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南农垦
  • 时间: 2002-01-04 10:05:2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null    点击:
  • 祖国南疆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在这块3.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东西南北中分布着上百个国营农场,她像上百颗翡翠明珠,竞相争辉。千流归大海,百络汇中枢。这些翡翠珠群最终组成一个夺目的名字--海南农垦。

    海南农垦--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1951年,新中国诞生不久,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天然橡胶禁运,不能进口。为此,在当年的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的第100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作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自力更生发展我们橡胶事业”的决策。并拟在广东的海南等地发展国营橡胶事业。

    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党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直接指挥屯垦大军开始种植橡胶工作。国家开始拨出专款,在海南建立5个国营橡胶垦殖场,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序幕,从此拉开。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海南橡胶开发工作的领导,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第一任局长由海南行政公署主任冯白驹兼任,具体领导海南橡胶开发工作。同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和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合编,海南大规模垦荒种胶的历史从此开始了。“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这是海南农垦局最早的名称,海南农垦也以这一天作为建垦的纪念日。

    海南农垦的诞生,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并由重要的领导人来担任这项工作的领导,更是体现了橡胶事业的份量。

    一粒胶果一两黄金

    橡胶树是热带雨林植物。世界上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都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地区,超越这一地区被视为植胶禁区。海南农垦处于北纬18度以北,更是在禁区之列。种植橡胶,我们没有经验,更何况我们是在禁区内种植!

    然而,早在1906年,老华侨何麟书却在琼海县万泉河上游地区(如今的东太农场)种植橡胶成功。有了成功的先例,就预示着这项事业我们一定能够发展。有了信心,就好比有了本钱。

    种胶要有种子。解放初期,我国同植胶的东南亚各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无法通过外贸途径获得橡胶种子和芽条,创业者们只好把采种的希望寄托在华侨留下的那些残老胶园上。

    1952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党委作出《关于开展采集橡胶种子立功运动的决定》,提出了“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

    为了采种,到了胶果成熟的秋天,创业者们将床铺搭在老胶树下,昼夜守候,摒住呼吸,静听种子成熟的爆烈落地声。不管种子落在何方,创业者们都要将其搜寻到手。林一师政委王昌虎要求,要将采集到的种子迅速送到各种开荒点,国家种胶的任务紧迫,我们采种不能耽搁。1952年9月7日,一场台风刚过,林一师战士陈金照在执行向上级报送橡胶种子损失情况的任务时,途中过河因洪水暴发,他被无情的激流漩涡吞没。第二天在9里外的河滩上找到陈金照的遗体时,报告材料还紧紧地抓在手里。在创业者们的眼里,种子岂止是黄金,种子简直就是生命。

    艰苦创业是一个“动词”

    在百孔千疮的废墟上建设新中国,如同白手起家;在原始热带丛林里建设农垦,与白手起家无异。

    海南农垦这支刚拂去征尘的队伍,他们又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始了新的战斗。

    开荒种橡胶,这是海南农垦人的使命。他们用锄头、砍刀这种落后的农耕工具,向荒山野岭宣战。开山、拓荒、筑路、修环山行、挖橡胶穴,一锄一锄地与大自然展开硬对硬的攻坚。茅草房,是创业者们自己动手搭起来的栖身场所。当这种特定时期的建筑物,在山峰、岭腰、坑边、沟旁、林间、雾里出现的时候,它向荒无人迹的神秘世界宣布:这里已经有了新的主人。炊烟虽然从山沟里飘起,但在三个石头撑起的铁锅里,却闻不到肉香,翻滚的白水等待下锅的是杂粮野菜。在原始丛林里从事开发工作,还要经受野兽、毒蛇、疟蚊、吸血山蚂蟥等的侵袭。这些铁打的汉子不但在战场上磨练出铁一般的体魄,而且也磨练出铁一般的意志,为了发展橡胶事业,他们在新的战场上,继续勇往直前。

    有人说,海南农垦的事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海南农垦人用自己的壮举来演绎“艰苦创业”的内涵。

    在曲折中延伸的“环山行”

    “环山行”是在开荒种胶的时候为保水、保土、保肥和护根而修筑的环山等高梯田,它是橡胶事业的泛指。环山行是弯弯曲曲的,它也在预示着,海南农垦橡胶事业的发展,也不会是顺利的。

    创业者们凭着对工作的热情,1952年从采种育苗开始,当年就开荒植胶28万余亩,海南农垦第一批大面积的橡胶园从此出现了。

    橡胶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创业者们没有经验,在未经改造的草原地区种植,橡胶直接受到风寒等自然灾害的侵害,导致了失败。一年之后,创业者们终于悟出了道理,植胶生产来了一个“大转弯”,确定了“依山靠林、以林保胶”的方针,实行了对不同类型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种胶措施。地处原生草原生态环境的农场,采取先营造防护林,改造环境,然后植胶。幼苗种下后,再用死覆盖或豆科作物覆盖,抚育胶苗成林,形成林胶覆盖的橡胶生产结构。地处原生的次生杂木林丘陵生态环境的农场,则采取先保苗和营造防风林带,修筑等高环山行或梯田,再植胶和种覆盖作物,形成“林、胶、覆盖加环山行工程”的生产结构。这样促使胶林间形成相对的静风环境,以适应橡胶树需要相对静风、高温、高湿的生态特性。这些经验的总结,使海南农垦的橡胶生产在1952年至1958年的起步阶段,就奠定了发展基础。此期间共植胶67万多亩,并于1958年实现第一批橡胶树开割。

    从1958年“大跃进”起到1974年“兵团”止,此期间有大批的退伍军人、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加入到海南农垦这支队伍来,农垦的事业因而迅速发展。但这一时期因为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橡胶生产出现过冒进和急于求成,农垦事业也因橡胶事业的大起大落而曾一度受挫。尽管如此,海南农垦人始终没有放弃对橡胶生产的科学研究,他们排除干扰,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创造了“林网化、梯田化、良种化、覆盖化”和“提前开荒、提前育苗、提前造林、提前修梯田、提前种覆盖”的“四化”“五提前” 橡胶栽培方法;在割胶技术上,总结出了“手、脚、眼相结合,平、稳、快相结合,连刀、挑刀相结合”的“三结合”;“下刀细心,转弯细心,收刀细心”的“三细心”;“割线深浅均匀,接刀均匀,切片厚薄均匀”的“三均匀”;“防止叉脚,防止摇手,防止重刀、顿刀”的“三防止”;“刀口平整锋利,凿口斜度均匀,刀身内外光滑”的磨刀技术“三好”;“胶杯清洁,鸭舌清洁,胶头清洁,树身清洁,胶桶清洁,胶线清洁”的“六清洁”和广泛开展“神刀手”的割胶技术比武活动。 这些经验和做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对指导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意义十分深远。

    1975年以后,农垦恢复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橡胶生产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对残缺的胶园进行了填平、补齐;同时开展以培养高产树和提高割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割胶“红旗手”活动,使胶工的割胶技术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橡胶栽培的技术也不断创新,选育、推广了“海垦-2”、“大丰-95”等自己选育的橡胶新品种,引进、鉴选了“RRIM712”、“PB255”、“PB260”等国外橡胶树新品种,开始引进胶、木兼优的新品种在多个点试种。对低产胶园逐步更新,并按“山、水、园、林、路”综合规划治理的要求进行第二代胶园建设。在橡胶管理上大面积推广春季抗旱抽芽定植,推广草甘膦化学灭草,推广稀土农用,推广粉锈宁烟雾剂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的技术。橡胶树根病从“挖、追、砍、刮、晒、管”改进为十三吗啉淋灌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全面推广全程、连续、递进的新割制等。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使全垦区的干胶年亩产从60公斤左右提高到70多公斤;胶工人均割株从374株提高到900多株;胶工人均产胶从1.13吨提高到3.4吨。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南农垦已经种植橡胶370多万亩,年产干胶达到20万吨,占全国天然橡胶产量的一半以上,奠定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地位。

    趋利避害,植胶重点向中西部转移

    海南岛四面环海,具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特性,台风频繁,几乎每年都要受到台风的袭击。橡胶属高杆作物,每次台风登陆,都会给海南农垦的橡胶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海南农垦创建50年来,经受10级以上台风袭击就达 次。海南农垦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台风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雄史。特别是东南部面对南中国海,正面受风,属重风区。在这一地区,分布着海南农垦的20多个农场,这些农场受风害最重,造成的橡胶和其他财产的损失也最重。台风登陆后,因摩擦而消耗了能量,加上受中部的五指山脉阻挡,强度很快减弱。相对而言,西部受台风的侵袭较轻,中部次之。

    根据海南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和总结了海南农垦几十年来的植胶经验以及要实现海南农垦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999年以后,省农垦总局作出了“调整东南,加强中西,巩固天然橡胶实现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的原则是适度减少垦区的东南部重风农场的植胶面积,腾出来的土地发展非胶农业;将植胶的重点向中西部台风相对较少的地区转移,引种优良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单产。而中西部的农业生产结构也要调整,发展非胶农业,但总的植胶面积不减少,调整出的植胶地要补种回来。通过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使全垦区的植胶面积保持在340-350万亩左右,开割面积保持在260万亩,年亩产干胶85-95公斤,年总产干胶22-25万吨,从而实现面积减少,产量增加的目标。

    50年来,海南农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海南农垦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天然橡胶在海南农垦经济中所占地位是主中之主,重中之重。可以预言,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垦还难于找到一种可上百万亩种植,规模效益比橡胶还要好的替代作物。因此,天然橡胶在垦区的基础主业地位必须巩固,不能动摇。但也要在坚定基础地位的同时,调整生产布局,实施战略转移,建立周期制度,加快更新步伐,覆盖药制管理,深化割制改革,完善配套工程,推广配方施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瞄准国际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再创产业辉煌。

    对海南农垦橡胶事业的基本评价

    海南农垦天然橡胶基地建设,是海南岛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大规模开发建设成功的范例。对这个基地建设成就的基本评价是:

    --社会效益。冲破了植胶禁区,建成了重要生产基地。至2000年植胶总面积达370万亩,开割面积290多万亩,累计为国家提供天然橡胶364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替代进口节约外汇30多亿美元。这对国家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改善人民生活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安置大量就业,建设遍布全岛所有市、县,人口占全省1/7的农垦社区,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繁荣当地老、少、山、穷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对当地发挥了巨大的幅射作用。尤其是促进当地农村橡胶和热带作物的发展,使全省的民营橡胶已发展到200多万亩,其种、管、割、加工等技术及种苗、肥料、农药等无不体现了海南农垦的支持和帮助。

    --经济效益。海南垦区的橡胶从1958年开始开割,1964年开始上缴利润,至2000年上缴国家利税达47.31亿元,其中上缴利润16.6亿元,投资回收率125.5%。利润率水平,不仅在农业产业中,即便与其他不少行业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生态效益。以橡胶为主的林木覆盖造就了绿化、涵水、保土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1995年经国家验收,海南垦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3%,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南农垦创造出橡胶树

    防风栽培成套技术:

    这套技术主要包括:“整体规划,选择环境,防风品种,林网保护,高接深种,适度密植,合理川修剪,平截树冠,培养树型,平衡施肥,风后处理,达标复割,及时更新。”这套技术是海南农垦对天然橡胶事业的一大贡献。

    海南农垦在橡胶生产方面

    取得的重大成果:

    一、“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这套技术总结了在热带北缘种植橡胶成功的经验,推翻了世界上关于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胶的传统权威论断。该成果获1982年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

    二、“橡胶树低产实生树胶园更新”--总结了低产胶园更新及建立新一代胶园的全套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示范性的第二代胶园。该项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草甘膦在灭茅中的推广应用”--谛造出高效、低毒、广谱、成本低的国产农药,提出了用量和使用方法,在胶园中广泛应用,消灭了恶草,促进了胶树生长和产胶,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该项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华南热带作物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这个基地在南茂农场实施。其主要任务是把垦区30多年的成功经验加以综合应用,并通过基地将国内外适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基地共开展了15项实验,均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起到了示范和推广作用。该成果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橡胶死皮停割树综合治疗和高部位采胶开发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中龄橡胶芽接树割胶制度改革与推广”--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海南橡胶树专用肥料分配比的研究”--获1992年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

    八、“橡胶晚熟无性系PR107初产期刺激割胶制度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橡胶高产高效新割胶技术”--获199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海南农垦橡胶生产之最

    全局总产干胶最多的年份为1999年--当年生产干胶22.17万吨。

    白沙片农场产量最高--9个农场开割面积约23万亩,多年来平均亩产干胶稳定在95公斤左右。

    八一总场的橡胶面积最大--2000年的植胶面积为11.06万亩。

    乐中、珠碧江两农场胶工人均产胶最多--1995年至2000年6年中,两个农场的胶工平均产干胶都是4.938吨。

    邦溪农场胶工人均割株最多--全场胶工平均割株达到1211株。

    珠碧江农场女胶工胡秀莲6年总产干胶最多--1995年至2000年,共产干胶69.121吨。

    八一金川农场魏梁爱一年产干胶最多--2000年生产干胶19.6吨。

    南茂农场黄妈毫的岗位开割最快--1983年4月袋装苗定植,面积32.7亩,1021株,PR107品系,1987年9月大部分开割,抚管期为4年半,年株均增粗为10.07厘米。

    历史不会忘记--

    为橡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功勋

    (在橡胶生产方面获得过国家级奖励或荣誉的人员)

    张鑫真(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者)

    吴嘉连(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特贴专家)

    陈恩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林垂荣(全国先进工作者)

    于纪元(越南共和国三级劳动勋章获得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陈锡福(国家级特贴专家)

    符衍裘(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何花兰(全国三八红旗手、原胶工)

    罗木娇(全国“六清洁”、“四整齐”称号获得者、原胶工)

    黄凤娇(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原胶工)

    陈飞燕(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党的十二大代表、原胶工)

    郑云珍(全国先进女职工、胶工)

    徐兰香(巾帼建功标兵、胶工)

    王花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胶工)

    吴远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工青年、原胶工)

    胡秀莲(巾帼建功标兵、胶工)

    党柱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原胶工)

    袁玉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原胶工)

    陈文恩(全国先进女职工、原胶工)

    刘学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胶工)

    魏梁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胶工)

    马佩贤(全国总工会“十二大”、“十三大”代表、胶工)

    张昌杰(全国先进生产者)

    何爱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女职工、胶工)

    周月英(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林管工)

    黄灯香(全国农垦先进生产工作者、原林管工)

    许绍文(全国农垦先进生产工作者、原林管工)

    珍藏版橡胶产业组稿计划

    一、 文字约9000字。

    二、 胶园照片约20幅。

    三、 功勋人物照片约25张。

    四、橡胶生产应是所有产业的最主要部分,版面设计拟用一个垮版来反映橡胶生产的规模及胶园气势,文字与照片相穿插。另用一个版来表现橡胶生产的功勋人物。共3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