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美汽车业将结束10年成长后步入长期衰退
  • 时间: 2002-12-02 09:13:4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勤加缘化工在线    点击:
  • 十月份,美国汽车销售从高峰陡然下滑。实际上,这一结果在许多人的预期之中。一年来,美国的汽车销售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态势,主要是拜通用汽车推出的“免息贷款”优惠付款安排所赐。这种“刻意营造”的火爆势头必然难以持久。分析人士担心,美国汽车销售量很可能会在长达十年的上升后步入长期的下滑。这将对美国底特律的“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造成沉重打击。

      通用电气“免息贷款”的招术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年来,竞争对手们为了吸引消费者使尽浑身解数,各种优惠竞相出台,包括折扣销售、免息分期,甚至免抵押。这些措施虽然对于提高销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正如通用汽车的CEO韦格纳所预言的,热销的局面可能无法延续到年底。汽车制造商只不过是将未来的销售提前了。除此之外,各种优惠措施令三巨头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而且欲罢不能:每辆车他们向顾客平均让利2000-3000美元,优惠一旦减少,销量立刻下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年前汽车市场还处于景气时期时,底特律的大汽车制造商就已经很难盈利。快速增长的生产率超过了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汽车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日益恶化。黯淡的盈利前景使这些大型汽车制造商的债务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近两年来证券市场的持续下降又令大型汽车公司的养老基金大幅缩水,根据信贷评级机构惠誉的估计,今年汽车公司养老基金的损失将达到300亿美元。为此,评级机构已将福特与通用汽车的债务评级降至“垃圾级”,令汽车制造商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在美国国内,“三巨头”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外国汽车公司蚕食。目前三家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经由1996年73%下降到了去年的63%。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10年内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就将降到50%以下。实际上,如果不计算皮卡、轻卡以及运动型旅行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美国轿车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47%。

      在严酷的市场面前,福特汽车开始显得力有不逮。产品质量下降,公司士气低落,加上凡士通轮胎质量问题带来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使福特的前CEO雅克?纳塞尔被迫辞职。但现任CEO比尔.福特宣布的重组计划――包括关闭5家生产厂、裁员3500人同样进展缓慢。

      强大的工会,是公司实施重组计划的一大阻力。美国汽车业的生产率以每年3%的速度在提高,但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仅为2%,由于关闭工厂、削减成本的行动阻力重重,汽车公司产能过剩的状况得不到改善。汽车公司只能继续往各生产厂投入资金,用多余的产能生产一些订制的汽车,短期内弥补一些损失。除此之外,汽车公司还通过优惠措施刺激销售,勉力扩大市场耸额,以保持正现金流。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一旦销售下降,资金便捉襟见肘。对此,福特前任CEO纳塞尔也曾经表示,汽车业的问题在于“沿着错误的方向走了3、40年,而不是12个月。”

      相形之下,外国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却势如破竹。自1990年以来,外国汽车公司的产量增长了一倍,由190万辆上升至400万辆。到2008年,外国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可望达到540万辆。丰田与尼桑都在上马新的生产线,韩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现代也积极挺进美国市场,宝马、奔驰以及本田公司都在扩大生产能力。

      近年来,随着运动型旅行车及轻型卡车需求大增,美国汽车公司在这两类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目前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00万辆,平均每辆车可盈利1万美元。然而,在丰厚盈利能力的吸引下,如今外国汽车公司也开始摩拳擦掌,新增的生产线主要集中于这两类市场。如此看来,底特律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