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抓民生之本 寻发展之路
  • 时间: 2002-12-11 09:25:2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商务网摘编    点击:
  • 据《海南农垦报》记者柏仰 通讯员陈亚明 纪海清报道最近,东和农场场长王辉明在省农垦总局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作的经验介绍,特别引人关注。作为垦区贫困农场之一的东和,经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特别是自去年作为垦区第二批企业制度创新试点单位实施经营体制创新以来,他们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再就业工作,使全场1685名下岗职工得到转岗就业(占下岗职工总数的87%),为再就业走出一条新路,为企业改革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突破性地转变观念,树立忧患、竞争意识

    已走过半个世纪路程的东和,现有土地面积8.7万亩,可利用土地面积4.3万亩,总人口1.4万人,在职职工2300人,此次改革分流富余人员400人,加上原有下岗职工共达1935人,是个富余人员多且压力大的特困农场。面对现实,该场领导班子认识到,不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对不起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贡献的职工,对不起党和职工对整个班子的信任。下岗职工不能再就业,农场就不能再发展。

    但是怎么就业?怎样发展?

    全场上下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东和要做好再就业工作,谋求农场经济发展,靠自己不行,要靠国家的政策和外部扶持,而且作为垦区建场最早农场之一的东和,为国家做过较大的贡献,也有理由获得国家更多的帮助。但更多的人认为,贫困农场更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奋进,观念陈旧比贫穷更可怕。因此,该场领导层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寻求发展之路,必须首先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树立起企业忧患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让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彩。

    于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新战役”在东和拉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主题是让东和人从“等、靠、要”中走出来,以改革发展的新思路破解就业难题。“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等”就会把时间等没了,“靠”就会把良好的机遇靠掉了,“要”毕竟有限,虽然多年来总局及有关部门对东和支持不少,但对近2000人的就业问题,还得自己想办法、找门路,才是根本的出路。他们利用召开大会、学习会、座谈会等形式,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农场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势在必行,指出转岗再就业的前景。并先后组织500多人次到广东的高州市和垦区兄弟单位参观发展高效农业和自营经济状况,回场后进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许多职工说出了心里话:“下岗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由于思想工作深入精细,该场在此次改革中下岗分流的400人,几乎没有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

    改变作风,把再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组织的任命书写在纸上,职工群众的认可记在心中。”从基层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场领导岗位的场长王辉明和有着多年行政工作经验的场党委书记龙德荣如是说。面对下岗职工的困难,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逢年过节“送温暖”,而是要求全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送温暖”固然重要,但促进再就业再重要,他们牢记江总书记讲过的话,就业是民生之本,共产党人如果忽视民生,怎能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结合东和此次改革的实际,抓住民生之本,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关系到改革顺利进行的大事。

    为此,该场在改革进程中,把再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用“二入”去帮助下岗职工。一是“身”入职工群众,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当他们了解到有一部分下岗职工特别困难时,场里坚持“与稳定并举”的原则,积极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把上级拨付的下岗职工生活费及时发放到职工手中。一方面通过调查落实,对全场50多户特困下岗职工提供500―1000元的发展资金,1000株槟榔苗,并安排他们参股到场农业公司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目前,这些特困职工已发展槟榔300亩、胡椒112亩、反季节瓜菜400多亩,解决了他们今后的生活着落问题。

    二是“心”入职工群众,想方设法让下岗职工富起来。为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并尽快走上富路,该场通过树立典型的形式给予扶持引导。如去年场里树立了跃进队的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干有样板。该队队长文孔是1999年主动从机关下到基层的干部,他在带领全队职工搞好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去年全队劳均自营经济收入超过主业收入,有的职工年总收入已超过万元,队党支部被总局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初有13名职工下岗位分流,队里就以土地妥善安置他们转岗,由于有了一个良好的自营经济发展环境,下岗职工很快就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场里还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仅去年来该场共邀请专家来场举办荔枝、龙眼栽培技术培训班6期,印发有关技术资料200多套,提供市场信息100多条。

    突破性地创新体制,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

    体制创新是东和农场此次改革的主旋律。体制创新的核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革除制约农场生产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尽快形成一个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调动下岗职工积极性的体制。为此,该场出台了《东和农场关于富余人员安置的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农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场里的实际,创造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进行安置和多渠道促进就业。下岗职工在承包或租赁农场闲置资产时,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权,从此,下岗职工“铁饭碗”没了,但发展的空间大了。在落实措施时,该场将全场3916亩中小苗100个岗位折价承包给职工自费管理。同时场里把更新的2000多亩土地以每职工5亩安排给职工发展高效农业。此外,愿意到边远山区、荒岭承包土地的下岗职工,可以成片承包,土地费给予优惠。

    在给下岗职工落实土地后,该场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从去年到今年10月止,共组织回5批荔枝、龙眼、槟榔苗10万多株,扶持340个岗位,种植荔枝890多亩,龙眼870亩,使该场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职工自营经济成为农场经济的主要支柱。

    更值一提的是,该场还通过多渠道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下岗职工600多人从事运输、建筑、饮食、加工、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至此,不但全场解决了1600多人再就业,而且使下岗职工生活逐步改善。从而稳定了职工队伍,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该场企业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