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农垦公安队伍逐渐壮大,并成为全省公安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垦区社会治安和稳定全省治安大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侨安置
海南农垦是国家安置归侨的主要单位之一,有些农场还是海南著名侨乡。从1952年安置马来西亚的归国侨胞起到1978年安置越南难侨止,先后总共有 名侨胞在海南农垦安家落户。一批归侨知识分子和技工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农垦,为发展新中国的橡胶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垦十分重视落实侨务政策工作,调动侨胞侨眷的积极性,华务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少数民族
海南农垦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除汉族外,还有黎、苗、壮、回、满等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十余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为数最多的是黎族、苗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随农村并入农场来的。长期以来,农垦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视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开展联手扶贫工作。现在黎族、苗族职工都住上了新房,有些还建起了漂亮的楼房,他们在农垦的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着。
场部小城镇建设
在荒无人烟的偏乡僻垠建设城市,是海南农垦开发海南和建设海南的重大贡献。全省92个农场就是92个社区、92个小城镇,不但是农场职工在这里安居乐业,而且吸引了不少的外地人员来农场建房置业,建设家园。农场场部小城镇的崛起,繁荣了地区经济,带动了周边的发展,为海南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加快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农场小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是海南农垦近年来实施拉动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原则,先在红光、西联、八一、蓝洋、龙江、阳江、加钗、乐中、中坤、金江等单位实施。总结经验后,继而在全垦区铺开。海南农垦的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不但促进了海南地方经济的活跃,而且也为海南“建设千里文化长廊”作出了新的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
海南农垦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农垦精神”、“农垦文化”。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海南农垦的传统。50年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农垦都保持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能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农垦这支队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的农垦产业大军,先后涌现了 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 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 人,“三八红旗手” 人,“新长征突击手” 人,“优秀边陲儿女“奖章获得者 人,“全国优秀胶工” 人。海南农垦大军的战斗力长盛不衰。
活跃的文体活动,是海南农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催化剂”。海南农垦在初创和兵团时期,其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名扬全岛,篮球队征战全岛无敌手。改革开放以来,垦区的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音乐等文艺活动继续蓬勃开展,部分职工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有些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三叶集团创作的歌舞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农垦中学学生邹政获得在斯洛伐克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田径赛300米跨栏冠军、与队友合作获1000米接力金牌,农垦中学生李卫国获全国中学生田径赛三级跳远第一名;农垦子弟黄晓瑜成为国家举重队队员,先后在国际和国内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中,获得26枚金牌;农垦子弟伍海清在第四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中,打破56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世界纪录,为中国队夺得3枚金牌。
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自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配合海南省建设千里文化长廊,一批地处交通发达的农场场部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农垦总局每年都建设100个局级文明点,各农场又建设自己的场级文明点,海南农垦职工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海南农垦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长时间的相处把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俗、方言土语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农垦文化”。
世纪展望
2002年,是人类走进21世纪的第二年,也是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如果说50年是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它是终点也是起点。海南农垦在这里总结历史,交上了一份令社会满意的答卷;同时又在这里展望未来。在新世纪启步新征程的时候,海南农垦人将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超常规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繁荣、安定、文明、健康、职工生活比较富裕的农垦社区”三大目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南农垦人将继续发扬 “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开拓、改革奋进”的海南农垦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海南农垦前程更灿烂!
2010年远景目标
“十五”期间以至到2010年期间,海南农垦将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高速、高效、持续、健康地发展生产力,建设起基本现代化的农业、主导地位的工业和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建设起繁荣、安定、文明、健康、职工生活比较富裕的农垦社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80亿元,占农垦国内生产总值的45%;第三产业增加值60亿元,占农垦国内生产总值的1/3,序列第二位的产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3万元。
要实现海南农垦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要抓好十大商品基地建设,即10万亩橡胶速生高产示范基地、万亩热带园艺综合技术示范园、4万亩早熟荔枝生产基地、3万亩高产茶叶基地、万亩反季节花卉基地、5万亩红毛丹基地、红泉万亩香蕉基地、三江湾2万亩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菠萝蜜基地、3万亩杨桃基地。通过建立新的农业十大商品基地,巩固提高西南部10万亩芒果生产基地、岛东5万亩胡椒生产基地、万亩椰子基地、10万亩瓜菜基地和南繁育种基地。积极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若干个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办好三大工业区,即桂林洋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橡胶制品工业区和南部木材制品工业区,逐步建立橡胶、木材、制糖、水果、水泥、制药、摩托车、复合肥等八大企业集团。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地理、交通、设施、购销渠道等优势,根据优化结构、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要求,主攻大商业、土地开发及房地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旅游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建立若干个贸易集团和旅业集团,办好桂林洋城郊旅游区、蓝洋农业观光旅游区和南田神州第一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区。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名牌产品。要发展信息产业,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略产业。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海南农垦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的发展水平,再创海南农垦新辉。
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是海南农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西联农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三道农场的土地长期承包试点的成功运作,探索出一条适应垦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将以股分合作经济为核心,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推动所有结构多元化;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农垦企业集团,使农垦各级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两个转变”。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领导重托
- 时间: 2002-01-04 10:04:2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