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关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遭到海外学人的质疑,甚至是批判,惹得中国政府官员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据理力争,“澄清”事实,但是,我们认为,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看,对全年经济增长率的高估不会过多地影响我们对一段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细数一下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我们仍会发现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和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看,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起步良好,多数指标好于预期,经济运行的亮点大致有四个:
农业生产起步良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已见成效,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经历了两年下降以后趋向稳定,一些指标大幅度收缩后已经止跌企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增速同比加快了7.2个百分点,明显升温,对拉动全年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利用外资增幅较大,直接投资达到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增幅同比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受上年调资的滞后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2%,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也增长了7.2%。
一些指标与去年同期或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也显示出“暖色”,例如:一季度GDP增长7.6%,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全年高出0.3个百分点,更高于今年全年预期7%的增长目标;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全年的8.4%和第四季度的9.9%均呈回升态势;外贸出口增长9.9%,较去年同期13.8%回落了3.9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全年6.8%和四季度6.6%都要高;市场销售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7个百分点,接近去年第四季度的9%,但有专家指出,如果考虑物价下降和2月份一些大中城市购物券(卡)集中消费等因素,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不跌反升,应该高出1―2个百分点。
从以上这些指标,我们不难看出部分经济学家一直肯定认为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理由所在。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1998―2001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逐渐地止滑趋稳,平稳在7―8%的位势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一季度的7.6%,同样显示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连续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指标的大幅下滑,主要有三个: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4%,项怀城部长说这是近年来财政增收的最低速度,增速减慢,意味着税收增长潜力正在减弱;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额增加16.8%,主要是受石油、石化、冶金行业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减幅达50亿元;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增加,登记失业率3.6%,实际失业情况可能更严重。
除此之外,物价水平依然处于较低位势,轻度通货紧缩的局面尚未扭转。
针对目前税收减少、物价下降、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失业严重的问题,经济界人士把目光转向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取向上。
众所周知,1998年以来,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特别是2001年外需的贡献呈现为负值,经济增长完全靠内需拉动。我们一直实行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政策目标定位于刺激投资需求,总投资率在1993年曾达到43.5%的历史最高点,相形之下,最终消费率却在下降,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一直未处于良性状态,消费不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到就业。近几年经济运行的事实也证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并未有效地解决社会的充分就业问题,由于国企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精简机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原因,1998年以来,城镇国有与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到今年一季度,这种趋势仍在蔓延,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可以说,中国正在遭受巨大的就业压力。从增进社会福利的角度看,一个不能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寻找到就业机会的经济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经济。这说明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新的考验。“一味好药即使有效,但长期服用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因此,多数学者主张适当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全面功能,除了增发国债,还要进行结构性减税;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有足够的货币供应。在考虑微观政策调整时,要注重启动民间投资,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市场门槛,在法律上解决民间投资利益保护问题。有学者还建议,今后考虑运用货币政策时,可将铸币税打入社保基金,而不是通过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以此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托底机制。
我们相信,经过新一轮的调整,2002年继续较好的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冲击,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持续平稳增长。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多数学者主张:宏观稳定 微观调整
- 时间: 2002-04-24 08:19:1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