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果业调整蕴藏巨大商机
  • 时间: 2002-11-20 08:16:39    作者: 周华    来源: 《市场报》    点击:
  • 面对国外优质高价品牌水果竞争和泰国、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大宗低价水果的冲击,我国水果主产区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加大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得到重视并逐步推广。专家称,果业调整蕴藏着巨大商机。

    近年来,我国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发展步伐,产量年平均增幅达到14.3%,导致产量剧增、水果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国产水果仍存在着集约化经营水平低、水果包装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果品质量不优,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果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果业巨大的调整空间,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品种改良方面。目前我国水果种植面积达847万公顷,水果总产量每年约7500万吨。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居世界之冠。但我国水果生产的季节性矛盾较为突出,品种间的拾遗补缺也有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早熟品种果少,中熟果又几乎没有,而中晚熟果又过多,占到了总量的60%以上,造成了中间凹、后市尾巴翘的抚不平现象。另一方面,我国水果优良品种远未达到60%,加上品种退化,品种改良空间很大。任重道远的品种改良,需要对果农进行大规模的相关技术培训,投资诸如种苗培育、优良品种研究开发等产业,回报相当优厚。

    标准化生产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果生产区仍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户分散栽培或家庭承包的生产经营模式。许多果农自定标准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的提高,盲从性地一味提早上市和控制病虫害蔓延所使用的药物不当,滥用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激素,结果造成水果残留的各种不良物质严重超标。据质量检验部门的一项调查,我国的水果总产量中,好果率只有30%,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优质果也不过5%。如此这般,再经过筛选,能够符合出口标准的水果当属凤毛麟角了。进行水果标准普及咨询、市场化推广、生物制药、消除不良物质残留等方面的投资,前景十分广阔。

    商品化处理方面。据有关专业人士的调查汇总,我国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量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左右,大多数都是“一流水果三流包装”,就连采后的冷藏保鲜、运输等方面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处置不当的变质果及浪费也要占到水果总产量的1/7,最终导致未及在市面上竞争就先掉价的非正常“死亡”。按农业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率要达到产时的45%-55%,包括水果保鲜在内的商品化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天津市农产品保鲜研究中心是全国农产品保鲜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近年来集中力量研制开发了新型果蔬保鲜剂、果蔬专用气调保鲜膜、微型节能冷库等,并进行产业化运作。去年这个中心售出的2.2亿片果蔬保鲜剂直接净效益就有200余万元,微型节能冷库开发建设总量曾创下3年间增长了近28倍的纪录。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还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保鲜剂和保鲜膜产业发展也为当地生产的亚硫酸盐类、聚氯乙烯辅料开辟了新的市场。

    产业化经营方面。投资回报率更加丰厚。我国果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国内果园多为个体经营,种植零星分散,投入少,规模小,加之果农科技素质低,规范化管理和集约经营层次较低。水果加工是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我国水果加工能力仅为1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加工比例通常达到60%―70%,巴西和美国的精加工达到80%。由于缺乏大的水果加工企业,导致国产水果基本上仅限于鲜销、内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果业的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水果加工企业,但大都以初加工为主,而且品种和结构单一。而国际上水果加工潮流为生产浓缩果汁和保健食品。80%―――90%的鲜销水果蕴藏着潜力,加上各地政府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足以令更多的加工企业掘出一桶桶“黄金”。

    此外,我国各地快速测技术的研究推广、设备更新改进以及水果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质量标准咨询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果园生产设施、水果流通设施、科研科普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