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水产养殖病害一年损失上亿
  • 时间: 2002-05-20 08:28:1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今年3月至4月,我省三亚、万宁、文昌、海口、陵水等沿海市县的海水网箱养鱼因环境水质恶变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暴发性鱼病,重病区全军覆灭,轻病区后遗症不断,估计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水产养殖业是我省渔业的半壁江山,也是我省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然而水产养殖发生重大流行性疫病已成为阻碍我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淡水网箱养殖发生暴发性疾病以来,我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暴发性病害。

    网箱养殖方面,1993年陵水新村因赤潮死鱼直接损失1500万元;1996年万宁、陵水、三亚三地海水网箱暴发性死鱼的经济损失为 4000多万元;1997年上述三市县再次发生海水网箱养鱼暴发性死鱼,经济损失2320万元; 1998年5月东澳的海水网箱暴发性鱼病,造成损失1200多万元;1999年至2001年海水网箱也没有风平浪静,经济损失愈来愈大。

    对虾养殖方面,1996年全省养虾发病率约有29%,经济损失达4000万元以上,1997年全省养虾发病率达32%,经济损失3000万元以上,1998年全省养虾发病率30%。这几年来,我省的养虾发病率约有30―40%,面积达2000多公顷,每年的经济损失数千万元甚至近亿元。

    淡水的甲鱼、鳗鱼等四大家鱼养殖业也频繁告急,刚发展的产业又陷入低谷。连年不断的病害令养殖业主望而生畏,也使养殖户荒池弃养。水环境污染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也影响了我省对外出口和国内市场的流通,去年我省出口欧美国家的南美白对虾因一些有害成份超标受阻,经济损失惨重,就是一例。

    据统计,2001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6万多公顷,产量24万吨,水产养殖产值近25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34%。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大大地拓展了我省水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成为我省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

    目前,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养殖规划做得不好,开发密度过大,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如海水网箱养殖,对合理规划布局问题注意不够,一些地方养殖规模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生态失衡,引起自身污染。如三亚的红沙、铁炉港,万宁的港北、东澳,陵水的新村港,密集的鱼排,覆盖了大片水面,堵塞了出海口,阻碍了海水的交换量,同时,大量的养鱼饲料、残饵、鱼类的排泄物、养殖海区的生活污水和船舶的排放以及港岸周围的虾养殖废水直排港内海区,日积月累,造成了海区的严重污染,导致连年发病不断。

    养虾方面,在技术和设施配套跟不上的情况下,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不惜血本,以超出数倍的密度进行养殖,增加了池塘负载力,致使病害横行。据调查,我省养虾的效益情况是,三分之一虾农赚钱,三分之一虾农平本,三分之一虾农亏本。二是养殖操作标准不规范,法规不健全,乱用药、超量用药、违规用剧毒药,破坏了水生态平衡,病害逐年加剧。三是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排大海,不仅造成沿岸海区大片水面污染,破坏了近海渔业生态环境,影响了渔业正常生产,同时也造成了区域性养殖水体交叉感染。四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由于技术推广站、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不落实、病害防治测报网络不健全,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制约了推广队伍的发展,无法做到疫情的及时预警、测报,无法做到及时关闭疫病区,控制疫情的蔓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五是渔药、饲料市场管理混乱,假药、假饲料多,影响了养鱼质量,错过了最佳防病和治疗期。同时,虾苗未经检疫出售,病源潜伏,随时暴发。

    日益严重的病害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领导也曾多次做了批示,反复强调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效地预防了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我省各级水产主管部门、技术推广机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我省病害防治工作起点低、底子薄的状况,目前病害形势严峻。当前必须要按照规划科学制定地区养殖发展容量,严格控制养殖开发密度,发展多品种均衡养殖,整治低标准池塘,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排灌、统一排污的宏观调控管理,防止水质交叉感染,防止沿海水域环境污染。

    我省内湾浮排式网箱养殖密度过大,经常出现养殖水域富营养化,每年病害不断,损失惨重,我省又是台风大省,风大灾多,是海水养殖的天敌,因此应大力发展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近海浮绳式网箱养殖、挪威深海潜网养殖、碟型升降式网箱、工厂化养殖、池塘循环水无公害养殖模式,减轻养殖水环境的压力。另外急需规范水产行业标准,促进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