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入世后我国轮胎行业走向预测(二)
  • 时间: 2002-03-26 09:22:1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点击:
  • 入世可以加快行业整合速度

    入世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其一是由于直接面对国外大公司竞争,对我国轮胎产业集中度的调整以及行业整合将起到促进作用。加入WTO后,我国轮胎企业产业集中度低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愈加暴无疑,一批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其结果不外乎是:不敌对手,首先被淘汰;迫于形势压力,主动向大集团靠拢或谋求与国外大公司合作。有的大集团从长远利益出发,会抓住契机扩大规模,走强强联合或互补联合之路,应该是国家政策调控能力减弱,市场调整能力增强。引进国际竞争,经济规律的制约能力将得到更自由的发挥,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规模小,管理差的企业的自然死亡上,多年来通过“关、停、并、转”等行政命令无法办到的事,有望通过市场之手来解决,对消除地方保护,加速淘汰小轮胎等起到促进作用。三是企业享受税收政策平等,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四是有利于轮胎出口,轮胎行业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我国发展,国内轮胎企业应该发挥这个优势,并利用入世后本地化生产的优势,一方面守住国内市场份额,一方面积极扩大出口。目前我国有出口企业44家,其中有9家年出口量超过100万条,有32家企业获得美国DOT认证,10家企业获得欧洲ECE认证,因此,我国轮胎出口有一定优势。

    关于合资更多的是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前几年国家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在政策上有所限制,如外方不能控股等,加入WTO后,国家政策将会逐步放宽,届时外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其实目次目前外资已经开始大举进入了,国内已有生产子午胎的合资,外商独资企业40余家,国际上排名前10位的轮胎企业都已在中国找到合资伙伴,这些企业生产的子午抬比例已达64%。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以及严谨的销售机制和渠道都对中国轮胎市场的冲击也较大。目前中国轮胎市场的竞争格局,依然是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国外大公司,如米其林,固特异,韩国轮胎和锦湖等,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品种和规模等均领先于国内轮胎企业,因而占据了高档轮胎配套市场,而国内企业如何在保持原有中档轮胎市场的基础上,向高档市场领域进军,难度还是较大的。因此,国内企业如果不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就无法与第一集团竞争。

    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更多地从积极的角度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轮胎工业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也使国内轮胎企业的销售理念、生产组织和技术进步得到了很大改善。由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子午抬项目,加速了我国轮胎工业子午批进程和产品结构调整。另外,外资的进入,不仅仅是投资,还包括企业合资、兼并,有利于不好的企业,外商不会去合资,而效益好的企业,是与外商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因此,国内轮胎企业应该转变观念,通过与外高的合作,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开发上优势互补,提升整个轮胎工业水平。

    关于市场最终决定行业发展

    由于入世后,国家行政命令少了,而市场动作多了,行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市场调节,国家将不再过多、过于具体地进行行政命令,而是通过行业政策引导,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如国家对橡胶工业的“十五”规划,就是通过市场分析,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和淘汰产品信息,通过这些政策和信息,告诉社会和企业国家的政策导向。另外,不久前国家取消了一部分审批程序,包括轮胎企业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投的核准等,目前正在修订指导外商投资目录,使外商投资环境更为宽松。

    在市场规范方面,国家将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合格轮胎产品入市,以及从许可证方面加强轮胎企业管理等。

    在提高我国子午胎技术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方面,国家将投放一部分资金,以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为依托,联合几家大的轮胎企业建立科研开发平台,加速开发子午线轮胎工艺技术及新产品,实现技术共享,以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市场的规范、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入世后国内轮胎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身发展:

    一是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回忆技术创新步伐,跟上汽车工业发展。轮胎行业是配套行业,汽车行业的市场因素将长期影响轮胎工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20万辆,其中轿车110万辆,200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500万辆,轮胎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轮胎企业应该注重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轮胎市场的变化要求。

    二是要突出结构调整,目前斜交胎市场明显呈萎缩状态,发展子午胎是重中之重,而子午胎本身也存在结构调整的问题,要大力发展高性能子午线轮胎。

    三是规范市场秩序,企业应建立自己合理有效的销售渠道,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四是提高产品质量,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