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艰难爬坡的美国经济
  • 时间: 2002-12-27 08:12:4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点击:
  • 在经历了一次轻微和短暂的衰退之后,从2001年四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走上复苏之路。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达到5%,1.3%,4%。然而由于投资和消费的疲软,四季度增长率估计只有1.5%左右。下面对美国经济走势做一些剖析。

    第一,影响美国经济顺利复苏的主要障碍在哪里?

    应当说主要障碍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生产能力过剩。这是20世纪90年代因对信息革命前景过分乐观,出现大范围非理性投资所导致的结果。纵观二战后历次经济扩张,20世纪90年代是最长的一次,生产能力过剩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其严重程度可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拟。之所以没有陷入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主要是靠产业结构升级和及时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前者使信息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使服务业占了国民经济的3/4,使消费占了GDP的2/3。由于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只不过占1/6,所以它的大滑坡,可以在消费的支撑和服务业继续增长的条件下得到缓冲。

    人们说这次经济衰退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弹性,这个弹性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创造的多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有经济结构的转型而没有有力的宏观调控,如何保证消费的持续旺盛仍然是一个难题。因而宏观调控,特别是联邦储备系统的金融政策就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联储从2001年1月3日起12次降息,对支撑消费是功不可没的。但降息政策对促进制造业复苏却无能为力,因为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条件下,利率再低企业也是不会投资的。企业投资不解决,美国经济就只剩下消费这一台发动机,这就是经济疲软的根子。

    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另一个障碍来自于非周期性因素,包括公司丑闻和人们对打伊拉克战争风险的担心。2002年6月到7月公司丑闻大曝光,曾引起股市的大动荡,接着8月到9月,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动武的战争威胁,再次引起股市的动荡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消费者信心受到沉重打击。直到现在这两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成为影响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何时能够解决?

    经济衰退本身就是一个消化过剩产品和多余生产能力的进程。可以说,从美国2001年3月陷入衰退开始,企业就加速处理库存。它们在这方面的力度相当大,效果也很明显,到目前为止企业销售与库存比已经从2001年的1.43,下降到1.35,这是1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是要想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问题在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信业中最为困难。电信业与零售业不同,后者如果有卖不掉的时装可以从货架子上撤下来,在地摊上打折甩卖。电信业的投资都变成了埋在地下或海底的电缆和光缆。要想把它们处理掉,谈何容易。业内人士预期电信业的调整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据调查,美国电信业现在使用的能力大约只占全部能力的35%,根据经验,通话能力使用率要达到70%到75%企业才会考虑扩张。因此,估计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把过剩的能力在运营

    中吸收掉,这就是说这个过程要持续到2004年。第二阶段是合并阶段,在美国小贝尔族群中的VERIZON最有实力可能把全国最大的长话公司如世通公司或AT&T吃掉。收购AT&T和SPRINT的开支大约要250亿美元,但是VERIZON现在背负着450亿美元长期债务,为此要花掉每年27亿美元的净收入,所以它在一年以内将没有力量搞兼并。第三阶段是业务转轨阶段。要使现在的多余设备能力得到充分运用,办法只有在老式的语音服务之外添加新型增值服务,如音乐,游戏,电话会议,交互式的视像传输等等。《商业周刊》预期在美国经济整体好转的条件下,要使长短途电话,数据网络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并开始扩张,须等到2004年。所以电信业将成为整个美国经济回升的一个拖累。

    当然,电信业不过是信息产业中的一部分,大约只占它的40%。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是信息产业中的设备和软件业已经开始回升,今年二、三季度分别上升了3.3%和6.6%,扭转了此前5个季度的下滑。如果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将对电信业的萧条是一个缓冲。

    第三,消费能否支撑到投资的回升?

    在投资长期低迷的条件下,使消费始终保持旺盛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特别是当有各种非周期因素对经济冲击时就更加困难。美国经济当前的困难处境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并非绝无可能。这需要有若干条件。一是要保持消费者收入的增长,使他们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自美国走出衰退以来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特别是职工个人收入的持续增长满足了这个要求。而这一点是靠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在裁减人员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在职者的报酬,从而在总体上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使他们有消费能力。另一个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源泉是对金融杠杆的运用,这就是在住房升值时,房主通过产权再抵押而获得的追加购买力。在2002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估计能达到1370亿美元。保持消费旺盛的另一个条件是要培育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在过去

    一段时间,主要是靠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和购买汽车零利率等刺激手段实现的。现在看,汽车的旺销似乎已经接近尾气,但住房的需求则仍然有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这是因为美国人对住房的需求仍然未能充分满足。据统计,在需要住房的居民中,有47%是移民,而这些人是有购买力的。另一个条件是保持抵押贷款的低利率。这就是美联储宏观调控所起的作用。由于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40年来的低点,抵押贷款也处于6%上下的低水平,从而促进了消费者购买住房的积极性。

    在这里,人们的一个担心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通货膨胀的走势,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还是生产者物价指数都处于低水平,主要的危险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所以美联储在相当时间内仍有可能保持现在的放松银根政策。

    人们的另一个担心是成为当前经济主要支撑之一的住房升值会不会变为崩破的泡沫。在这方面,据美全国房地产商协会等机构的报告,三季度住房价格升值的趋势在多数地区正在放慢,有7个州价格下降,但幅度不超过1%,少数地区由于需求过旺房价仍有两位数的增长。总体上看房屋价格正在走向一个缓慢的和较具持久性的增长速度。因此,人们对住房价格泡沫化的担心正在消退。

    上述情况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国经济复苏有可能避免夭折的前景。但是它仍然是很脆弱的,经不起非周期因素的冲击。公司丑闻和对伊战争等不确定因素仍然对美国经济的前景构成威胁,使布什政府不能高枕无忧。

    第四,美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覆辙?

    美国经济同日本经济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美国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创造了结构性的优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这种优势的具体体现。根据劳工统计局的资料,美国2002年第三季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如果与2001年三季度相比则上升了5.3%。这样的增长率不仅高于1995年以前,也高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表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有可能在增加工资的同时提高利润,也可能使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同时增强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经济的这个基本面是日本经济难以企及的。其次,美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大银行的资本准备率充足,达到或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一些银行虽然也介入了对破产公司的贷款,但它们运用衍生工具,分散了风险,因而避免了太大的损失,金融形势比日本好。再次,美国公司以直接融资为主,在经济调整中,优胜劣汰的

    机制有利于失败者的出局和优胜者的胜出,并给经济带来活力。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则缺乏这种活力。正是由于上述条件的不同,美国经济不至重复日本的教训,目前的困境将逐渐缓解,从中长期看仍能有优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