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荔枝丰产一定价低?
  • 时间: 2002-06-28 08:26:1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南方日报》    点击:
  • “两元钱一斤的桂味,比去年跌了7倍,其产量也只增加1/3,还说没有烂市、不会伤农?”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蔡汉雄和增城市荔枝大户陈彰平异口同声地问。

    显著的价格差异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在有些地方,荔枝生产经营户中也存在售价接近于成本价的现象,这不能不让许多人摇着头说“不正常”。

    卖价实在站不稳

    高州市分界镇荔枝大户苏裕华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一个月前,他就通过一些途径在报纸和网络上登出了供求信息。虽说他的几万斤荔枝都卖出去了,但昨天跟笔者谈起来还是觉得太亏:“黑叶、白腊最低批发价卖到了七毛五一斤,运输、代销等费用就占去了三毛五,我还能赚多少?”

    苏裕华分析说,一般而言,小户荔农成本低,基本上是可以保本甚至获利的;但是,大果园靠薄利多销,而且往往要大批拉出去销售,“船大了难行小水道”,他认识的人里面确实有亏本的。

    高州荔枝卖得还算不错,但电白果农确实尝到了荔枝“超生”的苦果。电白县的霞洞镇、大衙镇、蛋场镇是产荔大镇,荔枝红是当地最醒目的颜色,一位果农仔仔细细为记者算了好几遍,他的荔枝成本要2元多1公斤,至少他的荔枝售价跌到了成本价以下。

    而在紫金县古竹镇的早市上,黑叶荔枝一度降至平均每公斤1元上下。本月初,荔农老吴头一次卖果价是每公斤8元,过了几天,价格便降到了4元,几乎是一天一个价。

    产业链太弱太短了

    我国是荔枝主产国,我省又是荔枝主产省,光是一个茂名,荔枝产量就占到全世界的两成。从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的潜力而言,我省今年产出的90万吨荔枝,似乎仍是远未到说多的时候。

    但是,在市场潜力远未开发的时候,果农种植品种太过单一,配套的产业链未跟上,恐怕是“果王”贬值的主要原因。在电白县,几个产荔大镇几乎家家都有荔枝园,而且大多是前几年荔枝旺销时种下的。大衙镇果农老区说,荔枝面积逐年上升,荔枝的产量只会越来越多,明年如何,真是令他发愁的问题。

    蔡汉雄说,4月底他们组织召开相关分析会时,认为今年荔枝价格将稳中有升,看来是过于乐观了―――虽然北方市场逐渐认同荔枝,西北市场开始活跃,本省购买力也在增强,但是,现在看来,销售渠道仍不健全,加工环节也没有跟上来,经营者对市场的开拓还远远不够,埋头生产终究要吃亏。

    问题出在运输渠道上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善民教授认为,荔枝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是很旺盛的,但是主要问题出在沟通运输渠道上。尽管现在航班方面已经开通了所谓的“绿色通道”,保证新鲜的荔枝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北京、上海等广东以北的大城市,但是西部现在依旧还是有很多的小城镇,至今不知道新鲜荔枝是何种滋味。比如四川的巴县、南冲等小镇之类,当地的人们是从来没有吃过新鲜荔枝的。这里有一个保质运输的问题,内地的市场开拓下来一定是一个可观并且值得期待的市场。

    而且,荔枝的加工、保鲜技术上没有跟上。荔枝本身的特性决定其不能越冬、不能长久保存,而且暂时没有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目前所谓的“荔枝酒”、“荔枝干”、“荔枝罐头”事实证明都卖得并不理想。李善民说,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传递,各方应协力形成一个大“物流”,将产品销售到非生产的地区而不是目前这样75%都在省内消化,同时,在深加工方面,政府应该特别加以引导。

    李善民认为,果贱与伤农之间有必然关系。荔枝同大多数的农果产品一样缺乏“价值弹性”,尤其是在目前没有改变消费观念的基础上,价格的下降,并不能带来显著的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