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倍。去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今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 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的道路。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将打破传统的农村经济的封闭状态,引起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引起市场的扩大。这也就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几十年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总的说来,各个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纵向比较发展速度都很快,但横向比较,地区发展差距是扩大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例如在“九五”时期和2010年之前,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即人均GDP的差距,还是继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续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去年11月底大陆人口12.6亿,2010年全国人口可以控制在14亿。中国增加1亿人口的最短的时间,是1969年9月到1974年6月,从8亿增加到9亿,只用四年零九个月时间。现在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但增势明显趋缓,最紧张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过去了。预测在2035年左右人口高峰期,即使按最保守的测算,也能够控制在16亿以内。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
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是长远大计。主要是水资源和能源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北方,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制度。能源主要是石油问题。国内石油开发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进口7000多万吨,很快就会达到1亿吨。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会达到50%。要在国际上寻找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建立国内石油储备体系,像过去抓粮食那样抓石油。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以节约资源,进口资源消耗多的产品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各方面的体制或制度建设,也可以说是体制或制度文明建设。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的挑战。加入WTO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舞台本身不足以保证演出成功。
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今后几年是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时期,要珍惜这几年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王梦奎:中国经济下一步会怎样走
- 时间: 2002-05-17 08:40:5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北京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