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世,对海南农垦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变得好,就会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改革缓慢就会在挑战面前步履艰难,从海南农垦农业经营现状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和残酷的,现择其要点略及如下:
一、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传统的耕作方式占居主导地位,农产品质量和成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制胜力。据2000年统计,农业直接劳动者人均创造的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15064元,约为台湾台糖机构的2.2%,粮食工人20277人只生产折合谷128580吨,人均6.34吨,产值约3000元。农产品的品位也因优良品种推广较慢,除一部分优质水果瓜菜外,多数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并没有在降低生产成本中发挥积极作用,加上体制原因留给企业的社会负担包袱十分沉重,竞争更显得艰难。
二、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本身的价值是很低的,必须像美国那样对农业原产品进行永无止境的精深加工,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加工成什么产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消费者需要,农场主则从永无止境精深加工增值中得到比原产品多得多的回报,这是美国农业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对比之下,半个世纪来,海南农垦农业经营基本上是靠出售原产品过日子的,效益当然很低。美国人看来,农业永远是一条链,环节越多,链条越长,越能满足市场需要和提高效益,比如说,农场主种的是黄豆,但他们出售的最终产品却是牛肉、牛奶深加工的系列产品,因为黄豆是作饲料用,牛养出来就可加工多种产品,牛肉、牛奶深加工产品当然比卖原产品黄豆合算得多。在美国要想在市场买一只全鸡很不容易,因为农场主要向市场供应炸鸡块的,炸鸡块赚的钱比卖全鸡多得多。海南农垦种橡胶卖的是干胶或浓缩乳胶,按美国农业永远是一条链的观点,我们卖的应该是轮胎、胶鞋、管带等最终产品。在海南,曾出现过“爱国菠萝”“辣椒铺路”和一斤香蕉卖八分钱的伤心事,主要是过于依赖出售原产品,一旦卖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倒在马路上。因此笔者认为,海南农垦正在采取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热带高效农业朝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在经营上继续出售原产品,想实现高效是很难的,应该尽快把农业原产品精深加工摆上议事过程,力争在2―3年内有较大突破。
三、关于入世对橡胶的冲击。这个问题应客观地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价格接轨,二是市场环境,不能一味喊冲击。首先是价格接轨,这是入世和不入世都必须面对的,中国是用胶大国,目前天然胶进口量约占总需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胶价不管有什么理由也得主动跟国际胶价接轨。1994年国家放开国内天然橡胶市场,当时国际胶价是每吨1485美元,理所当然国产胶每吨要卖14000多元人民币。如今国际胶价是每吨510美元,按现行进口政策,国产胶也只能每吨卖6283元人民币。实际上我们入世前就跟国际胶价接轨,不能说目前胶价低都是入世带来的。由于美国、日本、德国经济同时出现衰退,汽车工业首当其冲,橡胶市场不可能不受影响。反之,如果三巨头经济复苏,橡胶价格就会跟着上升,只要国际胶价向上走,国产胶胶价也自然会回升,这是必然的,入不入世都一样。
其次是市场环境或称市场压力问题。入世后,进口配额将最终取消,国外橡胶会冲击中国市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冲击度也应该有个客观判断。从全球资源总量看,世界橡胶产销一直比较协调,目前约685万吨,2005年将达到700万吨,产量增长和需求增长不会产生长期严重失调,而且全球市场分布已形成格局,总不会因中国入世而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何况中国市场的容量又十分有限,精明的经营者不会把胶压在中国卖不出去。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胶价低走时,由于国产胶生产成本太高,如果企业继续背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包袱,就很难参与国际竞争了,这个问题几乎所有老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相信国家在改革中会通盘考虑。
四、入世会给海南农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认真做好引资规划,比如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设备、技术,解决农业原产品精深加工问题,这是垦区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资继续完成南田、东和、南丽湖、桂林洋等热点开发,争取在旅游分工中占多点份额。引资建立高档次的热带农业商品基地,并集加工销售于一体,创出高效新路子。机会很多,应想方设法主动争取。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要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对“划山为王”和变了味的所谓企业自主权要严加防范。从历史看这两样东西已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极好的发展机会,教训十分深刻。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农垦入世后面临的几个问题
- 时间: 2002-02-19 09:48:17 作者: 邢民 来源: 海南农垦商务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