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保持2002年中国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要实行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发展。当前,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应采取一个比原先的力度更大的、与以往思维不一样的政策方式来加大对内需的拉动及对外部冲击的抵御;对实质性紧缩的政策思路进行调整,实行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注重以扩大需求解决通货紧缩,对内需扩大和供给效率提高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推进企业和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取消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贷款的管制和歧视,鼓励企业自主投资,以内需扩大推进宏观经济走上回升之路。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入世后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受国外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00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这个基础,同样,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大背景。
一、全球经济低迷将是2002年的主题
当今全球经济增长是以美国为龙头,美国经济的衰退与繁荣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2001年11月底,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正式确认美国经济也于当年3、4月进入了衰退期,从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和扩张期。尽管早在2000年初,全球经济就也出现了减缓的迹象,经济学家与金融界人士也纷纷认为衰退不可避免,但这次衰退来势之迅猛仍让许多人大吃一惊。从1999年12月至2001年底,道琼斯、标准普尔及纳斯达克三大指数分别下跌13%、22%和52%。宏观经济指数一路下滑。为了缓冲衰退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市场信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一年中11次调低短期市场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底的6.5%降至2001年底的1.75%。美联储降低利率对经济复苏虽能起一定作用,但是,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与历史上的历次衰退均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美国在能源和劳动力市场上时而感到压力但经济总体上不存在供给瓶颈,因而中短期的经济波动均由需求的波动所引起。需求的下降将会引起企业销售利润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投资降低,从而使整个经济进入衰退。总需求又分为两大块:企业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上经济衰退大多是起源于居民消费需求的下滑。然而目前的衰退主要起源于企业投资需求急速收缩。在互联网泡沫处于高潮的1999年,为追求高额利润,大量投资盲目地涌入科技产业,许多个体投资者也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投身于股票市场。虽然互联网的出现和与之伴随的通讯产业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可以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暴利。在华尔街和企业界意识到科技进步难以带来预想的利润时,对企业的投资开始收缩。很快,难以盈利的网络公司纷纷走到破产的边缘。投资需求的下降迅速影响到通讯产业的主要供应商,如朗讯,北方电讯。经济衰退于是很快在各个产业间蔓延开来。亲身经历过网络泡沫的人一定会对网络和通讯公司过去几年在销售上的慷慨优惠,在广告宣传上的一掷千金,印象深刻。然而大手笔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浪费性投资。尤其是2001年夏季之后,居民消费需求也开始减弱,进一步延缓了经济复苏。同期日本经济在短暂的恢复之后又一次进入衰退。在持续十年的衰退之后,全球对日本经济的绝望和无奈可以用《金融时报》的一句话来概括:“唯一能看好日本经济的办法就是把经济报表倒过来看。”欧洲货币同盟在经过两年的过渡准备期后,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通用欧元,为风雨满楼的全球经济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二、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重点是扩大内需
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国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为了保持2002年中国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必须要实行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目前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不适应扩大内需的要求
2001年中国出口受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衰落影响而下降,从上年增长27.8%下落到6.5%,上半年出口下落幅度很大,从2月份的29.9%下落到6月份的-0.6%和8月份的0.9%。9月份以后出口略有回升,但这种回升并不是趋势性好转。在全球贸易增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不大可能逆势而上。外部冲击加重,出口趋于下滑,继而造成内需的不稳定。去年9月份以后,内需下滑趋势日趋明显。1-11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比1至8月减慢2.6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下降0.1%,这是自去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负数转为正数以来首次出现的下降。11月和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下降0.3%。工业品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指数连续下降时间更长,下降幅度更大。工业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下降,将拖动其他价格指数进一步下降。前几年随着需求不足和经济下滑而出现的通货紧缩,刚刚减弱趋于消失,现在又加重起来。通货紧缩是需求明显减弱及经济严重下滑的集中表现。通货紧缩再次加重,表明内需不足已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新的顽症。通货紧缩反复出现,宏观经济连续下滑,除了约束需求的微观机制缺陷以外,很大程度上与约束需求的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有关。需求小于供给的市场失衡,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率的经营发展,对市场中所有企业都可能造成损害,在供给受制于需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供给增长很难突破狭窄市场的约束,反过来,缓慢增长的需求很容易对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造成障碍和伤害,需求小于供给的市场失衡形成价格下降压力,导致出现价格全面下跌的通货紧缩及经济下滑。1998年和1999年,宏观经济下滑局势严峻,宏观调控部门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但宏观政策主旨仍坚持适度从紧,对扩大需求的一些措施形成制约,使扩大内需的一些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起不到扩大需求的有效作用。企业和居民的需求行为受到市场风险约束,宏观经济下滑使企业和居民未来预算安排的不确定风险增大,出现了企业实业投资倾向下降和居民消费下降的新情况。1999年下半年,针对需求倾向下降的一些改革调整和政策调整的措施出台,诸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鼓励长假消费,增加工薪阶层工资等,起到了减缓需求抑制、推动经济回升的作用。但是,宏观政策总体上仍保持对微观主体需求从紧约束的方向,鼓励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措施只是局部的、浅层次的。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主旨与宏观经济扩大内需的要求不一致,与已经变化了的微观机制不协调,对微观主体受到的需求约束抑制放松不够,不利于需求不足问题的解决。
(二)实行适度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威胁,而是存在着通货紧缩继续加重的危险。现在和1998年所谓放松货币贷款规模时贷款贷不出去的情况根本不同。上一次企业更新改造投资的贷款需求不强,而这一次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自主加速势头已经启动起来,贷款需求强劲,但货币政策面对这种变化,不是随之增大对企业贷款,而是收紧贷款,加强了对企业贷款的控制。在出口下滑的情况下,内需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大。在出口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的资金效益不高,货币政策对出口的效果相对较小。货币政策对出口过度重视,资金过度向出口企业倾斜,出现厚此薄彼、重外轻内的问题,削弱了对内需的支持。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不光是一个简单的货币问题、价格问题,它反映出整体需求减弱的问题,是总体经济下滑的集中反映,通货紧缩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企业效益、就业、收入、消费、投资、心理预期等发生螺旋式下降。
目前随着入世后我国经济受全球经济低迷和不稳定的影响增加,我国宏观经济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大,下一步走势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选择。如果因势采取得当有力的政策措施,则可促进宏观经济好转,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应采取一个比原先的力度更大的、与以往思维不一样的政策方式来加大对内需的拉动及对外部冲击的抵御;对实质性紧缩的政策思路进行调整,实行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注重以扩大需求解决通货紧缩,对内需扩大和供给效率提高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推进企业和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取消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贷款的管制和歧视,鼓励企业自主投资,以内需扩大推进宏观经济走上回升之路。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2002年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重点
- 时间: 2002-03-08 09:56:51 作者: 肖万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