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百项工程”撑起海南农业“硬脊梁”
  • 时间: 2002-11-07 07:58:14    作者: 沈文    来源: 《市场报》    点击:
  • 1998年,海南省开始实施“百项农业新技术工程”(以下简称“百项工程”)。海南省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561万元,先后推广了183个农业科技项目。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实施‘百项工程’实质上就是对海南农业进行一次科技革命,其重要意义时间越长越会得到有力体现。”其实,不用等那么久,该工程实施4年已经让海南农业的腰杆明显“硬”了起来。

    创下香蕉奇迹

    10月17日,世界最大的香蕉经销商―――美国金吉达公司总裁塞拉斯·弗莱德海姆率领该公司的亚太区总裁、中国区总经理等高层人员来到海南。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是采购海南香蕉销往国际市场;二是考察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情况。

    金吉达此番动作虽然是低调进行,但意义不容低估。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海南香蕉的品质已经被“挑剔”的外国人认可;二是海南香蕉产业已经引起了世界级大公司的兴趣。对此,塞拉斯亦不讳言。他明确表示,海南香蕉产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这个海岛完全能够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香蕉产地之一,金吉达打算在这里寻找机会,与海南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塞拉斯先生并不知道,海南的香蕉产业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否则他会更惊讶。1997年,海南香蕉种植面积虽有26万亩,但产量仅有区区18万吨。然而4年以后,种植面积翻了近一番,达到45万亩,而产量增长更是惊人,达到91万吨。在从18万吨到91万吨的变化中,“百项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统计,4年来“百项工程”共为香蕉产业安排了25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其中,“香蕉下水田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打破了以往香蕉只能在坡地上种植的禁区,为海南省香蕉种植面积的扩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香蕉因土配方增施钾肥”项目让香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均衡吸收养分,使平均亩产量一下子提高了30%;“香蕉果实套袋示范”项目不仅让香蕉长出了一副完美无缺的“体型”,而且避免了农药污染,大大提升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现在,海南香蕉在国内市场上声名鹊起,成功取代了进口香蕉的位置,成为高档香蕉的代名词。香蕉种植龙头企业海南万钟公司副总经理赵军说,如果不是依靠科技,海南香蕉产业不可能创造今天的奇迹。

    在“百项工程”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产业绝不只有香蕉一项。1999年组织实施的“文昌鸡提纯复壮及父母代种鸡繁育”和“文昌鸡产品及饲养标准制定与应用”等项目,使海南惟一的地方优良肉鸡品种得以恢复原有品质,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阶段。目前,海南省文昌鸡养殖量已突破1000万只,年产值高达6亿元。

    引导产业升级

    水稻种植是海南省的传统产业,每年的种植面积高达300多万亩。俗话说“无粮不稳”,水稻种植业是海南省实现粮食自给的基础。从1998年至2001年,“百项工程”资助海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省种子站等单位,引进和选育了150多个水稻新品种,在海南省多个市县进行区域试种,从中筛选出了“特籼占25”、“II优128”、“博优961”等能够适应本省生长条件的优质品种。它们与海南省以前的水稻主栽品种相比,不仅产量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米质得到改善,符合“既要吃饱,又要吃好”的时代要求。

    经过4年的推广,“特籼占25”已经成为海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水稻品种,“II优128”也成为该省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海南省水稻良种覆盖率由1997年的48.3%上升至去年的69.4%,按每公斤优质稻比普通稻增收0.3元计,已实现增值16.7亿元。据了解,有关单位在“百项工程”的支持下,现已开展超级水稻的选育推广工作,海南省水稻产业有望进一步升级。

    无公害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如今它已成为事关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全国各地,包括海南省在内,都开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达不到无公害要求的农产品今后在市场上将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早在1999年,海南省植保站就着手实施“高效低毒农药的筛选与推广应用”这一“百项工程”项目,先后从国内外数千种农药中筛选出16类135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该省加以推广,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替代、杜绝使用高剧毒农药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一举措使海南省无公害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百项工程”又实施了“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标准应用示范”项目,使全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据了解,今年海南省无公害瓜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了100万亩。

    富裕一方百姓

    “百项工程”直接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每个项目的实施都会使一方农民从中获得帮助和实惠。对此,澄迈县白莲镇的养牛户们感受颇深。该镇的本地牛品种由于多年近亲交配,导致个体和体质明显退化。1999年,“百项工程”中的“牛品种改良示范”项目在当地组织实施,引进外地优良牛品种的冻精为本地母牛配种,通过多元杂交,实现当地牛的品种改良。

    起初,养牛户们对此项目并没有多大兴趣,有时技术人员上门服务都会遭到拒绝。然而事实说服了群众,用新办法产出的牛在个体上要比以前增大1倍,犁地、拉车有使不完的劲,产肉量也增加了40%,每头牛至少实现增值300元。很快,该镇就出现了农民争抢技术员搞“牛改”的场面。现在,该镇的牛全部完成了品种改良。据了解,澄迈全县已完成“牛改”2.37万头,占全县耕牛总数的50%。

    广大农民从“百项工程”中的收益并非只在经济方面。从1999年起,海南省农村环保能源站承担了“生态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先后投入175万元,在琼山、文昌、儋州、昌江等市县的7个乡镇16个村子,为500家农户修建了“三结合”沼气池。这个项目的开展使这些农户年均增收节支2000多元,并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这16个村子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