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轮胎市场更趋国际化,竞争也更趋激烈。无论是国内轮胎厂商,还是国外轮胎生产巨头都十分关注中国轮胎市场的发展态势。根据国际橡胶研究会报道:2001年全球橡胶消耗量为1757万吨,比上一年下降3%,而中国占275万吨,占全球消耗量的15.6%。在世界橡胶工业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保持8.4%的增长速度。其中轮胎产量1.29亿条,占世界份额10%,其中25%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橡胶消费国。如此大的市场,令国外橡胶企业和厂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世界轮胎十强已有8家落户中国:排名世界轮胎首位的日本的普利司通在继沈阳建厂后,又在天津挂牌;排名世界第二的法国米其林在组建米其林沈阳轮胎公司后,又与上海轮胎公司乘用胎厂合资建厂;排名世界第三的美国固特异在大连建厂,并扩建轿车子午胎和载重子午胎。还有韩国锦湖轮胎在南京,韩国轮胎在江苏淮安、浙江嘉兴建厂;日本横滨在杭州,日本住友在常熟独资建厂;印尼佳通在安徽合肥、福建莆田建厂,在2001年兼并安徽开元;香港中策先后在杭州、大连、银川和烟台等轮胎企业合资办厂;台湾正新在厦门、江苏昆山建厂,台湾泰丰收购江西橡胶厂。这些外资、台资企业的轮胎生产能力已占全国产量的35%,子午胎产量已占68%,其中出口一半以上,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这些年来,世界各大跨国轮胎公司都描准了中国的轮胎市场,中国台湾仅有5家轮胎厂都移师祖国大陆设立独资轮胎企业。实际上,中国的轮胎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化竞争的市场。对此,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要摆正位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企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通过轮胎分会统计资料和调查,对近期轮胎产品市场需求作简单分析预测。
1、2001年及2002年上半年轮胎企业运行状况
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国家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纵观之,轮胎行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抓好调控产品总量,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行业终于走出低谷,整体扭亏为盈,为在“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列入轮胎分会52家生产企业统计,2001年经济运行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轮胎产品有增有减。
据分会统计,轮胎产量完成8377万条,与上一年相比减少2.14%,其中子午线轮胎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45%,特别是全钢载重子午胎增长34.6%,而斜交胎产量下降,比上一年同期要减少4.77%。
(2)轮胎市场销势趋旺,销售收入稳定增长。
由于汽车工业产量和销量量高速增长和公路建设加快,去年轮胎销势趋旺。
表1 2001年汽车产、销量统计
产量(万吨) 同比增长 销量量(万辆) 同比增长
汽车 233.44 12.81% 236.37 13.29%
其中:轿车 70.35 16.35% 72.15 18.25%
在综合外胎产量递减的情况下,轮胎销售收入增长9.05%,其中子午线轮胎销售收入增加18.08%,而且轮胎销售率上升0.71%。说明轮胎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说明子午线轮胎市场需求趋旺。轮胎销售的稳定增长,使轮胎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也使全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达到5.54亿元,实现利税28.74亿元,比上一年提高18.48%。
(3)因受世界性经济放缓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轮胎出口有所下降。
2001年轮胎出口量为2842万套,比上一年下降11.8%、出口额下降7.73%。
2002年上半年,全行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汽车工业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154.83万辆,同比增长30.14%;汽车销售154.35万辆,同比增长28.91%,产销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表2:2002年上半年汽车产销统计
车型 产量(万辆) 同比增长 销量(万辆) 同比增长
载货车 59.19 35.37% 56.96 32.43%
客车 51.64 20.88% 50.37 19.37%
轿车 44 35.26% 47.02 36.21%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我国轮胎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建议(一)
- 时间: 2002-12-02 09:52:5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亚洲橡胶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