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十一”长假刚过,国家旅游局传来消息:我国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政策培育了红红火火的假日经济。据统计,仅旅游一项,前七个黄金周累计国内出游人数高达4.6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5%。
消费与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扩大内需,至关重要。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有效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这一年的21%猛跌至1998年的0.5%。利用外资也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另外,国内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1998年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洪水,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使当时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
面对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同时采取包括增发国债、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1998年到2002年,五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加之银行配套资金和企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加大启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还注意启动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延长节假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以及扩大高校招生等措施,加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消费。
在货币政策方面,“九五”初期,随着财政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支持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消费政策方面,变限制消费政策为鼓励消费政策。“九五”期间,消费政策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政策从限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政策目标也从抑制通货膨胀转变为控制通货紧缩。
2000年,我国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此时,扩大内需,不再只着眼于当前的困难,而是成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年里,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新开工的十大项目、进行前期工作的五大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的78个在建大中型项目,使西部地区成为投资热土。到2001年,扩大内需政策取得重大成功。在世界经济增长仅为1.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7.3%。扩大内需,不再简单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已延伸至结构调整、改革、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有效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 时间: 2002-10-28 08:10:12 作者: 齐中熙 来源: 新华社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