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深加工:箭在弦上
  • 时间: 2002-05-24 08:04:12    作者: 王锡鹏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农产品深加工能使原始产品提高市场价值,这时当今人们来说犹如日落西山水流东那般浅显易懂。譬如一公斤鲜香蕉果或荔枝果经过深加工制成香蕉果片或荔枝罐头,其身价就有可能提高四五倍,甚至六七倍。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加工还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造成价格下降而导致贱农伤农事件的发生。

    记者从有部门获悉,截止2001年底,海南垦区非胶高效农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9万多亩,其中热带水果46万多亩,23万多亩已经进入投产期,年产水果近15万吨,其后几年间大面积的瓜果将进入生产旺季。这都表明,农产品的深加工已经到了不得不为,而且必须“有为”的地步。

    翻开还未尘封的记忆,海南垦区并非没有过农产品深加工厂家。它亦曾有创办过农产品深加工厂前例。譬如菠萝缺罐头加工厂等,只是因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而停产下马罢了。于是,从此就再也无人谈论创办农产品深加工。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诸多失败停产下马的因素:第一,设备简陋,投入不足。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农场创办各类加工厂作为直属二级企业虽然刺激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但均因各自为政,投入严重匮乏,风光不了几载,其后果自然是机械设备落后,或者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换代,拖了占据市场的后腿。第二,生产技术滞后,影响产品质量。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质量原因,或者找不到市场,或者打不开销路,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周转资金捉襟见肘,经营进退维谷。第三,销售渠道不畅,缺少一支过硬的经销队伍。许多厂家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定势,重生产轻销售,重生产流程管理轻销售队伍建设,拓展国内市场不力,结果产品只在本地区打转转,多了几家同类产品竞争,就谈不上盈利。第四,缺少品牌意识,缺乏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商品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谁占有品牌谁就赢得市场。市场还有“先入为主”的客观规律,后进者往往被消费者排斥,招致亏损,甚至停产破产。

    平心而论,至今农产品深加工仍然是一张“白纸”,依赖出售原料产品运作经营,与其占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面积,一度为海南经济建设及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海南农垦这么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实在是极不相称的。我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一瞥脚的现状,让广大职工在继续推进非胶高效农业生产中鼓舞斗志,充满信心。

    海南垦区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业,记者呼吁各级领导与经营管理者应该重视解决好如此两大问题:一是要强化办好“龙头企业”的思想理念。农产品深加工的厂家不要求数量多但求设备先进,技术尖端,改变过去“自起灶炉遍地开花”那种财力、物力、技术分散的做法。建议由省农垦总局创办,或由总局有关部门指导,几个非胶高效农业生产大户的农场牵头,根据交通、加工环境等条件择地办厂,采取股份制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以现代企业制度替代以往呆板的经营方式。二是要有拓开国际大市场的雄心与勇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垦区的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的天地。只要产品新颖,价格适宜,符合环保要求,就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口国外,占领国际市场就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之事。就省内市场而言,还有颇大的消费空间。据调查,目前省内市场鲜果脯、瓜果罐头等农产品食品,70%以上来自省外的生产加工厂家。垦区深加工农产品利用地利人和,完全可以占据与填补这些市场。此外,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销售网络,平时推销产品,适时举办展销;还可以通过定期在网上发布产品信息,不断提高和扩大其产品的独特声誉和知名度。

    记者认为,创办农产品深加工厂或者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已刻不容缓。要做职工生产的“及时雨”,莫等到贱农、伤农才“雨后送伞”,各级领导须牢牢记取。可以想象,待到因产品滞销或大幅跌价才“研究研究”,必然挫伤职工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垦区经济界人士都在为如何搞好农产品深加工积极调研。应该说,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眼下已是原料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品种独特丰盈,只欠筹建上马之“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