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日前被西班牙《世界报》评为2002年世界最著名城市,其首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国城市代表的上海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消息,让人再次将期待的目光投向这个位于长江东端的著名城市,重新揣摩这座城市及其所处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所蕴涵的巨大经济能量。
事实上,过去的一个月,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纷纷将上海申博作为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机遇,已经在提醒人们重新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就在上周,关于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预测中,不少人断言,已经规模初具的三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领头羊。
近年来,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各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对全国经济推动已越来越明显。前不久,一份由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多年研究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中国城市报告》就指出,这三大区域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落,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大区域集聚。报告认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面、线、点形成后,将有一半的人口、GDP的80%、全国工业产值的90%以及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这些地域产生。
这是令人欣喜的发展前景,但是,要使这三大经济区域取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大的集聚效应,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一个老问题,即如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跨行政区顺畅流动和有效集合,防止区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济结构趋同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体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构建大交通体系,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有形要素的融合。这些有形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地区界限,促进了经济交流。但要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平台,还需要“催化剂”的催动作用,需要经济区域内各行政区域间在经济政策制定、市场制度建设等无形要素上的深度融合。
比如经济政策制定,这些年,长江三角洲区域高速交通网建设如火如荼。就在12月28日,上海有三条总长150公里左右的高速公路同时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上海与苏浙两省的快速通道增加到了7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地与另一地的经济政策不能及时调整到协调互补的状态,重复建设以及在竞争项目中形成的内耗就可能产生。现在,单沪宁沿线就分布着数十个开发区,都要竞争建设现代制造业高地,如何在产业布局上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益低下,就需要各地间的经济政策的协调。
比如市场制度建设。这一点,在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发展中可见一斑。在华东,随着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完善,客观上旅游资源是可以实现共享了,但由于缺乏一个公平、有效、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各地旅行社旅游线路、经营模式共抄,大打价格战,不仅伤了消费者,也伤害了各地的旅游企业。
由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确定、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沟通与共建的必要。有消息说,上海、江苏、浙江有意在养老基金、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等方面尝试合作,建立跨区域行业联合会,建立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物流系统,建立企业个人资讯共享制度等等。这些合作有的已经跨出经济领域,而只有在这些方面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才能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经济时评)区域经济融合需要“催化剂”
- 时间: 2002-12-30 08:26:38 作者: 郝洪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