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到农场调研,发现了两个现象,耐人寻味。
其一,有两位职工在一块相邻的土地上种植荔枝,他们种植的品系相同,种植的时间相同,但今年的收成大相径庭:一个硕果累累,丰产丰收;另一个结果稀少、欠产欠收。
其二,还有两位职工,今年荔枝都丰收,且品质大同小异,但为了促销,竞相互压价,结果他们卖价均不理想。
以上两例从两方面暴露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发展非胶农业过程中,如果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不采用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等策略,势必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职工整体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即组织化程度不高,势必影响农户的积极性和非胶农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创立产销班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近几年在农业产业化中,有两种经常见诸报端多加推荐的模式:一是“公司 农户”;二是门类繁多的“协会”。
我们先分析“公司 农户”。这一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联系了千家万户,解决了分散经营的某些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暴露出一些弊端,最突出的是: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说,这一模式是公司给农户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及技术服务等等,产品出来,由公司定价收购。如果市场行情好,价格高,小商贩就蜂拥而至并采用高于公司定价的价格来抢购产品,由于“趋利”规则,加上缺乏诚信,农户就会悄悄把产品卖给小商贩。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却收不到足够的产品,必然赔本直至关门。如果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下跌,那么农户则把产品统统抛给公司,并要求公司按保护价收购,这时公司则无力承受,导致公司和农户双双受损,可谓两败俱伤。这样的事例在广东、海南屡见不鲜。总之,“公司 农户”越来越受到严峻挑战。
我们再分析“协会”。协会多数带有行政色彩,其领导人多数由这个“长”那个“长”担任。客观地说,成立各种农业协会,在指导农业产销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如农产品价格好,销路畅,协会并没有获得什么经济利益;如农产品价格低,销路差,协会并没有什么受损,也没有什么责任。总之,协会同农户没有直接的经济关联。因此,协会同农户大多貌合神离,协会几乎形同虚设或有名无实。
而产销班同上述两种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一是产销班不是官办的,或某些组织强加的,而是农户自愿自觉成立的组织。二是产销班每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可谓同甘共苦,得失与共。三是产销班的组建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自如的。总之,产销班代表农户的意愿,代表农户的利益,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超势,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在我国台湾省,农业产销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台湾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之一就是产销班的成功运作。海南省和台湾省同属岛屿省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产销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创立产销班,可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等等,解决产前、产后突出的“统分失衡”问题。比如上述两个的例子中的“技术不统一”和“相互压价”等问题,随着产销班的运作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农垦每个农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创立若干个产销班,即一个农场创立数十个,那么全农垦就可组建上千个。假设一艘航空母舰是由一千块甲板打造的,而一个产销班就象一块甲板,我们把一千个产销班有机“链接”起来,那么,打造海南农垦非胶农业“航空母舰”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创立产销班 打造大“航母”
- 时间: 2002-11-26 10:40:42 作者: 省农垦总局副局长 郭奕秋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