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初,订单农业的概念出现在海南。
10年后,回头审视订单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比当年冷静得多,理智得多。可以用两句话来评价订单农业的功过是非:成绩巨大,前景光明;问题不少,任重道远。
之所以关注订单农业,是因为“跑单”现象普遍。2000年冬交会,合同订单成交货物总量239万多吨,成交金额近73亿元。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订单的兑现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订单有始无终,成了废纸一张。
据调查了解,导致订单“夭折”的主要原因是,合同涉及方不诚实、不守信。关心订单农业的有识之士呼吁,海南订单农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诚信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日前,记者深入我省瓜菜主产地临高、儋州、昌江、东方、澄迈等地调研。此时正值瓜菜收购运销高峰期,而违约问题也屡见不鲜。去年的冬交会上,农产品合同成交量183万多吨,成交金额38亿多元人民币、1亿多美元。但这些订单能兑现多少,乡镇政府、企业、农民心里都没有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诚信问题在公司、农户甚至基层政府身上都有反映。
放种商的不诚信行为有:假借订单,将劣质种高价卖给农民,赚取种子高额差价;以订单为诱饵,借以捆绑销售各类农资,至于收不收产品则看市场行情而定,行情好就收,不好就赖;通过订单把经营风险转移给农民,行情好时压价收购,行情不好时又以苛刻标准挑三拣四,更有甚者,宁可不要种子款,逃之夭夭;明知某些种子不适合在这里种植,却利用农民渴求订单心切的心理,恶意放种,造成农民收成不佳,白费功夫;不按合同办事,收购价不随行就市;拖欠农民款项等。
农民不诚信也有多种表现,主要是为了逃避种子款,私下把产品转卖他人。海南中海永青公司在临高有1.5万亩的订单尖椒,而很多农民为了逃避抵扣种子款,将椒卖给其他运销商。仅波莲村委会就有262户农民领到中海永青的种子,但目前卖椒给永青的只有52户。另外就是视订单为儿戏,以为签了订单就等于拿到了钱,不按规定管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损害了对方的利益。
有些乡镇政府也直接卷入利益关系中,也时常败于变幻莫测的市场,无力偿还客商的种子款。儋州市有名的瓜菜大户魏秀桃,被4个乡镇的政府部门拖欠的种子款达30多万元。
不诚信对订单农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估计,每年因合同落空给我省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万元,令人痛心。
事实证明,订单农业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一条好路子,它的健康规范发展,对于海南冬季瓜菜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一份合同的落实,一张订单的有效执行,能带来公司、农民和政府的“三赢”。但建立在不诚信甚至欺骗基础上的合同,只能成为坑公司、坑农民、坑政府的“陷阱”。
严格履行合同,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不诚信行为,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计划经济的观念还在影响着经济生活。同时也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诚实守信的风气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业内人士建议,为订单农业的发展计,必须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切实推进以德治县、以德治乡、以德治村的工作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起“信誉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同时,注意典型案例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一些恶性案件,或上法庭,或追究责任,使不诚信者受到制裁。只有这样,重合同守信誉者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社会上才能形成以遵守合同为荣,以不遵守合同为耻的风气。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订单农业遭遇"诚信陷阱"
- 时间: 2002-03-19 08:52:4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