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垦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迅速崛起,引起人们刮目相看。
1999年4月8日,风景秀丽的文昌高隆湾,海南省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在这里举行。由于农垦工业暂时出现了一些非正常因素已影响到全省工业的增长幅度,会议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农垦工业在海南省已占有一定的地位。1998年海南垦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6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2%。同时,垦区工业作为农垦的主要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年垦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垦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1.5%;工业总值32.08亿元,与建省前的1987年对比增长近10倍,以年递增24.3%的副度高速增长。
历史一页一页翻去,各种浮世喧嚣不断远退,但海南农垦工业的历史进程却凝定成永恒的记忆。垦区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农垦创建初期的1954年。当时,农垦工业只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所建立的一些小型碾米、榨油、榨糖、砖瓦、石灰、农机修配、发电等工厂,规模小,设备简陋,属原始的简单再加工,主要以生产和生活为服务对象。50年代后期创建的最大的工厂是现在的农垦海口机械厂和现在农垦海口机械厂和现在的海口橡胶厂,1959年海口机械厂的工业产值为109万元,全垦区工业总产值也仅为1566万元。到了60、70年代,垦区工业有新的发展,相继建成了橡胶制品、机械修造、茶叶加工、机械制糖、罐头食品、水泥生产等工业企业。这个时期先后创办起修配为主的农垦那大机械厂、藤桥机械厂、营根机械厂、石碌机械厂、通什橡胶厂等直属工业企业,70年代后创建的工业企业为石碌水泥厂和原海口农具厂等,一批场办工业也开始兴办。农垦工业雏型初步形成,但这个时期的农垦工业也还是以为垦区生产服务为主。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指出:“海南的开发建设,必须立足岛内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讲求经济效益,逐步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逐步建立起以加工本岛资源为主的工业结构”。从此,海南岛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海南垦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依托垦区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垦工业――桂林洋工业开发区,建立起西联、八一等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橡胶制品、建筑材料、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食品和饮料加工、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但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规划、统筹和宏观调控,这一时期在工业建设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乳胶生产线一哄而上,也给垦区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1991年后,在总结以前办工业的经验基础上,进一小明确了办工业的指导思想、方向和任务,提出了集中资金办大工业,在工业区办工业和新建与技改扩产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调整结构,并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进行资源重组,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三亚木材厂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以八一糖厂、三叶制药厂为代表的一批老企业通过技改也获得迅速扩大;以新大洲办代表的股份制企业迅速崛起;以钟堡木业为代表的一批“三资”企业也在垦区落户发展。垦区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84个,其中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1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28.52亿元,从业人员1.95万人。主要工业企业有橡胶木锯材厂18座,年生产能力13万立米;以橡胶木为原料的刨花板厂一座,年生产能力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厂1座,年生产能力3.9万立米;胶合板厂5座,年生产能力1.6万立米;摩托车1座,年生产能力50辆;水泥厂6座,年生产能力65万吨。主要工业产品板方材、刨花板、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木制家具、橡胶制品、摩托车等年产量位列全国农垦前茅。农垦工业经济占垦区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垦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对促进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不断崛起的垦区工业
- 时间: 2002-01-08 08:23:4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