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绿色食品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开展6天时,哈洽会绿色食品就已签订合同和协议308个,成交总额63.6亿元。
有人说,现在的绿色食品市场正“如日中天”,哈洽会的签约情况就是一个证明。而更多的人却已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消费者来说,绿色食品的吸引力能否持续?绿色食品市场究竟能够火多久?
本届哈洽会专门设立了绿色食品展区,一开展就成为洽谈会的一个焦点。“北大荒”系列大米面粉、“黑森”系列森林绿色食品、“绿山川”山野菜饺子、“九三”非转基因大豆色拉油、“珍珠山”黑木耳……这些目前知名度并不很高的绿色食品对客商很有吸引力,相当多的客商主动与参展企业洽谈,表示愿意和这些企业携手开发黑龙江绿色食品,将其推向国内外市场。仅在短短几天的哈洽会上,绿色食品成交量就高达123万吨。与外商及外贸出口企业签定合作项目129个,引资金额28.7亿元。
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历经1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健康食品的代名词,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记者调研时发现,目前这种所谓的“火爆”大部分只停留在“绿色食品”这个概念上,实际的市场状况却难尽如人意,结果使真正介入绿色食品市场的人感受更多的是迷茫。
一部分农民已意识到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五常市一位叫邸红军的农民算过一笔帐:去年普通水稻每斤0.58元,绿色水稻每斤0.71元,他种绿色水稻增收了5000元左右。高兴之余,他也有担心:现在推销各种生物肥的满天都是,不知道哪种更好,万一施错了肥,不但一年白搭了,更怕砸了“绿色”的牌子;还有就是怕牵头的龙头企业垮了。据了解,农村的龙头企业多属中小企业,抗御市场能力差,原来五常带“绿标”的大米加工厂有4家,后来都倒台了。
感到更加迷茫的是那些没有龙头企业牵动的农户,这些人目前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大多属一家一户自产自销式的生产,即使按标准生产出了绿色食品,也没钱申请“绿标”,也不知道往哪儿卖。尤其是瓜果蔬菜类,打上“绿标”就得有包装,可有包装的蔬菜毕竟价高销量少。据了解,目前,省内有一家蔬菜产地通过申请获得了“绿标”,但如何打入市场还在磨合中。
厂家和经销商对绿色食品热情很高,可他们在经营中也感到步履维艰。一是品牌太杂、无序竞争导致市场混乱。五常大米在全国市场卖得都不错,可一个县级市竟有三四个品牌,消费者无从辨认,也给假冒者以可乘之机,五常大米的声誉因此受损。人们戏称:“五常大米乱天下,天下大米乱五常”;二是企业抱怨申请“绿标”费用太高。据了解,申请“绿标”因情况不同费用各异,一般要10多万元,少则也得四五万,今后还要一年一申请。这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倒不算什么,而对农村大多数中小型龙头企业来说,却是一个负担。五常有一家大米企业申请完“绿标”就停产了,原因是他们没想到要付10多万元的申请费用;三是担心假冒绿色食品冲击市场。黑龙江省绿色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总经理寒云说,之所以成立这个中心,就是要寻找一条与假冒绿色食品抗衡的销售渠道。由于假冒的存在,真的绿色食品卖的十分艰难。寒云他们曾尝试在北京经销五常大米,可在六里桥批发市场没呆上一个月就撤出来了,原因是那里卖的假五常大米每公斤才2元,比他们的便宜0.70元,而真正的五常大米在五常当地市场2元都买不来。五常市大米协会会长任占东说,有一次,他在西安胡家庙市场看到有11个经销五常大米的摊位,一看全是假的。去年,有关部门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一举查扣了19万条假五常大米包装袋。当然也有让胜利冲昏头脑,放松质量监管自毁前程的,黑龙江省曾有一个品牌的绿色大米,在上海最高卖到每公斤十四五元,但由于质量监控没跟上去,最终被消费者遗弃。
消费者想买又不敢轻意买。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黑龙江省为宣传绿色食品,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组织绿色食品展销会,每次都火爆异常,展销期间连样品也被抢购一空,可同样的商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却难尽如人意。期间,参展人员也问顾客其中的原因,顾客说:“由政府组织的展销会卖的绿色食品肯定是真的。”记者曾在哈尔滨市做过一次暗访,也发现顾客不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有的产品虽然帖有“绿标”,但“绿标”也有是否过期和标识与产地是否相符等问题,所以消费者不轻易出手。接受记者采访的哈尔滨市工商人员也承认,如果不经过专业培训,连他们也分辨不出真假。相反,人们一旦相信某产品是真绿色食品,市场还是非常看好的。哈尔滨市道里菜市场有一个专门经营望奎县哈慈天仙牌绿色猪肉的柜台,这儿的猪肉比普通猪肉每公斤贵五六元左右,可每天比同等规模普通猪肉柜台多卖10头左右,生意十分红火。
有关专家提醒说,绿色食品宣传的火爆情形跟实际的市场状况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看不清这点,就会给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带来误导。绿色食品需要大力宣传,这勿庸置疑,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绿色食品概念的“火”不等于市场好。从概念到实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质量监控、规范营销、市场监管等各个环节上,我们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
日前,我国首部地方性绿色食品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已经出台,黑龙江省已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绿色食品质量的监测。我们只有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把目前绿色食品概念的火爆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绿色食品热:实火?虚火?
 - 时间: 2002-07-18 08:16:2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