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尖椒价格大跌,田边、公路边、水利沟边不时堆积着农民倾倒的尖椒。这些被当做垃圾一样倒掉的尖椒,不乏果大色泽艳看起来质量相当好的,令人心疼不已。一些农民更是痛骂客商心狠手辣,不讲信誉,坑苦农民,在价格很低的情况下,要么不收货,要么就是鸡蛋里挑骨头,100斤的货物往往只挑剩三、四十斤收购。
客商果真都是心狠手辣、故意坑害农民吗?未必。有关人士认为,造成今年尖椒或是以往一些农产品销不出去,被农民倾倒路边,既有市场因素,也有客商和农民因素,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客商身上。
产量过多、市场需求偏软是客商苛求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今年海南的尖椒种植面积达59万亩,占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今年冬天气候偏暖,我省尖椒收市时间较迟。北方现在的大棚菜技术发展迅速,海南冬季瓜菜上市早的优势已从原来的半年时间,缩短到约三个月,因此客商对产品的要求只能是好中选优。
不可否认,有些客商的确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故意以种种理由拒收农民的农产品,以期达到减少自身损失的目的。
农民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了客商收购农产品,使农业订单难以执行。
一是农户不按订单规定时间种植。有的农户认为订单签了,种子、化肥也都是客商垫付的,种迟种早没关系,只要种出来客商都得收购。其实不然,客商是同时与多个农户签订单的,对产品的种植时间、收获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单个农户与其他农户种植的时间不统一,其产品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客商很难单独上门收货,受损失的自然是农户。
二是农户不按时采摘产品,使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价格低迷时,本该采摘的产品,有些农户却推迟采摘时间,想看看价格能否回升。殊不知,推迟采摘时间的产品,有的看起来相当漂亮,其实已过于成熟,并不符合客商的收购要求。还有的农户由于种植面积大,为了省工钱,用较少的工人提前采摘产品,以致产品的新鲜度不够,不耐贮存、长途运输,客商也难以收购。
农户不按质量标准采摘产品。有的农户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论是否符合收购标准,都一律采摘下来要求客商收购。王笃富是澄迈县一位运销商,今年他到某县收购冬瓜。按事先签订的合同,每个冬瓜必须在5公斤以上才能收购。有的农户却将二、三公斤的瓜也送来了,他们还颇有理地问王笃富:“这是不是冬瓜?”“是冬瓜。”王笃富老实地回答。接着又问:“能不能吃?”“可以吃。”“能吃的冬瓜为什么不能收购?”“能吃的冬瓜就必须收购吗?”王笃富哭笑不得,只得收下,但再也不想到那里收瓜菜了。
产品不等于商品,客商收购的是能够成为商品的产品。农户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符合收购质量标准,有的农产品外观看似合格,其实未必。如农药的残留量就是不能依靠肉眼判断的。随着科技进步,农产品的检测手段会更多,标准会更严格。农户将卖不掉的产品随处乱扔是非常不好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对农户卖不出去的产品都有一定的处理要求。农产品乱扔乱弃,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受损害的仍然是当地的农民。这一方面政府要帮助农民对卖不出去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另一方面,在目前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要提高耕作技术,尽量减少农产品次、废品的产生。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尖椒失利,农民也应意识转型
- 时间: 2002-06-03 11:24:58 作者: 林伟月 潘正悦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