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全球经济年终述评:全球货币态势分析(上)
  • 时间: 2002-12-30 08:43:02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陈敏强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
  • 2002年,世界经济步入温和的恢复之路,但没能完全摆脱2001年严重的不景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货币态势的变化特点。

    2002年年初,市场普遍认为,2001年全球货币政策松弛周期已于年末基本结束。市场关注的焦点很快转移至全球货币紧缩周期何时开始这一问题上。3月19日,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瑞典中央银行在所有工业国家中央银行中打响了升息的第一枪,将回购利率调高了0.25个百分点。3月20日,新西兰储备银行随之将其官方现金利率调高了0.25个百分点。4月至7月间,除瑞典和新西兰中央银行继续收紧银根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和韩国等国中央银行也纷纷调高各自的操作目标利率水平。这些国家抢在美联储之前接二连三地升息(见表1),颇有引导全球货币态势迅速进入紧缩周期之势。年初,美国经济的强劲恢复曾使市场普遍预测,5-6月间,美联储将结束“中性”货币政策态势,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0.25个百分点,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随后也要升息。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恢复明显放缓,市场不得不将“美联储还会升息”的预期推迟至第四季度。不管市场对美联储调息的猜测如何变化,上半年,2001年全球货币态势普遍极度松弛的局面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球货币态势局部紧与松并存的局面,而且货币紧缩态势明显占了上风。

    与上述国家央行紧缩银根相反的是,5月至7月,瑞士国民银行曾两次调低其基准利率目标区间,共1个百分点。丹麦央行也几次轻度地下调其贷款和存款单利率。8月初,在市场继续看好美联储年末仍会升息的期待中,市场出现了“美联储年末要降息”的反调,虽然唱反调的人毕竟是少数。进入第四季度,随着美国经济恢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强,市场的主流预期已经逆转,认为美联储还要升息的观点已完全失势,认为美联储年末要降息的观点反成了主流观点。不过,市场大多认为美联储至多降息0.25个百分点。出乎市场意料的是,11月6日,美联储在坚持近乎11个月之久的“中性”货币政策态势后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调了0.5个百分点至1.25%和0.75%,这是这两种利率自1961年7月和194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2月5日,迫于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弱、来自成员国尤其是德国要求降息的压力增大以及美联储降息的影响,欧央行在坚守了13个月的“中性”货币政策态势后,不得不将其主导利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至2.75%。在美联储降息前的10月31日,日本银行在4月11日进一步放松银根后,为支持小泉政府即将出台的反通货紧缩综合计划,进一步采取措施放松银根。连瑞典央行也因经济增长明显放缓,11月和12月两次下调其回购利率,共0.5个百分点,再次扭转了货币紧缩态势。12月6日,丹麦央行也将其贴现率首次下调了0.5个百分点。惟有英格兰银行自11月8日调低其回购利率后,因经济恢复势头较稳以及房地产泡沫严重,抵制了国内外的压力,成功地维持了“中性”货币政策态势。

    第四季度,全球三大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先后再次放松银根,使上半年全球货币态势局部紧与松并存、以紧缩态势略占上风的局面完全被扭转过来。这表明,2002年,全球货币态势在延续2001年态势的基础上,仍然以极度松弛为主要特征。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恢复进程比预期的要慢和乏力以及全球通货紧缩压力明显上升。在美联储和欧央行较长时间地维持“中性”货币态势以及年末再度放松银根的影响下(见表2),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亦继续放松银根,因此可以说,尽管上半年出现了一些局部货币紧缩势头,但2002年全球货币态势不仅“松势未尽”,而且“松势”仍占上风。

    2002年全球货币态势仍然松弛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主要工业国家短期利率水平仍然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只不过下降幅度已有所放缓。11月末,美国三个月期国库券利率为1.25%,同比下降了0.62个百分点。日本政府基准债券利率和德国3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也分别从2001年同期的1.34%和3.36%分别下降至0.96%和3.05%。12月11日,欧元区3个月期货币市场证券收益率为2.92%,同比下降了0.43个百分点。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短期利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外的是,凡上半年收紧银根的国家如加拿大、新西兰和韩国等国的短期利率却呈上升趋势,如11月末,加拿大3个月期票据利率、新西兰3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以及韩国3个月期存款单利率分别从2001年同期的2.16%、4.85%和4.76%上升至2.88%、5.94%和4.90%。

    2002年全球长期利率走势先升后降,下降的幅度略大于短期利率。上半年,大多数主要工业国家的长期利率均呈上升趋势。5月初,当主要工业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恢复显著放缓后,市场的预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对美联储升息的积极预期开始减弱。受此影响,下半年,主要工业国家的长期利率出现下降趋势。12月18日,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10年期长期国债收益率均低于年初水平,并分别从1年前的5.12%、1.32%和4.76%下降至4.05%、0.94%和4.23%。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长期利率基本上也是先升后降。工业国家长期利率持续下降主要是市场对这些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以及全球货币态势“松势”增强所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表现,是主要工业国家广义货币增长抑或呈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抑或趋于稳定,而狭义货币增长形势虽差异较大,如美国的狭义货币增长明显放缓,欧元区的狭义货币增长较快,日本的狭义货币增长最快,居全球首位,但大多数工业国家狭义货币增长普遍呈上升趋势。11月末,美国的广义和狭义货币分别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6.6%和3.2%,这不仅低于1月份11.5%和7.8%的水平,也低于2001年11月的同期增长率14%和6.5%。前三季度欧元区的广义货币M3分别增长了7.6%、7.4%和7.1%,10月增长了7%,呈温和的放缓趋势,而狭义货币M1分别增长了6.2%、6.6%和7.6%,10月增长了8.2%,呈明显上升趋势。11月末,日本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了3.2%和28.6%,广义货币增长与2001年同期增长持平,而狭义货币增长却明显快于2001年同期增长12.9%的水平。此外,广义货币增长呈现放缓趋势的国家还包括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和瑞典等国。上半年紧缩银根国家的狭义货币增长普遍放缓,与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国家的狭义货币增长加快形成鲜明对照。

    工业国家广义货币增长放缓,除各自经济金融运行的特殊原因外,经济恢复乏力、收入增长停滞、投资萎缩和对信贷需求增长缓慢是较普遍的原因。狭义货币增长形势出现两极现象,主要与工业国家货币政策松紧和金融市场动荡程度有关。一般地,货币态势越松,短期利率越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低,以及金融市场越动荡,对被动性金融资产的需求越高,狭义货币增长就越快,近两年日本狭义货币增长加快就是最好的例子。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国家的狭义货币增长恰好相反。1月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狭义货币分别增长了21.6%和17.7%。10月末,澳大利亚的狭义货币下降了6.7%,而加拿大的狭义货币只11.1%。

    美国狭义货币增长形势与欧元区和日本的情形相反,从总体上说,美国狭义货币增长放缓主要是市场对货币需求增长明显放缓所致,而市场对货币需求增长放缓主要是由经济恢复乏力导致个人消费支出尤其是非耐用消费品增长放缓造成的。2002年,美国广义和狭义货币均呈现放缓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后遗症”,尽管2002年前10个月美联储一直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美国1990-1991年那次经济衰退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2001-2002年全球货币松弛态势并没有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相反,2002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均显著地分别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均水平。这表明,这些国家尤其是工业国家已进入了低通胀时代。2002年,估计美国和欧盟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5%和2.1%,均低于2001年2.8%和2.6%的水平。日本和亚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仍被通货紧缩所困,估计日本的通货紧缩率约为1%,比2001年高0.3个百分点。工业国家作为整体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4%,比去年低0.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拉美主要国家通货膨胀明显上升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全球通货紧缩压力和风险的增大对世界经济的恢复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全球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是全球通货紧缩压力上升的最主要原因,2001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和2002年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加剧了全球市场供需间的矛盾,使通货紧缩压力弥漫全球;第三次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明显地提高了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对产品价格产生向下压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化的时代,跨国公司努力从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制造地和供应商,他们全球性的投资、生产、营销和竞争战略均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并对跨国公司所在国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产生向下压力;近10年来,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亦有利于降低全球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随着全球通货紧缩压力的增大,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的人将矛头指向中国,以中国制造业成本低、出口商品价格便宜、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国内通货紧缩等因素为由指责中国在输出通货紧缩。还有些人害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引发全球通货紧缩。上述指责纯属无稽之谈。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人士也意识到,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上述担心也是毫无根据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不会引发全球通货紧缩,反而有益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中国目前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比较优势。近年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高的反映。中国坚定地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是如此,中国政府这种顾全大局和负责任的态度和政策已被国际公认有助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摆脱危机影响,并且

    为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中国目前也受轻度通货紧缩所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短缺型经济转为供给相对过剩的经济,以及存在的某些结构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出现轻度通货紧缩的主要根源。近年来中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适度的,并不存在货币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只要中国继续实行这样政策,并积极扩大内需,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是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快速稳定增长的,中国目前轻度的通货紧缩是完全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