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测
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一年高于一年
固定资产投资可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将继续保持一定增长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较为明显地超过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7.8%,甚至更高。如果2003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甚至略高于上年。在2002年和2003年这两年中,农业增长将略低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6%和2.8%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的增长将高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两年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9.5%和9.4%,其中重工业的增长率仍将快于轻工业增长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将基本与上年持平,两年的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在7.2%和7.3%左右的水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2年和2003年将分别达到42120亿元和4709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8%和11%,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2%和11.8%。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一方面有效地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有助于我们克服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困难,并为我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较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却在进一步上升,2002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率将超过40%,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前后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下降。第二次下降自2001年9月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据预测,2002年和2003年这种价格下降趋势仍将继续下去,而且2002年的价格下降状况将较为令人关注,但是下降程度在2003年将有所减缓。预计2002年和2003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1.9%和―1%,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将分别为―0.7%和0%。
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2002年和2003年将分别增长10.2%和8.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仍将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但是与2001年相比将有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2年和2003年将分别为4.8%和4.3%左右。
在2002和2003两年中,消费将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这两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分别达到40850亿元和4504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7%和11.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8.6%和10.3%。与上年相比,名义增长率有所减慢,但是实际增长率无明显差别。
在对外贸易方面,受世界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2001年我国进出口与2000年相比出现了剧烈的下滑,进出口增长速度都明显大幅度下降,月度出口曾经出现过负增长。但是进入2002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又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幅度回升,进出口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预计2002年的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4.6%和15%;2003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3.1%和11.7%。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的适度快速增长
我国宏观经济能够在今明两年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需求方面,今年8月末,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17.5%,而且增速逐月有所加快。这一现象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带来有利影响,将使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变为正值。预计2002年全年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在10%左右。当然,由于世界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我们仍然应该立足于有效扩大内需来拉动宏观经济增长。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是2002年宏观经济实现较高增长的最重要的拉动因素。据测算2002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5%。值得注意的是,非国有投资也明显表现出较快的增长。上半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了15.8%和19.4%,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1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这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在未来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自2002年年初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跨国资本很快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预测2002年全年外商实际投资额将突破500亿美元,增速超过10%,2003年外商对华投资的势头在某种程度上仍将持续下去,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直接的有利影响。
据测算,2002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2%。虽然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消费的这种较为稳定的增长在2003年中仍会继续下去,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供给方面,近年来我们不懈地努力对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对宏观经济供给方面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住房、汽车、电信等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快速增长,甚至某些制造业部门近来也表现出不俗的增长水平。这些高增长产业部门正在成为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得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对于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较快增长,不仅有力地调整着我国的经济结构,而且进而加强和改善着宏观经济的供给结构,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最后,在制度方面,近年来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实现与国际接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党中央一直积极倡导的创新意识正在普遍为企业界和全社会所接受,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日趋明显。这些制度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2、宏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首先,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时保持了7%以上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新世纪前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为取得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析
● 投资占GDP的比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应该注意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
● 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建议
● 保持必要的投资率,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消费率
● 提高占居民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 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其次,在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这种政策的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的政策导向正在逐步引导我国宏观经济走向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的轨道,这是一个大国经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据初步计算,2002年上半年我国内需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了88%左右。只有走主要依靠内需增长的道路,才能有效地防范外部风险,避免外部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剧烈冲击,同时保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再次,经过数年大规模国债投资的带动,社会投资正在逐渐启动并开始活跃起来,社会投资的逐步活跃并最终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不仅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实现宏观经济长期快速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内容。
3、通货紧缩趋势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通货紧缩趋势。在以后的一两年内既存在着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的因素,也存在着推动价格上升的可能。
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的因素有:第一,技术进步形成的生产经营的成本下降,产品性能价格比的提高将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第二,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不仅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将世界经济目前存在的商品和劳务价格走低的趋势传导到国内来,使得国内价格受到明显的降价压力。第三,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明显低于经济增长,形成由于收入相对不足而造成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第四,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滞后,使得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的传导受阻。虽然从总量上看,货币供应量似乎应该满足经济增长需要,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进而造成某种程度的通货紧缩趋势。
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第一,由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2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20%,使得某些原材料产品的价格出现了较快的上涨。第二,预计2002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会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加之中央政府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比较高,这些情况都是形成价格水平上升的可能因素。第三,政府存在着对某些能够控制的垄断性产品和被管制的服务实行提高价格的倾向。
我们既应该看到长期价格下降可能形成通货紧缩状态,会给宏观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制度调整与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价格下降所可能具有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积极因素。就短期来看,价格总体水平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走低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对于现有的通货紧缩趋势,大惊小怪和等闲视之都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保持国内总体价格水平的平稳,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就业与收入分配政策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密切注意提高居民收入的问题,并研究与此问题密切相关的就业与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问题:
第一,扩大国内需求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多年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解决。在国内需求中,由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得一直较快。相对来说,存在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国内有效消费需求是更好地发挥扩张性财政政策作用,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第二,目前我国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连续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第三,在收入分配中,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了3.6倍,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增长了4.7倍。但是,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及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拉大。这不仅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对居民的消费倾向也会产生影响,增加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程度。
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我们所有的政策,包括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该以实现这一目标为宗旨。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彻底完成、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下岗待业职工和其他困难群众的情况下,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千方百计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力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我们必须积极改进和调整我们的就业政策。
但是,仅仅强调就业政策还是不够的,因为扩大就业一般只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增加收入的问题。我们还应该注意如何提高占居民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各阶层群体的收入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有效解决好各个阶层群体,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群体的提高收入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效消费需求的问题。
提高居民收入实际上是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宏观层面上,要及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维持必要的投资率,努力提高消费率。在微观层次上,则需要根据目前不同阶层群体的收入特点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达到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还应该做两件事情。一是,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监管,加强维持社会公平的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办好公共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为新生劳动力和需要再就业的职工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
2、财政政策
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累计发行用于国债建设项目的特别建设国债已经达到了5100亿元人民币。在目前情况下,这项当初作为短期措施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已经明显地中长期化了,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维持宏观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不可或缺的操作机制。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长期实行这种政策可能对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影响。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其政策导向是通过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连续多年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我们应该注意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了。在五六十年代,人们认为适度的积累率应该在25%―28%左右。十几年前在制定“八五”计划的时候,人们认为30%左右的投资率可能是合适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将近40%的水平。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处于逐步攀升的状态,而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这种比率上升的趋势明显加强。2002年上半年,在GDP增长7.8%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达24.4%,预计全年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达到甚至超过40%。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的明显攀升必然造成消费占GDP的比率的逐步下降。而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连续多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城市经济的效果较为明显,而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果则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筹集的国债资金用于农村发展的部分相对较少。
第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总体规模虽然在继续扩大,但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下降,第三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连续多年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第二产业的趋势更为明显。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讨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淡出”问题,包括是否应该“淡出”,何时“淡出”和如何“淡出”的问题。
显然,长期地实施这样的政策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影响。这首先是由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所筹集的资金进行的国债投资的性质决定的。国债投资与一般的社会投资不同,一般社会投资基本上完全是以最终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的。如果失败,投资主体必须承受损失。而国债投资除了有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的项目外,还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项目。这类项目不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至少不是以在较短时期内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这类投资显然不是直接的市场导向投资。即使是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的投资,最后项目成功,可以用收益为国债还本付息;但是如果项目失败,则要由政府财政承担损失。因此,就国债投资与一般社会投资的性质区别来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退出。
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当初制定和实施的时候,是旨在通过加强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现在这一目的正在逐步实现,非国有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由90年代后期的10%以下上升到了两位数,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正在显现出来。因此,为了防止可能的“挤出”效应,并加强全社会总投资的市场导向机制以提高总体投资效益,也应当逐步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淡出”出来。
由于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行为已经成为了维持宏观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操作机制,因此如何“淡出”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疑,渐进式退出和审时度势灵活掌握将是“淡出”的重要方式。在目前形势下,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还离不开政府以某种形式的直接参与,因此为了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顺利地逐步退出,首先需要将政府的参与,特别是通过财政手段的参与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注意最大可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乃至最终退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政策建议
1、继续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们的积极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针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宏观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潜在增长率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目前高达35%以上的储蓄率决定了如果不能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诸多的困难,包括就业压力加大、呆坏帐增多、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困扰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在于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2、提高居民收入,与克服通货紧缩结合起来
我国人均GDP目前仍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目前却存在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国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过低。根据市场经济的价格一致性原理,处于劣等生产条件下的边际劳动收入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因此目前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劳动者收入决定着城乡劳动者的总体劳动收入水平。目前城镇居民收入,从显性收入方面的工资到隐性收入方面的社会福利,乃至就业机会本身,都存在着向下的压力。这一现象说明,作为价格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劳动者收入必然会影响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把克服通货紧缩趋势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政策入手,争取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3、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搞好宏观调控。首先,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必须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为财政政策的“淡出”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强金融货币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调控作用。其次,适度加强货币政策的力度,以替代财政政策的作用。在目前社会投资有所启动之时,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利率杠杆间接刺激投资而减弱国债直接投资强度。第三,使用适当的财政政策手段为货币政策提供操作工具,促进金融创新。在目前条件下,可考虑将国债发行的全年总量控制逐步转变为年终存量控制,为货币政策通过国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更大空间。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2年秋季报告
- 时间: 2002-10-22 08:22:21 作者: 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