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特写:中国金融业坚冰逐渐消融 外资基金谨慎涉足
  • 时间: 2002-05-14 08:02:5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路透社    点击:
  • 如果现在问一位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经理,"最想进入的市场是哪个?",可能的答案会是"中国"。

      然后你问,"啥时才能从中国市场上获得收益",他的答案可能仅仅是耸耸肩,或"谁知道"。

      中国股市的规模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同时也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了能够在这个前景无限的市场分得一杯羹,外国基金公司得遵循中国有关规定,以直接投资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跟中国的企业携手合作。

      但在中国的金融领域,目前外国投资者仅能在合资企业中持有33%的股权。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承诺,三年后外资的比例可达49%。

      在这种形式下,持有大笔资金的外资基金中仅能占据少数股东地位,而需面对的是无法预知的中国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瑞银(UBS)(UBSZn.VX)大中华区主管傅德修说,"作为小股东,外资基金应了解如何才能有效的合作,重点是外资的投资方式是否适合本地市场。" 中国投资者往往把关注重点放在如股东背景等非实质性资产上,股票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其盈利水平。

      在国内市场上,"亏损越多,股价升幅越可观"现象并不少见,散户投资者购入亏损股,期望政府能相助其重组。例如今年涨幅最大的石化厂商--湖北兴化(600886)2001年录得亏损,但其升幅高达56%,而同期股市基本保持横盘。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部主管王国卫最近在上海的一个基金业论坛上表示,"在一些国外基金经理的眼里,国内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可能只有10家值得投资。" 他说,"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不了解中国市场,我们不能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股票。"

      运作仍不规范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外力来发展其刚起步且不太规范的基金业,毕竟该行业才发展了四年时间。

      中国拥有8,00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储蓄,其中仅有不到1.5%投资于基金,90%以上的存款以极低的利率存在银行。而且政府一直希望能有专业的长线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参与目前尚不成熟的股市。

      "中国拥有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肥沃土壤",渣打银行东北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郭国全指出,"实际上中国资金相当充裕,如果金融市场不能很有效率地运作,长此以往这些资金将会变成一个大麻烦。" 中国基金业曾因操纵股价和超量申购新股而名声不佳,亦为中国仅有12年发展历史的股市埋下了潜在的流动性危险。

      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助理徐智麟表示,"每个人都认为中国市场非常有吸引力,但相对也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大多数外资基金都表示,目前并不会急于进入中国股市进行股票交易,当前更合适的做法是为中国的基金管理业建立风险准则。

      细节尚未出台

      尽管中国已意识到需要国外的专业经验,并承诺将对境外基金开放其金融市场,但具体执行的管理条例却仍迟迟未能出台。

      而一家新加坡公司官员在研讨会上则抱怨说,中国好像在故意回避亚洲公司,因为目前为止只有西方公司才能成功地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

      基金经理们希望中国可以在几个月内通过中外合资基金的法规,并能在今年推出首批中外合作基金。

      目前已有十多家欧美公司宣布了它们的合作计划,不过一些公司官员表示,谈判进行的非常艰难。

      由于外国公司都比较青睐于通过购买股份,介入那些具有稳定经营业绩,广泛客户网络及与证监会关系良好的基金,因此现有持股人希望可以在股权转让中获取丰厚的收益。

      华安的王国卫说,"价钱是个问题,基金是一个有著良好业绩与前景的行业"。华安现正邀请JP摩根公司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以战略股东的身份加入。

      瑞银的傅德修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获得管理权,以及如何重组一个已运行多年的董事会。" 外国基金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这样他们就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股东结构,获得更大的管理权,但问题是启动成本则会相应提高,而且也要花较长时间才可以使新公司创出自己的品牌效应。

      荷银(ABN AMRO)资产管理公司表示,出于经营牌照的考虑,他们不会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而准备购入与其合作的长盛基金公司部分股分。

      该公司亚太区行政总裁范启诚(Frank Kusse)说,"中国证监会发放牌照不会没有限制,而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可能亦需要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