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农靠天吃饭到何时
经过多年发展,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已成为农村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但与省外先进地区相比,却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山东省2000年瓜菜播种面积3084万亩,瓜菜总产837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2.5%。全省各类集贸市场8700多处,常年从事蔬菜运销的农民130多万人,各类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8万家,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实现程度已达65%,瓜菜生产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反观海南冬季瓜菜生产,除中海永青等极少数瓜菜生产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大部分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小打小闹,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1990年至2000年的海南冬季瓜菜生产,除了南方几个省区遭受严重寒害的几个年份外,冬季瓜菜市场行情普遍不是很理想。因此,每到冬季瓜菜生产季节,人们还在期望广东等其它省市出现天寒地冻。“冷冻经济”在大多数农民甚至少数基层干部中还普遍存在,说明冬季瓜菜产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
品种是瓜菜生产最具有竞争力的要素。但是海南现有的冬季瓜菜生产品种,普遍存在“三多三少”:即质量一般的产品多,质量好的产品少;大路产品多,特色品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由于菜农仍按“老皇历”种植瓜菜,“冬瓜比草贱,辣椒烂如泥”的情况时有发生。
海南气候温暖湿润,这既是优势,也容易导致病虫害猖獗。为防止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近年来,少数生产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瓜果菜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已经损害了海南瓜果菜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与声誉。
此外,随着北方温室蔬菜和南方冬种瓜菜的发展,冬季瓜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南冬季瓜菜发展自身面临的瓶颈也日渐显露。菜农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在走向变幻莫测又很不完善的市场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势单力薄;二是单家独户的菜农难以对市场行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并对未来变化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三是现有农户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和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菜农的科技、资金投入。
信息比种子肥料更有用
2001年9月,三亚派出东北市场工作组和华南市场工作组分赴大连、广州等地,调查当地的瓜菜市场行情。根据市场调研和综合信息资料,三亚农业部门培训了5个工作组,分赴各镇传递今冬瓜菜市场需求的预测信息。三亚菜农普遍叫好,有的农民说:“给我们这些信息,比给种子、肥料还有用。”
海南冬季瓜菜市场主要在内地,岛屿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海南瓜菜持续发展并占领国内外市场,离不开反馈及时的信息网络建设。
瓜菜生产的特点是上市集中,量多而不易贮藏保鲜。当前农户规模十分狭小,大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仅靠农民自身难以准确预测瓜菜有关成本、收益和风险。农户调整瓜菜结构与数量,一般以市场已经出现的情况为依据,哪种贵了争着种,贱了抢着压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导致瓜菜生产忽上忽下,起伏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农业部门有必要牵头组建冬季瓜菜信息服务中心和相应信息服务网络,负责搜集、整理、并在新闻媒介上及时发布与农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信息(包括各地的生产布局、供给与需求状况,价格行情,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动态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以增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政府管好自己该管的事
往年,三亚各乡镇都会收到冬季瓜菜种植的品种、面积等指令性计划。但今年收到的却是关于今冬瓜菜的市场信息,没有了关于品种、面积等强制性指令。三亚市农业部门说,今年政府突出抓信息搜寻、发布、引导和其他服务,具体种植品种、面积由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自行决定。
但还有些市县和往年一样,给每个乡镇都下达了瓜菜种植指导性计划,甚至连品种面积也一一“指导”。这个计划名义上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有的市县为了完成计划,对各乡镇瓜菜种植情况,三天一通报、五天一表扬,片面地、过多地表扬无形中加大了其它乡镇的工作压力。有些乡镇干部便变指导性计划为指令性计划,强制农民改种。
海南冬季瓜菜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政府的正确引导起了关键作用。
但是,政府部门有时又显得过分热心,有些喧宾夺主。特别是个别基层政府指导农民选择品种时,不是给农民以全面的信息,而是直接下结论,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拍着脑袋出点子,拍着胸膛对农民打保票说包赚钱。产品一旦没有销路,农民也就形成逆反心理:“政府要我种什么,我就偏不种什么。”
有些乡镇干部甚至直接参与到流通领域。2001年,某县一乡镇为了推销农民生产瓜菜,由分管副镇长带队,一车一车往内地市场拉,由于乡镇干部对市场不熟悉,也没有市场销售经验,不仅没有达到保护农户利益的目的,反而赔进了一大笔资金。
政府在瓜菜生产中的定位,关键是解决职能上的“错位”、“越位”问题。凡是市场能干的事情,都要让位给市场,政府要把精力放在信息服务、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维护市场规则的公正,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不足。
订单不可随意当儿戏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针对岛屿型农业经济的特点,提出了“以运销加工为中心组织农业生产”的方针,拉开了“订单农业”的序幕。
但由于订单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有关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冬交会”合同订单兑现率只有30%左右。
当前我国大部分瓜菜产品已经进入买方市场,瓜菜产品经营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由于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部分客商就把自己的经营风险通过订单转移给农民。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好的时候,客商竞相压价收购,在农产品市场行情较差的时候,客商又以产品质量为借口在收购农产品时挑三拣四。有些不法客商甚至利用广大农民渴望订单的急切心理,进行欺诈活动,以订单为诱饵,借以销售种子、化肥等产品,严重影响了农民按订单种植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有的农民觉得订单农业无非是一锤子买卖,不必太认真,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同自身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普遍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想法。更有甚者,轻视合同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常常在农产品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拒绝履行合同。还有一些农民视“订单”为儿戏,认为签订后就为农产品找到了出路,不认真按栽培技术规范要求操作。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农村中的“订单”(合同)既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也未通过工商行政部门监证,即使一方不执行合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也无法处理。许多订单,只不过是个产销意向书,不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要将其作为促进我省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最大限度地保护菜农的利益。业内人士建议,一定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规范订单农业发展。注意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订单农业的管理办法和有关法纪法规,确保订单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今后打好四张牌
与整个农业面临新的发展阶段一样,蔬菜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日益显露,生产由原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为以市场约束为主。在WTO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正视现实,面对市场,从实际出发,切实打好绿色牌、品种品质牌、科技牌、整体牌“四张牌”,使我省冬季瓜菜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依赖“冷冻经济”的困境。
绿色牌:绿色食品渐受消费者青睐。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品牌无公害蔬菜价格每公斤比同类产品高1元左右。随着绿色消费热潮的到来,蔬菜生产必定要走无公害蔬菜之路。
品质牌:优化农产品质量的核心是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海南反季节瓜菜在打绿色牌的同时要再打出品种牌和品质牌,是与设施栽培相比的最大优势。
科技牌:产品竞争、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竞争。科技不仅是冬季瓜菜结构调整的手段,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冬季瓜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冬季瓜菜产业发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瓜菜产品的科技含量。
整体牌:海南是典型的岛屿经济,瓜菜市场在岛外,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南冬季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内部瓜菜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还要打好整体牌。把海南岛作为一个瓜菜发展的整体,根据各市县气候条件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为海南瓜菜号脉
- 时间: 2002-03-26 08:54:2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