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胶园“明星”
  • 时间: 2002-11-05 08:41:0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本报记者柏仰 通讯员王本柱)凌晨,南国的胶林里闪烁着晨割的胶灯,就象夜空中的星星。新中农场二十三队的胶园里闪耀着一颗特别亮的灯光,就象星空中出现一颗新星,那就是头戴灯头正在精心割胶的胶工徐兰香。这颗闪耀在胶雷锋里的“新星”,扎根胶园12年,保持年年一级胶工技术,先后被评为省农垦总局优秀胶工和全国优秀胶工,2000年被海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评为海南省“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今年当选十六大代表。她用自身的行动,放射出耀人的光芒。

    橡胶园的“神刀手”

    称徐兰香为橡胶园坦克的“神刀手”一点也不过份。她从一名从未见过胶树的姑娘,到两次评为“全国优秀胶工”,1991年她将承割的全队最低产的树位,改造成为高产树位,2000年承割的4个单株只有3.1公斤产量的树位,去年又创造出单株产量4.7公斤的成绩。然而,“神刀手”的背后不知付出的是多少汗水。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出于偶然。对徐兰香来说,从事割胶工作却是“缘份”。

    “我干这一行,与丈夫的伯父的影响关系很大”。徐兰香告诉记者,丈夫的伯父是早年参加农场工作的老干部。1991年,怀着对海南大特区美好工作和生活的向往,她与丈夫从湖北来到农场参加工作。但一到这里,住的是茅草房,干的是凌晨一两点钟正是人们睡得正香甜的时候就起床爬山割胶的活儿。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此之大,让她始料不及。伯父作为老农垦人经常向她小两口讲农场的创业史,讲橡胶事业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这在徐兰香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兰香心底涌动着一种爱岗敬业之情,立志不但要当好一名胶工,而且要成为一名“神刀手”。队里分给她承割的是4个60年代107品系再生皮株只有公斤产且偏远无人愿意割的岗位,这对一名新胶工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徐兰香心想,只要坚定信心,提高技术,不信割不好胶的。于是,她开始苦练割胶技术。她虚心多问,向省劳模、国优胶工黎桂香等技术好的胶工学习,请他们讲割胶经验,同时对自己在割胶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向他们请教,认真把握割胶的技术要领。她更是做到苦苦多练。她长期坚持树桩练习,在胶园和家门口都备有树桩,一有空就练习,从不间断。有一次,她患眼病,一双眼睛又红又肿,特别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眼泪直

    流,疼痛难忍,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坚持练习。为练就过硬的本领,晚饭后,别人或看电视或进行其它娱乐活动,她却戴上胶灯进行夜间模拟练割。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兰香苦练半年,硬是练出割面光滑整洁、割线流畅、深浅度准确的割胶技术,当年就成为农场的优秀胶工,成为少有的个例。

    徐兰香成为“神刀手”,还得益于她把落后低产树位改造成为高产树位,为她创造高产量打下良好基础。多年来,徐兰香的汗水洒满胶园。搞好胶园清洁,砍芭、除草、挖杂树头,是她经常性的工作,只要出现杂草、灌木,她总是及时根除,始终保持胶园通风透气,确保胶树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她懂得环山行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护根的作用,因此,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损坏的环山行,她及时维修,几年来她义务维修的环山行有900多米,相当于一个树位的环山行总长度。“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每年她除了认真完成场里规定的施肥作业任务外,还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多积肥,多施肥,她除献出自家的禽畜类便外,每年都自费购买优质牛肥施入胶园。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徐兰香自费2000多元用于购肥,培养高产树4560株次,施优质牛肥24.7万公斤,压青4.5万公斤。功到自然成,她承割的4个低产树位共1361株胶树,到1995年迅速变为高产树,7年累计产干胶44.38吨,年产干胶6.34吨,创产值37万多元,业内人士都说:“这是奇迹。”

    平心而论,徐兰香在株产只有1?9公斤的低产树位创出如此业绩,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徐兰香并不满足,她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创出更大业绩,必须走科技兴胶之路。1994年,新中农场在成功推广“四天一刀”割制的基础,决定在垦区率先进行“五天一刀”割制的农业部“九五”至“十五”深化橡胶割制改革科技项目试验,并决定由徐兰香等几位胶工承担这一重任。当时有人议论,徐兰香所割的树位已达到高产,再搞五天一刀试验,难度大,冒风险。面对这些议论,徐兰香果敢地回答说:“割制改革是关系橡胶事业发展的大事,成功,利国利民,失败,顶多我个人收入受损,算不了什么。”她决心要超越自我,并以科学的态度、以十二分的精务投入试验工作。她每天早出晚归,别人干8小时,她干10多个小时,连节假日都搭上了。7年来除春节外,她共有300多个节假日在胶园里度过,参加工作以来仅利用过一次春节时间回老家探望父母亲,队里的干部职工都说她简直是个工作狂。

    此项试验要求细致认真,为使试验更具科学性,徐兰香不但7年来从未让人代过一刀,就是每一刀都做到在涂药、刀数、产量等方面为试验提供准确的数据。有一次她正在割胶,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就要来临,此时别人都往回跑,可她为了试验数据的准确,坚持收完胶水,结果在回去的路上被雨淋了透湿,晚上感冒发热,四肢无力,但第二天她又坚持着出现在胶园里。徐兰香就是这样,凭着严谨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终使“五天一刀”割制试验获得成功。她管割的胶园,每个树位由原来年割65刀减少到55刀,但年产干胶却比原来增产1000公斤。这种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的星火计划试验很快就通过省部级鉴定,并在垦区广泛推广。

    巾帼班的“领头雁”

    事事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难怪这里的干部职工称她为巾帼班里的“带头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波及国内干胶市场,干胶价格暴跌,造成农场经济陷入困境,职工减少收入,队伍出现不稳定因素,队里胶工紧缺。此时,徐兰香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的亲戚也来信劝她放下胶刀,趁年轻跳出来做生意赚钱。但徐兰香没有动摇,她不但和丈夫坚定信心坚定岗位,还努力做好其他职工的思想工作,使她带领的全班姐妹没有一人离岗。在此基础上,她还经队里场里同意回家乡动员20名青壮年来农场,并自己出资金解决这20人的暂时生活急需,使他们安心投入农场工作,填补了当时空岗现象,确保困难时期全队割胶生产正常运转。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徐兰香在困难之时挺身而出。解决胶工紧缺问题,更要想方设法通过增产增收留住胶工。徐兰香主动向队里提出“多养牛,牛多肥多胶多”的思路,并在队坦克一时找不到人愿意养牛的情况下,动员丈夫兼当20多头牛的“牛司令”,使全队干胶明显提高,胶工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稳定了队伍,度过难并。

    作为巾帼班的班长,徐兰香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技术精益求精,虽然有“神刀手”之称,但她从不放松过练习。培养高产树,队里要求每年每人培养100株,她每年义务培养300株以上。平时班里的姐妹生病或有事不能割胶,她经常主动带刀顶替,在她的带头作用下,姐妹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对技术等级后进的胶工,她主动、热情、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在她任班长期间,该班15名胶工有7人从三级提升到二级,5人由三级提高到一级,还有3人从等外跃升到二级,从而使全班胶工整体技术水平扔显提高,促进全班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因而,该班连续3年被农场评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1998年被评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文明示范岗”。徐兰香也被省妇联评为“2000年度巾帼建功标兵”。

    新时期的“新秀”

    采访徐兰香总觉得,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但算得上新时期里的一名新秀。当记者踏进徐兰香的家门,面对这位衣着整洁,笑容可掬,谈吐从容,桌面上放有多种报纸书刊,一本《从政之法》翻开摆在那里尤为引人注目。徐兰香给人的的感觉。?

    她追求充实自己。作为一名胶工,她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看书学习,记者采访时正遇上雨天不能割胶,她就抓紧时间看书。在她家里记者还看到如《海南日报》、《海南农垦报》、《海南党建》等许多报刊和一些有关种养技术的书刊。她说她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并做日记。她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企业职工,要争取学习更多的知识。她还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函授读书。”

    她渴望能为职工多做好事。2000年,徐兰香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发给奖金。她拿到奖金铂,首先想到的是队里的职工,她拿出700多元买回一批科技书籍捐给队图书室。近年来徐兰香帮助过的人有许多,有本队的,也有外队的,捐钱数千元。李海娥、殴艳丽、林银艺等曾患病得过徐兰香帮助的职工至今难忘。最近场中学搬迁,她又捐出500元,表达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多年来,徐兰香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平时参加农场或农垦各种会议,她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她了解到有些党员没有发挥模范作用时,她向组织部反映,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在党代会上,她提出基层第一线党员少,要重视发展一线党员,特别要重视发展妇女党员。每年场里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她作为职工代表,总是积极到职工中调查,提出自己的代表提案,如她提出农场应该科学定产、收入向一线倾斜、女职工四期保护等建议都被农场采纳。

    她热爱平淡又惬意的生活。徐兰香淡泊人生,她对被选为十六大代表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党和人民对她的信任,感到压力的是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工人,能力有限,怕担当不起如此重任。

    徐兰香热爱美好的生活。为通过劳动致富,实现小康生活,2000年她从队里搬到山上居住,除割好胶、搞好本职工作外,与丈夫一起参加合股种植荔枝20亩,这些荔枝明年就可以挂果收获。此外,她家每年还养10头猪,增加不少收入。徐兰香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今年9岁的女孩从小在母亲良好行为的影响下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兰香的丈夫林国辉很关心、支持她的工作。她工作任务重,许多家务都由他完成。谈到家庭,徐兰香露出灿烂的笑容说:“我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