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把关最具挑战性
  • 时间: 2002-05-24 08:22:4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
  • 国际市场对食品的环保要求特别严格。绿色壁垒之于农产品,可谓关山几重。目前,我国要把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绿色”监控之下,必须以市场化的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迎接最具挑战性的农产品环保关.

    土、洋农产品遭遇战

    去年12月下旬,阿拉斯加海产市场协会、加州杏仁协会、加州开心果协会、加州新奇士种植者协会和肉类出口协会等美国五大农业协会,联合在浙江省最大的家友超市办了一次“美国食品节”,销售美国牛肉、加州杏仁等130个品种的生鲜产品和加工食品,10多天里零售额达57万元,其中仅水果就售出16.3万元,占家友超市水果总销售额的32%。而同台竞争的本土产品的销量却捉襟见肘。

    就在数十天后,浙江台州的蔬菜西兰花,在日本临时提高标准的检验中部分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出口因此受阻。日本这次实行批批检验,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包括甲胺磷、敌敌畏、毒死蜱、氯氰菊脂等。台州西兰花收购价格从每个1.6元跌至0.6元,14家相关企业和种植面积达10万亩的数万农民叫苦连天。

    在浙江,不少人把这两件事情关联起来,称作“加入世贸组织后,土洋农产品遭遇战的一次预演”。

    农产品受内外夹击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承诺,完全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近年来,我国多数农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争取外贸份额、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水平有限,我国农产品的成本普遍偏高,参与国际竞争相当吃力。吉林的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高了一倍,国家补贴一断奶,就陷入了“出不了大连港,也出不了山海关”的窘迫。

    在内外市场交困的情况下,绿色壁垒之于农产品,可以说是关山几重:本身出口竞争力就弱,又加上一道绿色壁垒,出口更难;发达国家农产品因其标准普遍较高,进入我国市场几可“长驱直入”。乳制品市场的风云变幻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我国乳制品销售疲软,奶粉每年积压超过7万吨,一大批乳制品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导致一些养牛场、农户被迫转产,甚至卖牛。与此同时,进口乳制品数量猛增,目前已达10多万吨,比10年前增长50%。

    农产品大多是食品,国际市场对食品的环保要求特别严格。从现状看,我国目前要把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绿色”监控之下,让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的农民来实现标准化生产,难度不小。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绿色观念尚在起步,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产品只有2000个,生产量一年约为1500万吨,总体偏小。

    亟待改革检测体系

    记者从10万亩西兰花遭遇绿色壁垒的台州市了解到,今年初,日方对我国蔬菜监测加严,原先承担西兰花抽检任务的台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立即感到要马上在人员技术和检测设备等方面提高一步,以适应这种新要求。如果按老方法检测,工作进展将会影响产品的及时出口;而时间一耽搁,很可能会影响到出口产品的价格。因冻虾仁中含有10亿分之0.2克氯霉素而被退货的舟山市,如今也在为检验问题研究新方案。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局长戴备军坦言:欧盟的这个检测数据要顺利采用,必须加快改革检测检验体系,完善装备。

    专家指出,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其实就是技术标准的规则。谁控制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进入市场的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产品数量增长较快,检验体系、标准化体系等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还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使得活猪、活鸡、冻肉出口非常困难。这等于拿不到世界市场的入场券,受制于别人的绿色壁垒。

    零散生产是“拦路虎”

    浙江省德清县以生产早园笋闻名,有17万亩种植面积,近年来逐渐形成“山伢儿”品牌。县里有意把这个品牌做大,成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典范,但操作起来难度挺大。全县几万农民都把自己的产品叫“山伢儿”,质量标准难以挨家挨户落实。县农办主任吕海青说:“这么多农户中,只要有一户把施了化肥农药的产品夹在里面,整个‘山伢儿’品牌的早园笋就不能算过关。”

    不少专家指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农产品破解绿色壁垒的一只“拦路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质量控制、标准实施无法彻底执行。

    农业要跨过绿色壁垒这道坎,最终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有序地减少农民;二是提高自组织程度,用市场的手段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