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鳌福牌绿茶、亚孚德牌蔬菜、灵山牌韭菜……似乎在不经意间,山东省即墨市“种”出一批品牌农产品。这些品牌能“长”成名牌,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吗?人们不禁要问――
品牌鲜亮招人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山东即墨集贸市场的商贩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开始吆喝出“移风店镇黄瓜,乔家屯西瓜”之类的牌子招徕顾客,因为这两个地方出产的瓜果特好吃。与此同时,品牌意识渐浓的该市各镇政府纷纷注册了商标,“种”出了品牌农产品。
于是,鳌福绿茶、坤源西瓜、亚孚德蔬菜、大任河粉条、灵山韭菜、陌上春蔬菜、麦饭石蔬菜……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个个鲜亮的农产品品牌破土而出。
鳌山卫镇鳌角石村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导农民种茶树,他们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标准,全村统一进行管理。施肥限于豆饼、鸡粪;防虫采用三道防线,一是防虫网,二是诱虫板,最后才是用药物,用药期间一律严禁采摘鲜叶。制茶时采用“一芽一叶”为标准,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鳌福绿茶。由于从源头上把住了绿色环保关,鳌福绿茶被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食品。该村年产绿茶10000多公斤仍供不应求,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全村平均每人达1000多元。据了解,该市已有五种农产品获得青岛市绿色食品协会推荐产品认证。
品牌背后有隐忧
要做好一个品牌,既要保证产品的品质过硬,也要千方百计策划好产品的包装、推介、宣传等各个环节,在这当中尤以品质最为关键。那么是不是其它品牌也像鳌福一样注重品质呢?答案是否定的。记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品牌只是徒有其“牌”。有的部门随着流行的品牌潮注册了一个商标,树起了一块牌子,通过大量的广告炒作提高了知名度。至于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则无严格意义上的实质性举措。生产方式仍然沿袭以往的散户经营,化肥、农药的施用无标准可言,产品上市也没有什么包装。这类品牌且不说是否符合健康环保标准,单外表就让人无法识别,只能凭商贩口里的吆喝。时代已跨入21世纪,我国也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到现在某些品牌仍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篮小卖的商贩满街吆喝的水平上。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忧,不要说走出国门赚取外汇,即便在国内,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也让人担忧。
相形之下,“大任河”牌红薯粉条的做法便很值得借鉴。该市大任村历史上就有生产红薯粉条的传统,是有名的粉条专业村。他们全部采用红薯做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手工做出的粉条既耐煮又口感好,在青岛市场上人气很旺。为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村一方面注册了“大任河”牌粉条商标,申请了条形码,做好了进军商厦超市的准备;另一方面在村内统一粉条制作工艺,从洗红薯开始,打浆、制淀、成粉等每一道流程都必须符合标准。经检验合格的,村上以高于市场0.2――0.3元的价格收购,然后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出售。由于注重品质、包装靓丽,全村粉条抱成团儿打天下,农户受益颇丰。全村年消化红薯500多万公斤,年产粉条100多万公斤,一个农户每年用2―3个月的时间便可赚到7000元左右。
品牌出路在“标准”
如何锻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长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长久经营下去呢?有关专家认为,除了做好包装、宣传等工作外,最重要的便是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品质,使之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要提高产品品质,别无选择的出路便是实行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市场标准。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
可喜的是,即墨人已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正在积极地宣传推广标准化农业生产。涉农部门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并且协调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培训班、知识讲座,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学习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国家禁用农药,不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推向市场。唯有如此,才能使遍地开花的品牌农产品成长为名牌,融入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环境当中,增强竞争力,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加收入。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品牌农业出路在“标准”
 - 时间: 2002-06-27 09:09:0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