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持续的扩大内需政策和“入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运行的多项指标结果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GDP加速增长,工业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在4月份有所缓解、在5月份以后得到扭转,6月份以后经济效益增长出现了整体回升。同时,消费需求出现了回升,物价降幅有所减小。但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总体上看,今年经济扭转了去年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趋势,经济运行形成了回升的态势,经济景气度持续向好。
形势:
多因素拉动经济增长
今年在经济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之所以出现止降回升、并持续加速增长、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主要有如下几个新的因素影响经济运行:
在加入WTO效应的作用下,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外贸出口出现了持续加速增长,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大于去年。1-9月份出口2326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加66亿美元,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有生力量: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上半年外贸出口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三季度出口交货值增长进一步加快、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7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长23.7%,8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长进一步提高到24.9%,9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长26.9%,三季度出口交货值拉动工业增长近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是2002年经济运行新出现的重要亮点
之一。
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我国汽车销售特别是轿车销售出现了创记录的高速增长,1-8月份汽车销售量达207.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32.2%,其中轿车销售68万辆,同比增长41.8%。轿车销售中个人购车比重超过65%,个人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受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影响,1-8月汽车产量达到202.8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32.7%,其中轿车产量达到63.8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42.6%。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的增长。1-8月份,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4.4%,拉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汽车工业成为仅次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而位于第二大的拉动工业增长的行业。汽车消费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成为今年经济运行中另一个新的亮点。
民间投资出现快速增长。2002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人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5.9%和19.4%,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7.1和12.9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人投资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3.8%,比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21.5个百分点中,集体和个人投资的增长就拉动了5.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民间投资的增长继续加快,前三季度累计集体和个体完成投资增长18.0%。民间投资的较快增长不但促进了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而且显露出民间投资将要启动的迹象,预示着投资自发增长的良性循环有望在近期形成。民间投资的快速长,是今年经济运行另一个重要的新的亮点。
国有经济投资的快速增长。今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各地因此也加快了在建项目的进度,以期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例如,国家计委明令要求今年大部分国债项目要在年底完工。因此,今年国债资金下拨进度快、各地配套资金到位及时。2002年8月底,全国累计下拨国债资金超过1000亿元,国债资金下拨的力度和速度明显大于去年,因此促进了今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同时,去年第四季度国债资金比较集中的投放,有许多资金在今年前期形成投资的工作量,客观上也造成今年投资的较快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度明显增大。今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度明显增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债资金的实际利用力度比往年大:今年国债发行规模虽然与2001年一样多,均为1500亿元,但去年的国债资金由300多亿元转入今年,而今年的1500亿元国债资金的投资下项目完成的进度远远快于去年,大部分国债项目要在年底完工,基本上没有多少国债资金转入明年,因此今年国债资金的投放实际上比2001年多近300亿元,国债资金投放的大幅度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今年投资的较快增长,进而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财政减税幅度较大,企业负担减小,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加大。今年前9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同比减少了13.3个百分点。1-9月份财政支大于收32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0.4亿元,即今年财政收入通过减少税
赋的形式,使企业和个人的相对收入增加720.4亿元,或者说是减少了企业和个人720.4亿元的负担,客观上相当于国家增加了财政支出甚至比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大。上述两项合计,今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去年。
环境:
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
1、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的运行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随着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复苏的持续,2003年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世界经济总体2002年将增长2.8%,2003年的增幅则将为3.7%,其中,美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2%,明年将为2.6%;欧元区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1.1%,2003年将为2.5%,而德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7%,2003年则将达到2.1%。日本经济2002年的增长为-0.5%,2003年将增长1.1%。总体上看,2003年世界经济及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将好于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将有利于2003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损增长。
2、美元贬值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
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美元自今年年初开始逐步走软,由于我国人民币与美元有相对稳定的挂钩关系因此美元的贬值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对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贬值,而美元贬值在短期内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首先,我国出口商品大多具有成本与价格优势,作为生活必需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往受消费者收入下降影响较小;其次,我国机械行业等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元贬值将使这类行业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上升;第三,随着美国经济投资吸引力的弱化,国际资本关注新兴市场的需求,为我国扩大市场规模带来新的机遇,而新投资带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更会有效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加入WTO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外贸环境,有利于我国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加入WTO及有关促进出口措施的影响,使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出人预料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加入WTO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产品质量和功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档次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环境大幅度改善、出口额在短期内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等产品的出口将由于各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少而稳定增加,这将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市场经济机制将更加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这种体制环境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另外,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对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将有利于2003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4、经济自主增长的力量逐渐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增长
今年以来,市场机制引导的经济增长的成分不断扩大,而且这种趋势有逐渐扩大的可能。首先,消费结构升级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2001年与1998年比较,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移动电话增长900%,家庭电脑增长250%,家庭汽车增长100%;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彩电增长67%,摩托车增长83%。消费结构升级对房地产、汽车等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拉动,促进了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除了房地产、电子通讯产业等原有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之外,今年汽车产业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今年机械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及其产品出口增幅的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发展来看,这些产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保持
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量,特别是汽车工业,将在近几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股份制企业经济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在近两年的崛起、外商投资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等实际情况均证明了这一点。从目前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汽车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与电子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民间投资和外资企业的投资与机电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的需求等已经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产销循环,可以有效地促进2003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第三,企业的投资信心有所增强。今年以来,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上升,在一季度出现明显回升后,二、三季度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三季度信心指数已经接近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21.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6和6.4点,表明企业家对经济发展信心增强。前三季度集体和个人投资出现近几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也说明市场机制在目前的作用明显大于去年。从发展来看,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在近期将保持下去并有可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中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还将扩大,这将有利于明年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1、世界经济仍有不明朗因素恐怖袭击的阴影及可能随时到来的攻打伊拉克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在美国经济显出种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欧盟和日本也在经受着经济困境的折磨,而目前美元的疲软更是让这两个经济体有苦难言。这种世界经济状况给明年世界外贸活动增添了更多的变数。因此,中国明年的经济运行将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外出口方面: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动荡将促进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由于中国出口形势的出色表现,将来在世界贸易战中无疑要受到最大的冲击。最近中国出口日本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出口韩国的大蒜问题以及不久前出口到欧盟的动物源性食品问题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集中体现,这中形势的发展将不利于我国2003年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2、国际政局不稳及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将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目前,美国一直在宣传、策划攻打伊拉克,并在外交、军事上做准备。如果美国攻打伊拉克,一方面可能引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和敌视,产生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对抗,从而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局势的动乱;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作为石油生产大国和石油输出大国将中断对世界的石油供应,这将会引起全世界石油供应的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盛产石油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一致与美国的战争进行对抗、中断对美国及其支持国的石油供应的话,则有可能引起全世界的石危机,这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的运行也将受到无法回避的影响:一是作为石油进口的大国和潜在石油进口的大国,石油价格的上升将大幅度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开支;二是石油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能源,其价格的上升将影响我国物价的上升,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效益;三是存在石油危机的隐患,引起全球经济的哀退,恶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3、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不利于国民经济
的高速增长
当前,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下经济增长加速但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就业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未来5年内,全国新增劳动力将达到5000万人,而新增的劳动就业岗位远远小于这一数目。据有关部门对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分析表明,每个求职者面临的岗位是0.65个。由于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入世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多,同时,2003年还有一定数量下岗职工将离开再就业中心,就业压力在明年有增无减,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
总体分析,今年后期及明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因此2002年后期及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将继续。
展望:
经济增速变化不大
根据明年国民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与力度的不同选择,充分考虑缓解就业压力的工作要求,结合对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测算了2003年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方案。
中方案:GDP增长8%假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仍发行1500亿元建设国债,财政赤字保持2002年3100亿元的规模,但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及GDP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幅比2002年有所提高。从国际环境上看,此方案要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保持相对稳定,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复苏的趋势。在上述条件下,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8%,增长幅度比2002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并保持2002年的经济景气向好趋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温和启动。投资、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将略有提高。通货膨胀率仍将保持低位,但已扭转物价持续下降的态势,其中零售物价将与2002年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比2002年上涨0.5%左右,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继续改善,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将
有所缓解。在这一方案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快于GDP的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由于经济景气有所改善,经济运行的活跃程度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加快0.6个百分点,但其增长速度仍明显慢于GDP的增长速度,两者的差距为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本方案的优点是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压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减小财政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这是一个相对稳健的方案。
高方案:GDP增长8.5%假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略有扩大。2003年将发行1750亿元建设国债,国债规模比2002年增加250亿元。在这个方案中,2003年财政赤字将扩大到3350亿元,比2002年增加250亿元,但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及GDP比重并没有上升。同时在这个方案中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将比2002年出现明显的提高。在上述条件下,2003年GDP将增长8.5%,比2002年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加速增长态势,经济运行的景气度将进一步提高,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有望启动。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幅与2002年基本持平,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也将有明显提高。物价虽然仍在低位运行,但将转降为升,其中居民消费价格将上升1.0%左右,零售物价将上升0.5%左右。
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出现明显的上升,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也将出现明显的缓解。在这一方案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快于GDP的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由于经济运行明显活跃,第三产业的增长明显加快,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仍慢于GDP的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高方案的特点是在2002年经济运行出现良好局面的情况下,再加一把力,大幅度提高经济运行景气度,显著改善经济增长预期,努力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启动,并大幅度缓解就业压力。本方案的问题在于需要进一步增加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财政赤字也要进一步增加,这将加重财政的负担和财政风险。这一方案是一个较为积极的方案。即使2003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突发性重大事件,我国经济仍可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低方案:GDP增长7.5%假设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所减弱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基本不减。2003年将发行1250亿元国债,国债发行规模比2002年减少250亿元,同时2002年的财政赤字也将比2002年减少2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2003年货币供应量增幅将与2002年持平,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将更加紧密。此方案要求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及美国经济保持目前温和复苏态势。在上述条件下,2003年GDP将增长7.5%左右,比2002年增幅下降0.4个百分点,投资、出口的增幅比2002年均有所下降,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也略低于2002年。物价仍将保持在低位运行,其中零售物价2003年仍将保持下降的趋势而居民消费物价基本与上年持平
,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有明显的改善,就业的压力也难以减小。在这一方案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快于GDP的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由于经济运行活力有所减弱,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较慢,其增长速度略慢于GDP的增长幅度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低方案的特点在于明显减少了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降低了财政风险和今后的还本付息压力,但缺点是经济增长速度比2002年降低,影响全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国民经济景气度的进一步改善。同时,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将产生负面影响。最关键的问题是就业的压力可能加大。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案。特别是当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向负面方向变化时,比较被动,需要再作计划调整。
三个方案进行比较,我们倾向于选择中方案。按此方案预测的结果,2003年我国GDP总值将达超过11万亿元,达到111500亿元左右,人均GDP将达8615元,按美元计算,人均GDP将达1042美元,比2002年增加80美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3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将首次突破50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
建议:
全力解决就业问题
1、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多、民间投资增长的基础不稳、居民消费增长乏力、通货紧缩加剧、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的预期没有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过早淡出,否则经济增长将再次下滑。建议2003年继续发行1500亿元经济建设国债。但鉴于以发行国债直接增加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积极财政政策应作必要的调整,以加大对需求增长的促进力度。
(1)加大国债使用中贷款贴息的规模和范围。一是适当增加财政对企业投资的贴息规模,应由原定的由90亿元扩大到150亿元,以扩大国债刺激投资需求的作用;二是国债贴息范围应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扩大,应完全取消享受技改贴息优惠政策的企业所有制限制,技改贴息要坚持技术进步的标准,对国内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技改投资项目确实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都可给予贴息优惠,要特别重视对装备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其他可以带动结构升级的技改项目的贴息支持;三是增加对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的贴息;四是国债贷款贴息应由技术改造投资贷款贴息扩大到对部分基本建设投资的贷款贴息,对于国家特别鼓励发展的行业、技术及工艺上有创新突破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应考虑给予贷款贴息,以扩大国债使用对
投资的带动作用。
(2)在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建议2002年和2003年不再为政府公务员及国有事业单位职工长工资,而集中财政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尽可能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另一方面增加社保对象的收入水平。
(3)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力度。建议2003年起把目前月收入800元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1200元或1500元的水平,并按一年的总收入征收所得税。此外,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要考虑纳税人所承担的赡养人数,对承担赡养人数多的纳税人应在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乘以相应的赡养系数。同时应加大对高收入者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力度,强化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法治,重罚偷漏个人所得税的责任人(包括纳税对象和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财会部门),扭转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合理的局面。
(4),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适度向农村倾斜。第一,免收农村居民部分个人储蓄存款所得税。目前农民在全国的收入水平是最低的,但农民的个人储蓄存款仍要征收20%的所得税,这无疑等于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鉴于农民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农民的存款大多数要用于生产性经营,因此应对农民的个人储蓄存款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建议对农民个人储蓄存款5000元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第二,在运用经济建设专项国债时,应拨出专款用于对农业生产性贷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贷款实行贷款贴息政策,以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三,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必须的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优惠价格供应,差价由国家利用支农资金或拨出专项国债资金进行补贴。
2、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实行适度灵活的政策,解决当前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偏紧的问题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打破垄断。加快发展股份制的私人银行和其它民营金融机构,以形成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竞争、高效率、低风险、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改变存贷差大幅增加、同时民间资金短缺的现状。可以考虑先在市场发育特别是金融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江、浙、珠江三角洲和部分中部地区,搞一些发展民间金融的试验,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竞争的新金融机制。在发展民间金融过程中,政府要加强金融与银行的立法和监管。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支持力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经验很难适应目前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的要求。建议2003年将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增长率调控目标提高到16%以上,以适应日趋活跃的经济需要。金融政策要特别重视结构性问题,当前部分地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与当地金融机构只吸储不放贷有很大关系。当前,既要从货币政策操作上,又要从金融制度改革上加大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可考虑组建县市级小银行,从金融机构设置上专设为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3、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
当前,应把扩大就业与经济健康发展视为同等重要的问题,在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应把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目前第三产业是我国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占总需求的73%,特别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占到总需求的一半。1990-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4.9%,比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8个百分点,是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1990-2001年,第三产业新增从业人员8249万人,而同期新增的全部从业人员也只有8276万人,第三产业不但吸收了绝大部分新增的就业人员,还吸收了很多从其他产业转移过来的从业人员。因此,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多少,决定了我国就业压力的大小。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而且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一要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政府对服务业的引导资金投入和市场机制调节双重作用,刺激服务业的发展和提高服务业发展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二应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对社区服务、旅游服务、房地产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对此,应当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三要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法,逐步放宽对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限制,鼓励中小城市扩容,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增加服务需求。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 时间: 2002-11-08 09:12:3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