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内水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000年水产品产量比1999年增长了3.8个百分点,而2001年1_9月份的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增加了3.2个百分点,基本保持住了比较平稳的发展势头。参照2000年的生产水平和最近几年水产品产量每年3%的增长趋势,2001年的水产品总产量估计为4400万吨左右,2002年的水产品总量预计将达到4500万吨;如果考虑水产品将近90%的商品率,那么2002年整个市场(包括出口,不包括进口)的水产品供给量将为4050万吨。
1、水产主产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水产主产省的情况如下:
福建、山东和广东三省各占14%,浙江占10%,江苏和辽宁各占8%,广西和湖北分别占7%和6%。这8个省的产量占全国水产品产量的81%。而从具体的品种来看,主产省的排名又有不同。
(1)淡水产品生产相对比较分散
淡水产品的生产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湖北(15%)、江苏(13%)、广东(13%)、安徽(10%)和湖南(9%)。这五个省的产量占全国淡水产品产量的60%,而且各省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全省境内全部是淡水产品,而江苏省水产总量的73%是淡水产品。因此,淡水产品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于湖北和江苏两省来说影响很大,淡水产品市场状况对这两个省的渔业经济影响也最大。
(2)海水养殖生产相对比较集中
福建省的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占全省水产总量的52%)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3%;其他主产省份是:山东(16%)、广东(15%)和辽宁(13%)。这4个省的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
(3)海洋捕捞产量受资源制约,不会有太大增长
海洋捕捞产量集中在山东(22%)、浙江(20%)、福建(15%)、广东(13%)和辽宁(11%),这五个省的产量占海洋捕捞总量的81%。其中浙江的海洋捕捞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1%,山东全省56%的产品是海洋捕捞产品,辽宁总产量的53%是海洋捕捞产品。因此,有关海洋捕捞的各种政策对于这三个省来说影响较大。
总体来说,海水产品的生产比较集中,例如辽宁的海水产品占省内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1%,浙江海水产品占全省产量的90%,而福建的这个比例是89%。因此,海水产品市场的景气与否对这三个省的渔业经济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2、水产品生产受资源约束,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丰富的水产品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加之畜牧业频繁发生的疫病情况,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水产品的消费。但同时我们看到,国内水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水域污染和赤潮的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其次,新的海洋管理制度对渔业带来重大影响,《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和北部湾划界谈判的完成将不但会造成渔业产量的损失,更会使相关地区的经济发生萎缩。第三,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给渔业结构调整造成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将达到44公斤,但目前只有33.8公斤。因此,在未来10年当中,渔业的产量还要有大的提高。我国在水产养殖面积、单产等方面还要继续挖掘潜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估测:由于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世界农业用水的前景不容乐观;同时,江河、湖泊的存水量因耗水量过多而大大减少,养殖业受到限制;近年来,世界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自1984年-1999年,世界水产养殖业年产量从700万吨增至2250万吨,已达到水体能够承受的高峰区段。从捕捞渔业来看,1995年世界海洋和内河天然水域的鱼类捕捞量停留在80年代末期的水平(9100万吨/年),人均捕捞量减少8%-10%;世界大型沿海渔场的海鱼捕捞量已达饱和或超过天然生产能力,也需要有一个休养生息阶段。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因水体受限而使世界渔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进入一个相对萎缩和调整的阶段也是自然和必要的,这个调整为5-15年。
二、水产品需求旺盛,城镇居民消费逐渐转向高档水产品,而农村居民消费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2000年渔业总产值2712.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8%,平均每一渔业劳动力生产水产品130.2公斤。200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427.27元,比1999年下降了21.09元/人,这其中农业收入由99年的918.27元/人下降为2000年的833.93元/人,建筑业收入由99年的61.18元/人下降为2000年的46.73元,而工业(增长了76%)和牧业(19%)收入上升的幅度较大,林业(4%)和渔业(8.7%)的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农民家庭经营渔业纯收入由99年的24.80元/人上升为2000年的26.95元/人。从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出,农户收入的高低跟经营水面面积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地正相关关系,这为我们在大农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1、水产品国内需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水产品市场的消费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一是城乡居民食用消费部分,具体包括城乡居民的家庭消费和社会消费。其中,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是该部分消费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居民食用消费总量的50%;社会消费指餐馆、饭店的消费和请客送礼等形式的其他消费,该部分消费占了居民食用消费总量的另50%;二是加工工业原料消费部分;三是出口贸易部分;四是其他消费部分,具体包括自食消费、鲜活饲料消费和损耗等。
(1)城镇居民普通水产品的消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而名优水产的需求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每年消费水产品的支出,97年为140.98元,98年上升到142.46元,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3.29%;99年达到143.96元,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3.12%。这其中,消费主要水产品的变化情况如下:
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水产品统计表
品种
97年(千克)
98年(千克)
99年(千克)
黄花鱼
0.17
0.20
0.15
带鱼
0.94
1.02
1.01
草鱼
0.78
0.80
0.87
鲤鱼
0.86
0.87
1.02
鲢鱼
0.46
0.44
0.49
鲫鱼
0.67
0.77
0.89
虾类
0.86
1.03
1.04
资料来源: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9-200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产品的结构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且基本保持了这样一个特点,即城镇居民对相对高价值的水产品(黄花鱼、带鱼、虾)的消费量明显大于低值水产品(草鲤鲢鲫)的消费量,所以供应城镇居民的水产品应该逐渐转向高值的产品。
(2)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水产品的消费发展态势良好。水产品消费在农户家庭食物支出中是除了粮食、蔬菜、猪肉、水果之外的第五大支出项目。从1986年到1999年,农户消费水产品的支出从户均15.48元增长到21.62元,增长了近40%,平均每年递增近3%。这是从全国平均的角度来看。如果考虑水产消费的地区分布,则在东部主产区,水产品在食物消费结构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东部地区户均消费水产品,从1986年的29.80元,增加到1999年的39.44元,增加了32%;而在同时期,中部地区户均消费水产品从7.7元上升到14.63,增长了近90%;西部地区从3.80元上升到7.54元,增长了98%。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由于是水产主产区,是传统上消费水产品比较多的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对水产品的消费没有太大的增长(与恩格尔定理吻合),而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品的消费呈现出明显强劲的增长态势。因此,我们判断,水产品的国内消费部分将会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水产品供求在总量上存在着不平衡。中国水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东部占80%,中部地区占18%,而西部地区只占2%;所以水产品生产地域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之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落后,导致水产品市场供需的地域性不平衡。同时,我国为保护海洋水产资源,在东海、黄渤海、南海海域施行了伏季休渔制度,海水产品供需也出现了季节性不平衡的问题。但是我国水产品的消费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量非常有限,这种消费格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产品供给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
三、和2000年相比,2001年水产品市场发展平稳。其中淡水产品价格略有下降,海水产品价格略有上升,但年内各品种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
以下所选的7个品种,包括了淡水产品、海水养殖产品和海洋捕捞产品中的大宗品种。通过对这7个品种的监测分析来说明整个水产行业的市场状况。
1.草鱼
草鱼产量占淡水产品的比重是18%,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大约是7%左右,是国内市场重要的淡水产品。2000年草鱼产量为316万吨,其中广东、湖北各占16%,湖南和江苏两省分别占11%和10%。这四个省的产量占草鱼年总产量的53%。
草鱼批发市场价格近几年基本保持在6.00-9.00元/公斤之间,今年的平均价格在7.3元/公斤左右。从年内来看,价格趋势比较平稳。2001年的价格整体比2000年低一些,这部分反映了淡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势头。
2.鲢鳙鱼
鲢鳙鱼是国内最大宗的水产品,占淡水产品的比重为28%,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为11%,2000年总产量484万吨,其中湖北省占18%。其他的主产省还有:江苏和广东各占11%,湖南和安徽各占10%,五个省的产量占鲢鳙总产量的60%。
全国鲢鳙鱼平均价格趋势平稳,而且这两年价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塘口批发价在3.60-5.60元/公斤之间。2000年在某些季节出现了价格波动, 2001年价格从1月份开始一路走高,平均价格在4元/公斤左右。由于鲢鳙鱼占国内消费市场的比重很大,因此这种小幅但稳定的价格走高反映了居民对水产品需求的增长趋势。
3.鲤鱼
鲤鱼占淡水产品的12%,占水产总量的比重为5%,也是属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大宗淡水产品,2000年总产量为212万吨。鲜活鲤鱼还有少量的出口,如2000年出口到韩国2835吨,出口额2千多万元。鲤鱼的生产全国比较分散,山东省的生产略多一些,占12%,其他的鲤鱼生产省份还有:湖北、黑龙江、湖南、安徽、辽宁、江西等省,以上省的产量占鲤鱼总产量的51%。
观察2000年和2001年鲤鱼价格走势,鲤鱼批发市场同期的价格几乎无差别,年内的价格走势也基本相同。2001年的平均价格为5元/公斤。
4.鲫鱼
鲫鱼占淡水产量的8%,占水产品总量的3%,属于国内大宗水产品之一。2000年总产量138万吨,其中江苏、湖北、安徽三省的产量占总产量的48%,分别为22%、15%、11%。
鲫鱼批发市场价格非常稳定,平均价格在9.20元/公斤左右,从这两年的价格走势来看,5月份价格在最高点。
5.带鱼
带鱼全国生产130万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13%,占全国水产总量的3%。主产省是浙江65万吨(占总产量50%)、福建17万吨(14%)和广东15万吨(11%)。还要从国外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12万吨“冻带鱼”,主要从印度(8.5万吨,占69%)和泰国(1.7万吨,占14%)进口。国内带鱼(小带鱼)批发市场平均价格为10元/公斤左右。2000年和2001年带鱼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一般在4、5月份价格达到峰值。
6.蛤
全国生产162万吨,主产省是山东80万吨(占总产量的49%)、广西20万吨(占13%)、福建21万吨(占13%)、广东10万吨(占6%)。
蛤的批发市场价格在产区和销区差别比较明显,产区的价格大约在6.60元/公斤左右,而在销区批发市场价格是12元/公斤左右。这两年价格基本没有变化。
7.牡蛎
全国生产牡蛎330万吨,主产省为福建156万吨(占总产量的47%)、广东51万吨(占15%)、山东47万吨(占14%)、广西41万吨(占12%)、辽宁22万吨(占6.7%)和浙江12万吨(占3.5%)。江苏省向日本等国出口约6454吨,创汇8500余万元。主产省的出口量相对来说较少。
四、2000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形势好转,预计2002年水产品出口会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高档水产品进口将会增加。
2000年我国水产品总进口量为252万吨,进口额为151亿元;总出口量为153万吨,总出口额314亿元。水产品整体贸易顺差为163亿元。
1、主要的贸易伙伴国
从贸易额来看,2000年我国的贸易伙伴国依次是:日本178亿元(占38%)、美国53亿元(占11%)、韩国42亿元(占9%)、欧盟36亿元(占8%)、俄罗斯35亿元(占8%)、秘鲁33亿元(占7%),排在后面的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地区(20亿元)、加拿大(10亿元)和我国台湾省(7亿元),总共占8%的贸易额。
出口方面,日本无疑是我国水产品最重要的消费市场。2000年对日本的出口额达到164亿元,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53%;其他的主要出口地区依次为:美国43亿元(14%)、韩国36亿元(占11%)、欧盟30亿元(占10%)和香港19亿元(占6%)。
进口方面,秘鲁是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国。2000从秘鲁进口94.2万吨的鱼粉(占鱼粉进口总量的80%。此外还从俄罗斯进口鱼粉9万吨,从美国进口6万吨,从新西兰进口2万吨),平均价格在3440元/吨左右,占其向我国出口水产总量的98%。从秘鲁的进口量占我国水产品进口总量的38%,为我国第一大水产品提供国;俄罗斯是我国第二大水产品提供国。2000年俄罗斯向我国提供3.2万吨冻鲱鱼,占我国鲱鱼进口总量的83%;提供1.1万吨冻大麻哈鱼,占大麻哈鱼进口的61%;提供4万吨冻鲽鱼,占鲽鱼进口的54%;提供3万吨的冻鲭鱼,占鲭鱼进口的65%;提供35.3万吨冻鳕鱼,占鳕鱼进口量的90%(平均价格在6038元/吨左右)。鳕鱼进口占俄罗斯对我国水产出口总量的61%;由此看出,俄罗斯是我国冻鱼进口的最主要的来源国,占我国进口总量的23%。此外,从美国的进口量排第三位,占我国进口总量的6%。
2000年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状况(单位:吨/亿元)
国家
进口量
进口额
出口量
出口额
进口额比重
出口额比重
贸易条件
日本
51224
12
590482
164
8%
53%
154
美国
155999
10
183286
43
7%
14%
33
韩国
66058
5.7
286914
36
4%
11%
30.3
俄罗斯
576068
34
11495
1.2
23%
0
-32.8
秘鲁
965654
33
0
0
22%
0
-33
说明:“进口额比重”和“出口额比重”两个指标分别是指占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渔业局“2000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资料”整理
2、2000年出口情况
烤鳗出口62亿元,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力;其次是冻鱼片,出口额达到50亿元;再次是冻鱼,为29亿元;冻小虾仁创汇额为16亿元。如果从出口量方面看,各种冻鱼以36万吨的出口量居第一,占水产出口总量的24%;其次是冻鱼片,出口量达到31万吨,占水产出口总量的21%;烤鳗和冻小虾仁的出口分列第三、第四位,分别为6.9万吨和4.5万吨。
从分省的情况来看,水产品出口量排在前5位的省份是山东、辽宁、广东、浙江和福建,分别是55万吨、30万吨、22万吨、19万吨和13万吨。这样的出口规模在各自省内占的比重都非常小,最高的辽宁省也不过占省内水产总量的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产品主要还是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口的部分相对国内生产来说很小。
在出口量居前五位的省内来看,山东省出口产品的32%到日本,30%到韩国,15%到美国,11%到德国,2%到法国;辽宁省出口的65%到日本,9%到美国,8%到韩国;广东省58%的出口品到香港,13%到美国,11%到日本;浙江省38%的出口品到韩国,36%到日本,6%到美国;福建省58%的出口品到日本,14%的到台湾,12%到韩国。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除了广东省外,其他的出口大省的大部分产品都输往日本和韩国,出口到欧美的比重较小。而通常情况下,出口到日本韩国的水产品价值相对欧美来说比较低,因此进一步努力加大对欧美的出口,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的关键。
我国的水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例如越南、缅甸等中国周边地区渔业的发展,不但占领中国固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而且大量水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生产者直接构成影响。
国内出口商的无序竞争,也对我国的水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烤鳗对日本的出口,大量出口企业恶性低价竞争,造成烤鳗出口价下降,2000年烤鳗出口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出口额增加的幅度却远小于出口量增加的幅度。这种国内出口商无序降价竞争的现象甚至引起了日本进口商的反感。再比如,我国对韩国、欧盟的水产品出口都曾因质量问题而发生出口量下降甚至是欧盟拒绝进口中国水产品的现象。因此对国内出口商进行规范管理也迫在眉睫。
3、2000年进口情况
2000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252万吨,其中鱼粉119万吨,居第一位,占水产进口总量的47%;冻鳕鱼进口40万吨,居第二位,占水产品进口总量的16%。其中,从俄罗斯进口35万吨;冻带鱼进口1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主要来自于印度和泰国,分别占带鱼进口的69%和14%;此外,从德国等国进口4万吨冻鲭鱼,从俄罗斯等国进口4万吨的冻鲱鱼,从加拿大、丹麦、泰国进口约4万吨的冻小虾,从俄罗斯和美国进口2万吨的大麻哈鱼。
4、加入WTO为我国成为水产品贸易大国创造了条件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进口国,占世界水产贸易量的25%(过去占30%,现在由于经济衰退而下降);欧盟水产进口量持续上升,占全球贸易量的3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约有一半的进口量发生在欧盟成员国内部;美国的水产出口量列世界第四位,但进口量排世界第二的位置,占全球贸易量的16%。
泰国和挪威是世界上主要的水产品输出国。这两个国家的出口量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
虾是最重要的水产国际贸易商品,占国际贸易额的20%。其次是底层鱼类,占12%;金枪鱼占9%的份额;墨鱼、章鱼的贸易量有所下降,只分别占全球出口额的3%和4%;同时,大麻哈鱼出口显著上升,达到7%的市场份额。
由于近年来涉及水产品的国际争端日益增加,许多相关问题诸如水产品补贴、渔业与环境的关系等等,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鉴于此,预计在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可能会引入渔业及水产品贸易。WTO要求各成员国更充分地实现水产品贸易自由化,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就我国而言,由于养殖业在水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渔业在大农业中日愈显示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考虑WTO规则所产生的影响。
五、日本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的水产品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开发欧美市场,改变我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单一的局面。
1.日本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由于日本经济萧条以及通货紧缩浪潮的袭击,越来越多酷爱高价鱼的日本人开始青睐低价及进口鱼。日本市场上进口鱼和国产鱼的比例为6:4。日本市场高价鱼的价格近期一直在下跌,但是低价鱼的进口量一直在上升。加之受国际捕渔条例的限制和过度捕捞造成的严重后果,曾经是世界头号捕渔国的日本的捕渔量下滑很大。这为我国水产品的进一步进入日本提供了条件。在日本市场,与我国竞争市场份额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智利、俄罗斯、韩国、泰国。
2.发展高档优质水产品以适应美国市场需求
美国向来是高档水产品输入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都必须执行HACCP计划,这一规定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为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国内的出口加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HACCP法规的要求改进生产工序、完善加工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我们也要逐步改变我国水产出口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努力提高对美的出口。
3.韩国对水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韩国政府拟对输入韩国的水产品实行严格的双重检验制度,即装船前对全部货物进行检验。进口通关时再度检验的制度。并仿照美国和欧盟的做法,修改韩国食品卫生法,对我国向韩国出口水产品的加工厂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4.适应欧盟的技术要求,努力增加对欧盟的出口
欧盟对畜牧疫病和转基因食品的“谈虎色变”,对水产品的需求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但是输入欧盟的水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这对我国水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逐渐增加,2000年出口到欧盟的水产品达到17.7万吨,比上年增长65%。目前,欧盟取消了对中国水产品采取批批检验微生物的限制措施。从此,凡由国家检验检疫局推荐注册的企业生产的水产品可以正常进入欧盟市场。但我们还是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严格按照欧盟指令生产、加工和对欧出口水产品,切勿重蹈覆辙。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渔业经济内部的结构调优以及居民对水产品消费的日益增加,我们的判断是:水产品市场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水产产量进一步增加;由于水产市场早已完全靠市场调节,不管是加入WTO或者是其他政策都对其影响较小,因此,水产价格基本上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
由于世界经济整体的不景气,中国这块依然保持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关注,这不但意味着大量的机会,更意味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和挑战。世界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首先是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减少,我国目前数百万吨的水产品出口必然受到冲击;其次,因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水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对国内的生产将会造成更大的压力;第三,由于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将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第四,韩国对从我国输入的水产品实行更加严格的检疫检验制度,对我国的水产品出口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五,入世后其他地区的水产品会对国内的生产企业提出挑战。
由于海洋资源的日渐匮乏,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共识,因此发展水产养殖必然是未来水产发展的方向;我国实行的南海休渔制度使得海洋渔获量受到暂时控制,但是随后发生的休渔期过后渔民疯狂捕渔的现象可能使休渔的成果损失殆尽。因此,有关人士提出的限捕措施可能才是治本之道。
对于加入WTO后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专家分析认为对国内的生产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首先因为我国水产品主要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口部分不足国内产量的4%;况且国际市场水产品的流向主要是输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降低关税后也不会有大量的水产品涌入从而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其次,我国的水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特别是养殖资源优势,加上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的水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2001年我国水产品供求形势分析
- 时间: 2002-04-05 09:33:31 作者: 魏旭 来源: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