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2002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展望:市场跌宕起伏改革举步维艰
  • 时间: 2002-12-27 08:49:36    作者: 徐忠    来源: 《金融时报》    点击:
  • 2002年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美、欧、日经济均不尽人意: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欧元区经济复苏令人失望;日本仍停滞不前。在2001年连续11次降息的基础上,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又再次降息50个基点,12月5日欧洲央行也宣布降息,而日本则是在零利率基础上扩大货币供应量。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反映出2002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阴影、国际油价的高企更使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这一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也因世界经济先起后落的态势而跌宕起伏。

    全球主要股指大幅下挫华尔街失血严重

    美国股市是西方股市的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亚洲新兴股市的风向标。2002年初,道?琼斯指数在万点关口波动,标准普尔指数在1150点左右徘徊,后受安然和世通等企业丑闻的冲击,美国股市一度跌破“9?11”之后的低位,标准普尔指数下挫至800点左右。事件过后,随着美国政府和国会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信心恢复,美元转强,华尔街股市也回弹,道指曾一度回升至9000点,12月11日为8574.26,全年下跌14.29%;纳斯达克指数收于1390.79,全年下跌28.39%。

    2002年美国大公司的欺诈和会计丑闻重挫了投资者的信心,也是对美国股市、美元和美国经济的沉重打击。公司的外部审计、跟踪公司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以及评估公司债券的债券评级机构是投资者依赖的“守门人”,其诚信是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好坏的关键。安然、世通、环球电讯和泰科等公司做假账的丑闻相继曝光后,投资者对公司主管和公司盈利报告的信心丧失殆尽,以至于7月19日道指暴跌近400点。

    据威尔希尔公司所编订的全美市场数据,从2000年1月道指攀达400点,投资者深套其中的资金短期内无法解套。至今,已有7万亿美元的市值“烟消云散”。单单2002年,美国整体股市市值便缩水3.5万亿美元。资本市场的巨大亏损使美国公众的财富急剧缩水,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兴趣。财富蒸发效应对新增资金的入市显然将起到强大的阻吓作用。在宏观经济环境没有真正好转前,美国股市重返上升通道阻力重重,道指收复10000点、纳指收复2000点大关非常困难。

    美国股市下跌,给欧洲股市前景蒙上阴霾。英国伦敦股市历来惟美国股市马首是瞻,受美股调整的影响,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从年初的5000点之上一路下滑至3700点左右,2002年12月20日收于3857.30点。在美股没有结束调整之前,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在4000-5000点区间宽幅震荡的可能性最大。德国的DAX指数和法国的CAC40指数分别从年初的5000多点最低跌到2500多点和2600点左右。2002年12月20日又分别收于2981.44点和3076.74点。

    日本东京股市今年以来下跌已超过13%,日经指数跌至19年来的新低点。10月份以来该指数均在万点下方运行。日经指数下跌不止主要是由于:近期日本金融厅披露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比银行公布的多,银行股成为带动日本股市下挫的牵引机;国内经济景气前景不明。日本股市的下跌增加了日本银行希望购买大银行所持股票稳定银行体系的难度。日本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出现根本好转,经济结构、银行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太多,制约日股上行的因素远多于支持上涨的因素,因此,日经指数想在万点大关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欧元崛起成为一大亮点强势难以持续

    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兑美元一路下滑。但2002年行情逆转,1月2日欧元兑美元为0.9038美元,4月底至7月15日,受欧元区经济指标好转和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欧元兑美元大幅攀升并突破平价大关。12月17日欧元兑美元上升至2000年1月来的最高水平1.0327美元,创出3年来的新高。支持欧元走强的因素为:投资者将部分资金从美国转向欧洲,且多数转到欧洲的资金并没有投入股市;欧元区居民对外直接投资有所下降。鉴于欧元区经济复苏态势仍有不确定性,且德、法、意三国的财政赤字预计将超过3%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控制目标,欧元持续走强的基础并不牢固。

    2002年日元兑美元波幅较大,而且先跌后升再跌,而欧元兑日元相对较为稳定。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在出口贸易带动下一度有所复苏,日元兑美元从年初的跌势转为升势,且自10月下旬以来,日元汇率呈现稳中有升走势,但进入12月突然峰回路转,再次出现大幅下滑的走势。12月2日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近1个月低点,5日的收盘价跌破125∶1;日元兑欧元汇率也跌至123.48∶1附近,这是自欧元在1999年8月推出以来日元的最低汇率。

    从2002年的国际汇市看,弱势美元并未消除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美元持续弱势将打击投资者信心,引发资金外逃,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而强势美元将有利于美国吸引外资,推动股市向上,促进企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强势欧元有利于欧元区抑制通货膨胀,但不利于拉动疲软的经济。出口是带动日本经济消除通货紧缩惟一的救命稻草,日本政府不愿见到日元升值。美国经济已显露复苏迹象,而欧元区经济体和日本经济均有沉重的结构调整任务,短期还难以看到经济走强。因此,强势欧元将难以维持,日元也无升值的潜力,强势美元将为2003年国际汇市的基调。

    国际资金流动规模降低结构发生变化

    2000年国际资本流动达到高峰时,七国集团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分别高达2.6万亿美元和2.3万亿美元。此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趋于下降,2002年承接此下降趋势。由于跨国购并高峰已过,在国际资本中跨国直接投资下降幅度较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2年全球直接投资将从2001年的7350亿美元下降至5340亿美元。从区域看全球资金流动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继续下降,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直接投资将在2001年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到1230亿美元。

    2002年全球证券投资流动规模变化不大,美国仍为净流入国,欧元区和日本均为净流出。但欧日流入美国的资金在减少,尤其是欧洲流入资金减少幅度较大。美国的资本流入来源也发生了改变,亚洲资本流入上升,抵消了欧洲资本流入的下降。日本流入美国的投资正逐渐下降,而来自欧洲的投资萎缩,美国的资本流入只剩下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了。美国资本流入的重担正落在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身上,不过这一投资的来源相当不稳定。

    2002年流入美国的资金比2001年仍有所增多,但其中直接投资和流入股市资金下降,而购买债券的资金增幅较大。

    除了经济基本面制约着道指和纳指走高之外,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是既深且广的。从全年来看,需求水平将降至自1995-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反,外国投资者今年持有美国政府债券和机构债券的数额创新高。当强劲的债券投资补充了外国直接投资减弱所留下的空缺时,美国的资本流入似乎比两年前更加不稳定了。今年前三个季度,外国投资者大幅增加了对美国机构债券的投资,增加了1340亿美元。这是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需求自1997-2001年下降以来首次出现回升。由于中东局势紧张,近几个月资本流入出现加速迹象。仅9月份,外国投资者就购买了26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过去7年以来的最大国债月购买量。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艰难东亚金融合作起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除美国和欧元区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面临更加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

    2001年12月,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直到2002年8月份,这场危机才引起广泛关注,拉美金融市场开始感受到危机的逼近:先是拉美最大的经济体巴西出现金融动荡,接着是乌拉圭,1月份阿根廷、6月份乌拉圭先后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幸亏IMF救助方才稳定,但阿根廷和巴西的巨额外债仍是一颗未拆引线的定时炸弹。在亚洲、俄罗斯和拉美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后,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克鲁格提出一项新的改革方案――IMF向过度负债的国家提供临时破产保护,但该方案迟迟未能启动。

    经历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危机国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各国和地区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除美元和欧元外,其他货币均为弱势货币,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冲货币的汇率风险成本较大,迫使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当局承担了稳定汇率义务,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到2002年3月末,这9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7400亿美元,已远远超过美欧日等7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东亚各国认识到,在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单个国家仅仅依靠高额外汇储备仍难以独善其身。目前东亚各国正在“10+3”的框架下稳步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在2000年5月泰国清迈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

    。迄今,日本、中国和韩国已分别与其他一些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2002年3月日本与中国这两个东亚最大的国家缔结货币互换协议,此举意味着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真正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