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专家谈近期大面积虾病的防治
  • 时间: 2002-11-13 08:17:11    作者: 杨宗宝 陈兴章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科学养虾预防先行省水产养殖专家谈近期大面积虾病的防治本报记者杨宗宝特约记者陈兴章

    11月7日,万宁市人民政府专门邀请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教授周永灿博士、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邱民毅,在和乐镇举行鱼虾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就近期我省水产养殖发生大面积病害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两位养殖专家。

    必须改变养殖和预防观念

    据了解,考虑到虾苗成活率的因素,我省目前仍有不少虾农在养殖过程中追求高密度放养。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教授周永灿博士认为,此举的弊端在于养殖难度也会相应加大,可能会造成成品虾长不大而影响虾自身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死亡率增加,从而最终达不到良好的经济收益。以高位池为例,周永灿认为,每造亩产在1500-2000斤比较合适,应以此作为放养标准。

    周永灿认为,虾农当前应重在预防,即不应被动地等到虾发病时再去寻求治疗,而应该是首先做好防病。为此,广大虾农应该懂得对虾发病的三大要素:病原体、环境、肌体抗病能力。

    有些虾农在治疗虾病时存在乱用药问题,这既影响后期的治疗,也对虾本身的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周永灿向虾农提出预防和治疗鱼虾病的五大措施:一是改善养殖场所的水质与底质条件;二是放养健康种苗;三是加强饵料管理;四是努力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与流行;五是加强免疫预防和中草药预防。关于治疗时机,周永灿认为越早越好,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早晚巡视。

    从控制病原体入手

    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邱民毅向记者介绍,我省现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而南美白对虾在高密度池养条件下容易发病,造成目前发生虾病的原因在于温度、光线、气压及虾饲料等多种综合因素。邱民毅认为,当前气温相对偏低且气候变化较大,会影响到虾池内的水质环境,当气温在25摄氏度以下时,最易发生白斑病;加之不少虾农采取的开放式养殖模式,从而都可能引发虾病。

    邱民毅分析,白斑病一旦发生,死虾的尸体就会沉入池底并腐烂,危及到池内的健康虾苗,所以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他提醒虾农,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具体应对措施就是从控制病原体入手,通过控制病原体的产生、繁殖和蔓延,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对虾机体免疫力等来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方面,邱民毅认为,养殖模式的改变(从低位池向高位池转变),和养殖场所的选择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