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农村,“芒果楼”、“香蕉楼”、“瓜菜楼”、“胡椒楼”频频出现。热带高效农业成为海南农民的“聚宝盆”。
据有关权威统计部门调查:1999年,全省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50亿元,而1995年只有36亿多元,平均每年增加2.8亿元。 2001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998元,比1995年增加1126元。
海南农村的变化,源于蓬勃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宝岛,地处南海之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成全国独有的“天然大温室”。在海南这块只有3.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瓜种果种菜,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捷径”。
1995年前,海南全省种植的瓜果菜产量只有199万吨,去年已达458万吨。这些瓜果菜除供应海南外,大部分运往岛外,去年就外销了217万吨,其经济效益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了506元。
农产品销售难曾是个老大难问题。自1998年以来,海南成功举办了4届“冬交会”,广邀国内外客商参加,仅2000年“冬交会”就签订合同798份,成交量239.5万吨,总成交额72.9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瓜果菜生产与销售的对接。通过配置“菜单”,签订“订单”,落实“产单”,兑现“钱单”,解了农民后顾之忧。在去年全省农业 324亿的总产值中,订单农业至少贡献了25个百分点。
无公害,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是海南农业打出的一张王牌。通过封存和销毁剧高毒农药、大力推广农家肥、对瓜果菜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建立检测队伍等手段,绿色农业建设有了实质性突破。去年,海南又制定颁布《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保护管理规定》以及8个地方性标准,对无公害生产基地采取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对农药残留量超标的产品进行公示。
“海南牌”瓜果菜在全国越叫越响。从1997年开始,我省每年评出一批“省优”农产品,通过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调整优化瓜果菜品质结构。仅去年,就有51家单位的95个产品荣膺“海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树立了“金果王”香蕉、五指山野菜等20多个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些优质产品价格看好,成为农户和消费者共同的“香饽饽”。
浩瀚的海洋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海南人拥有的一个“蓝色聚宝盆”。“金色海岸带”令上百万“牧海耕渔”的渔老大走上致富路。去年,全省渔业人均收入4954元,劳均收入10722元。昔日以船为家的渔民如今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
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齐头并进。高位池养虾、沉箱养鲍、近海浮绳式养鱼等新型养殖模式已走入千家万户,我省传统海洋渔业科技含量大为提高,养殖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渐形成品牌优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斑节对虾、鲍鱼等海鲜产品,已成为继椰子、香蕉、芒果之后,叫响大江南北的新品牌。
2001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5.7万吨,渔业总产值80.86亿元,渔业增加值5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7.9%和24.3%。
海洋渔业、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去年,这三项的总产值达146.6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高效农业带来的“荷包”收入是明显的。199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只有130.86亿元,去年农业增加值已达到200.28亿元。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贡献率达到41%,远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我国加入WTO给农副产品市场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南锁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10年,把海南建成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冬季菜篮子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种子产业基地、高效速生林产品生产基地、优质海洋水产基地和热带花卉生产基地。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农业"聚宝盆"
- 时间: 2002-04-09 08:39:1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