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多数经济指标都好于预期
■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保持强劲增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早于预期,外部需求形势有所好转;受"入世效应"影响,外商普遍看好我国市场,实际利用外资高速增长
■从消费需求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够理想,尤其是通货紧缩趋势有所加大,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从近几个月的发展趋势看,上半年,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出口虽不稳定,但也保持一定增幅,而消费也将平稳增长。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通货紧缩趋势有所加大,抑制了经济的活跃程度
■初步预计,今年二季度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4795亿元,同比增长7.3%;上半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795亿元,同比增长7.5%
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但由于目前商品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物价难以回升。其深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住房、就业、医疗、养老、保险、教育等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大幅增加,而居民即期消费需求相对下降,这一点从近期居民定期储蓄的大幅增加可以看出。
二是结构性因素。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中,我国消费率仅为60%左右,明显偏低,而投资率较高,结果造成许多产品生产能力出现结构性过剩,进而出现商品供过于求、企业经营困难,导致企业生产资料价格走低,并形成物价进一步下降的预期。
三是外部性因素。一方面,目前出现了全球性通货紧缩,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引致国内物价走低;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竞相贬值。去年以来日元再一次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这意味着人民币变相升值,严重影响到我国出口,使国内商品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加大。为此应当适度放松货币供应量,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措施,以缓解通缩趋势压力并支持经济增长。其原因:一是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趋势压力在加大,通缩与通胀一样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增长,而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二是4月末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M0和M1都未达到年初预定的目标,若剔除口径因素M2也未达到预定目标;货币流动性不足,货币供应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三是我国面临着全球性经济紧缩的不利外部环境,加大了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和经济增长的难度,为了应对严峻的外部冲击,要求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总体来看,近几个月来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出"三快"、"三慢"的特点。
"三快"是指:外贸出口增速快于预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喜人。
外贸出口方面,从一季度的情况看,一季度,出口总额647亿美元,增长9.9%。从企业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5.6亿美元,增长12.8%,占出口总值的51.9%。从产品类型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继续高于平均水平。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308.4亿美元,增长18.3%,占出口总值达47.7%。出口增速明显好于预期,其原因主要是世界经济出现了温和复苏,需求有所增加,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直接拉动了我国出口;此外,一季度出口退税增速高达74%,极大鼓励了企业出口。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增速同比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3264亿元,增长26.1%,增速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首先,今年以来由于国债项目资金加快拨付,预算内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到位非常及时;其次,受暖冬气候的影响企业开工早于往年;再次,存贷款利率下调减轻企业借贷成本,企业贷款有所增加。
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信心增强,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增幅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减速导致投资环境有所恶化,而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原则,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逐步开放金融、电信、分销、专业服务等领域,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
"三慢"是指: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增长较慢。
消费需求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心理稳定,节日集中购物热有所降温;暖冬气候影响了一部分冬令商品的销售;加上上年同期出台取消购物券(卡)消费政策,引起节前集中购物,形成了上年较高的基数。根据有关部门测算,这个因素大概有400亿元左右。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0 .9%,农村下降0.1%。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依然存在,其影响因素是:(1)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根据国家经贸委对今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这种供求形势下,价格的低迷是必然的。
(2)加入WTO也使价格持续走低。从今年1月1日起,关税下调、部分商品进口限制的取消以及国内外商品差价的存在、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促使商品价格走软。如汽车、IT产品和家电等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调。(3)国际市场价格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不仅压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也抑制了国内市场价格的回升,如一季度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到国内油价走低。
财政收入方面,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3807.8亿元,同比增长3.4%, 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4.5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近年财政收入增速的最低点。财政收入增速如此大幅下降的原因:(1)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去年我国财政收入形势很好,其中因政策性、一次性因素增加了大量收入。比如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并纳入预算管理等。这些都是特殊性增长因素,因此,同比增速自然下降。(2)受进口增幅下降、关税税率下调等因素影响,关税收入减少,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也略有减少。(3)出口退税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相应减少了收入。( 4)受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中央金融保险营业税明显减少。(5) 证券市场低迷以及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相应减少等。(6)企业实现利润下降幅度较大。一季度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99.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1%,企业所得税同比仅增长1.9%,远远低于近两年同期50%以上的增幅。由于这些减收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收入上,因此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了负增长。若扣除上述政策性不可比因素,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 %。
就业方面,到3月末,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同比减少410万人,比年初减少126万人。主要原因有:(1)今年有一批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要离开企业走向社会,使全社会的就业需求增加;(2)数十万1998年高校扩招生的就业压力将在今年出现。
二、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1、全国工业生产增速将稳步回升。从4月份的数据看,全国工业完成增加值25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2.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1-4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4月份比较突出的特点:(1)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加快。(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两大行业对工业生产加快增长起了重要拉动作用。(3)4月份发电量增长10.6%,比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这也是工业生产形势好转的重要信号。
从发展趋势看,投资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投资力度不减将保证工业生产的后劲;而消费将平稳增长,有力地拉动工业生产。综合上述因素分析,二季度工业生产将稳步回升,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将达到77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8%;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42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 5%。
2、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上升。前4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416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比一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0.6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快速:一是外资增长迅速。前4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6%。二是东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前4个月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一季度上升2.5 个百分点。由于东部地区投资主要是市场行为,因而投资稳定性有所增强。三是房地产投资增势迅猛。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1467亿元,同比增长38.8%, 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现有资金充足,销售顺畅。
从投资增长趋势看,首先,各开工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投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其次,政策面上,除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外,由于有通货紧缩趋势加大等不利因素,货币政策会有所松动,且由于2月底大幅下调了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而央行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会有所改善。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上述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长。初步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为7750亿元,同比增长21.7%;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1014亿元,同比增长23.4%。
3、外贸进出口增速较快,但并不稳定。外贸进出口是近期的亮点。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达524.8亿美元,创单月进出口总值历史新高。当月出口2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257.5亿美元,增长17.8%,呈双双回升格局。前4个月进出口增长的特点:一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支撑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1-4月我国对美出口继续保持了第一大市场的地位,达到了16.3%的增长速度。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成为亮点。
但我国出口的不利因素仍比较多。首先,美国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将会发生较大规模的贸易战,我国外贸出口环境不容乐观。第三,日本、欧盟等大多数国际贸易伙伴经济还不景气,导致对这些地区出口大幅滑坡。第四,二季度出口退税无法足额保证,将造成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利息负担加重。
综合上述因素,我国进口增长将会逐步加快,而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增速不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进口总额72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出口总额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上半年,进口总额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出口总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4、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在加大。我国居民普遍有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只要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不消除,消费需求就很难快速增长。二是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加与失业率的提高,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预期收入会更加谨慎,导致他们减少即期消费。三是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4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051亿元,同比多增1737亿元,增幅达16.2%,同比提高6 .5个百分点。而且当年新增居民储蓄中定期存款占61.7%,表明居民即期消费欲望依然不强。
但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也有其有利因素: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提高了居民购买力水平。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2%和7.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5和2.4个百分点,增长水平是近几年来比较高的。二是黄金周及季节性消费使市场活跃。换季服装打折让利和应季服装的促销,尤其是商家抓住"黄金周"商机,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使节日消费旺盛。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8710万人次,比上年"五一"增长18.1%;实现旅游收入331亿元,比上年"五一"增长14.9%;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380元。三是以住房、汽车和IT产品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潮流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发挥作用。汽车、信息产品和房产促销吸引消费者,居民用于消费升级的预期开支会有所增加。国家降税、降息、规范市场秩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促进了商品房销售持续高增长,同时带动家具和家装建材市场需求旺盛。家
用汽车不降价或变相降价促销,使汽车市场进一步活跃,汽车消费正成为今年拉动内需的新热点。
综合上述因素,未来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8亿元,同比增长8.3%;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13亿元,同比增长8.4%。
5、财政收入增速将有所回升,货币供应量依然偏紧。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放缓,但从二季度开始将会逐步回升。首先,前4个月企业利润的降幅在逐步减小,企业税金总额继续较快增长。1-4月份工业企业累计税金总额1835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税金总额1283.7亿元,同比增长7.3%。其次,随着进口配额的落实,进口量增加,进口税收可望增加。此外,影响财政收入的其他负面因素依然存在,但程度将会减弱。二季度财政支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初步预计,二季度财政收入为4651亿元,增长11%;财政支出为5151亿元,增长22.3%;上半年,财政收入为8459亿元,增长7.5%;财政支出为8661亿元,增长22.9%。
今年前4个月,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增幅与上年末基本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为6.0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幅比上月末高1.4个百分点。4月末,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
目前,央行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的广义货币(M2)增长高于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之和7个多百分点,适应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央行认为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非货币供应不足。央行分析指出: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弱,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在此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但无益于防止通货紧缩趋势,而且还会危害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此外,央行担心金融风险过大。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存量偏多,导致我国M2与GDP之比明显偏高,1998-2001年M2/GDP分别为1.31,1.46,1.52,1.65。由于构成M2的现金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构成M2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所以M2/
GDP的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同时也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因此,各口径货币供应量增速会有所加快,但增幅不会太大。初步预计,二季度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狭义货币(M1)余额为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1.52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及上半年指标预测
指标单位 一季度 增长率% 二季度
GDP亿元 21020 7.6 24775
工业增加值亿元6494 10.9 7769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326 3.7 26.177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003 5.3 8.4 9378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220.6 7.7 1469
进口总额亿美元574 5.2 728
出口总额亿美元646.6 9.9 742
财政收入亿元3807.8 3.4 4651
财政支出亿元3511.42 3.9 5151
M0季末余额亿元15544.6 8.2 15170
M1季末余额亿元59474.8 10.1 61975
M2季末余额亿元164065 14.4 16968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99.4 -0.698.9
指标单位 增长率% 上半年 增长率%
GDP亿元7.3 45795 7.5
工业增加值亿元11.8 14263 11.5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21.7 11014 23.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8.3 19413 8.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5.5 2690 11.6
进口总额亿美元17.6 1302 11.8
出口总额亿美元13.5 1388 11.4
财政收入亿元11 8459 7.5
财政支出亿元22.3 8661 22.9
M0季末余额亿元8.8 15170 8.8
M1季末余额亿元12.3 61975 12.3
M2季末余额亿元14.8 169686 14.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1 99.1 -0.9
注: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除GDP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投资为国有及其他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即小口径投资。
进口总额亿美元17.6 1302 11.8
出口总额亿美元13.5 1388 11.4
财政收入亿元11 8459 7.5
财政支出亿元22.3 8661 22.9
M0季末余额亿元8.8 15170 8.8
M1季末余额亿元12.3 61975 12.3
M2季末余额亿元14.8 169686 14.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1 99.1 -0.9
注: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除GDP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投资为国有及其他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即小口径投资。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年中分析: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 时间: 2002-06-11 08:44:1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