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跨国投资:开启一个变革时代――加入世贸组织半年经济动向透析(之一)
  • 时间: 2002-06-12 08:21:30    作者: 何振红 钟云华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资本投资中国的激情终于得以酣畅淋漓地迸发。来自外经贸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2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2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9%,增幅是去年全年增速的近一倍。

      跨国资本的投资激情,除了因为较高的增速之外,还因为它暗含了两个1/3:与去年全年相比,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要占1/3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近1/3。这两个1/3证明了跨国资本流入持续保持了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强度,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

      仅仅这些尚不足以让我们激动,拨动我们心弦的是跨国投资中出现的战略性动向。因为这些新动向昭示着一个投资变革时代正在到来。

      重塑在华业务

      对许多早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分立投资几乎是必由之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跨国公司瞅准中国外商投资政策松动的时机,普遍采用增资扩股等办法来整合已有的投资项目。

      全球十大制药巨头之一――――罗氏公司的整合最具代表性。2001年初,罗氏公司未雨绸缪着手整合其在华业务。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今年3月1日,罗氏在华的三家合资公司――――罗氏泰山(上海)维生素公司、罗氏三维(上海)维生素公司、罗氏新亚(上海)维生素公司,终于拥有了“罗氏(上海)维生素有限公司”这个共同的名称。

      几乎就在同时,世界顶级轮胎制造商米其林的在华业务整合也在紧锣密鼓之中。2001年底,米其林如愿地将自己在沈阳的4家合资公司合并;今年4月,它又以控股70%的绝对优势,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公司;在北京它又组建了自己的营运中心。

      “××(中国)公司”系,是出现在这场业务整合浪潮中的特殊身影。它们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或者叫投资性公司,只是随着在华业务大整合的不断深入,这类公司自然而然地扮演起组织者的角色。比如,东芝团队进军北京奥运时,东芝(中国)公司除了为在华子公司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支持外,还要听取子公司的财务汇报,主动地扮演了项目团队组织者的角色。

      重整在华业务的意义在于,跨国公司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将失之零散的投资按照其中国战略进行系统化,业务重整的同时,发展思路和实施能力均得到了整合。聚沙成塔,握手成拳,在华业务重整之后,跨国投资的变革能力必将得到提升。

      合资冷并购热

      改革开放之初,七八成的外资都是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人称“合资中国”。1997年形势逆转,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变化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统计显示,1992年外资在华投资的50%用于合资企业中,而如今这个数字已不足30%,且继续呈降势。

      与合资趋冷相对应的是,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增多,比重加大。去年我国新批准设立的外商独资项目比合资项目多出70%,其实际利用外资占总额的比重升至50%,比199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发生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动因是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开放。跨国投资进入中国之初,由于开放程度低,合资是惟一的选择。现在政策限制取消,必然走向独资,这是对非市场行为的一种纠偏。二是投资环境改善使然。当然,合资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上的分歧也加剧了合资的解体。

      与合资趋冷相反,跨国并购却日渐火热。在美国爱默生公司收购安圣电气、阿尔卡特公司并购上海贝尔两大并购案的引领下,跨国资本更加期盼以收购和兼并迈入中国市场。

      并购活力已经体现在证券市场。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以邮通B、深华发B等公司为代表,沪深两市共有20多家B股公司出现新外资股东加盟迹象。这一趋势在今年首季还继续延续。从已公布的季报看,今年第一季度大部分B股公司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像鄂绒B、陆家B等甚至出现增持迹象。不完全统计还表明,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集中于制造业,目前比重超过60%。

      中国政府拆除限制外资并购“藩篱”的措施,增强了跨国资本的并购信心。今年4月7日,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蒋黔贵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国企500强中的部分企业将向跨国公司开放,外资购并国企细则可望年内出台。专家指出,外资持股比例这一昔日“重要防线”,由此将出现重大突破,外资并购亦将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有专家提醒,合资冷也好,并购热也罢,只是现象,利益调整才是根本。这种现象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跨国投资者正致力于改革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他们进入中国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两个没想到 自从英国制帽商设想“倘若每一个中国人都戴一顶帽子”时,“中国市场神话”就成为西方商人最壮观的梦想。如今,中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关税水平大幅降低,没想到的是,当代西方商人――――跨国投资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帽子”大量带入中国。

      洋货没有像人们猜想的那样蜂拥而至,对于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娟却一点也不奇怪。她这样条分缕析:第一,进口商品整体关税水平较低,阻挡了洋货涌入的脚步。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有2/3是免税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关税调整,仅对剩下的1/3进口商品产生影响,况且这部分商品的国内竞争力已很强。第二,中国制造业巨大的吸引力,改变了跨国资本的投资方向。最具说服力的是关税水平下调最大的汽车、石化、IT产品。在过去两年中这三大行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领域。

      “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十多年的开放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未真正换来人家的技术。没想到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件载入史册的大事改变了这一切。江小娟对127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76%的跨国公司将母公司的最先进和比较先进技术引入中国,65%的企业全部或部分使用国内空白技术。

      “两个没想到”其实又在意料之中。

      它既表明跨国资本对中国市场发育程度、对中国市场潜力和制造业吸引力的认可,又标志着跨国投资的变革时代将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展开。

      在全新的投资变革时代面前,大面积进入中国的跨国资本会不会成为一种制约力量?我们注意到,跨国资本正以投资不同企业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若把他们在这些产业各个链条上的投资聚合在一起,那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话语权。有人担心,这种话语权会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会左右这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专家解释这个问题只用了两句话:一是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海外资产的比例均高于母国资产,其投资收益分配已全球化;二是在全球化的十年中,跨国公司为了母公司的政治利益而损害商业利益的案例尚未发生。

      “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外经贸部跨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对此十分乐观。他说,“既然在中国,就是中国企业,就会解决就业,就要上交税收,就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更何况当跨国公司的投资物化为固定资产时,它就与东道国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仿佛是王志乐观点的一种印证,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以不同的方式来给中国宽心。高新技术代表之一微软进入中国后,一再声称,微软是一个全球性公司,他们已没有民族公司的观念。“以中国为家”,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则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当一个变革的时代真正到来时,人们无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也许“山高才能卧虎,水深才能藏龙”这句谚语能给我们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